加强国情教育亟须解决的突出问题

时间:2024-12-26 11:16:06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国情,指一个国家历史的与现实的社会性质、政治、经济、地理、民族、文化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和特点。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当前,世情、国情、党情发生了深刻变化,正确把握这些变化,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机遇并应对挑战。显然,在全国人民致力于为实现“中国梦”、建成小康社会而奋力拼搏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国情教育在使青少年学生知国、爱国、报国方面具有重大意义。当前 Ü,我国国情教育总体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且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一、功能亟须澄清

国情教育是以青少年为对象,以传授国情知识为内容,以增强民族意识、民族责任感和振奋民族精神为中心,以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为宗旨的德育活动。在完成“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培养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过程中,国情教育具有重要作用。但是,长期以来我们对国情教育功能的定位缺乏战略高度,在一些德育理论研究者和德育实践工作者眼中,国情教育只是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有效途径”,甚至只是对青少年进行“形势政策教育的重要内容”。因而,在德育实践中,国情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除了在政治、历史和地理等学科教学中向学生介绍一些国情知识外,也就只有在卐周期性的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时有所强调。在当前中小学普遍还是以应试教育为主、大学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模式之下,如此国情教育的实际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我们认为,在经济全球化浪潮席卷、多元文化强烈冲击、信息化潮流不可逆转、我国社会转型进入关键时期的形势下,必须从增强青少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个自信”、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可靠接班人的战略高度,从帮助青少年建构正确的政治认同、顺利完成政治社会化任务的视角,来定位国情教育的功能,从而不断提高对国情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二、理念亟须转变

当前,我国一些青少年学生爱国主义情感淡漠,崇洋喜外倾向严重,对于中国共产党领导并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认识模ฑ糊,缺乏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甚至因受外来文化和外来思潮的严重影响而出现政治认同偏差。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无疑也反映出我国国情教育在指导理念和内容选择方面存在的偏颇。

(一)国情教育缺乏辩证性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一个国家的国情也不例外。所以,在对青少年进行国情教育时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辩证立场,既要进行正面教育,又要进行反面教育。要坚持以正面教育为主,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充分发挥悠久历史、灿烂文化、辉煌成就教育鼓舞人、激励人的作用,将优秀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以及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介绍给青少年,以此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同时,要实事求是地分析近代落后挨打的历史、我国自然资源贫乏和生态环境恶化的现实状况以及现代化建设中存在的各种社会矛盾、社会问题,帮助青少年建立起对基本国情的全面、正确的认识,以此激发他们的危机感、紧迫感,培养他们的忧患意识和奋发图强精神。

(二)历史教育与现实教育脱节

国情教育就是要使青少年对我国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有所了解,所以,国情教育不仅要进行现实国情的教育,也要重视历史国情的教育,将历史与现实联结起来。然而,在过去的国情教育实践中,为了十分功利的阶段性教育目标和迎合某些需要的教育主题,有时偏重历史国情教育,有时偏重现实国情教育,二者时有脱节甚至被人为割裂,以致一度出现用历史否定现实或用现实否认历史的错误认识的流行。

因此,我们在进行国情教育时,一方面,要重视历史教育,尤其是中国近现代历史教育,使青少年明白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领导核心,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另一方面,要重视现实国情教育,让学生了解当前世情、国情、党情发生的深刻变化以及当前各项方针政策的科学性。历史是昨天的现实,现实是明天的历史。通过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国情教育,才能使青少年更好地了解我国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坚定其“三个自信”,并意识到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重要性。

(三)国情与世情缺乏比较

一些学校的国情教育基本是围绕中国历史、自然国情和形势政策等展开,缺乏全球意识。在一个全球化的开放时代进行国情教育,不能仅限于让青少年了解本国国情,还需要让他们了解世界国情,通过本国国情与世界国情的比较,看到我国的迅速发展和取得的成就,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其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信心;也让青少年看到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的差距,激发青少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勇前进、艰苦奋斗的决心。同时,教师要把世界新近发生的新变化新情况、出现的新事物新思想、新观点新思潮介绍给学生Ⓐ。只有将本国国情教育与世情教育结合在一起,才能使青少年正确而全面地了解当前形势,既胸怀祖国,不盲目崇外,又不夜郎自大,积极学习、借鉴别国成功经验与文明成果。 综上所述,国情教育理念直接影响到青少年对我国国情的认识以及国情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必须转变国情教育理念,在国情教育中正确处理正反两面国情教育、历史国情教育与现实国情教育、本国国情教育与世情比较等方面的关系。

三、实践环节亟须加强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要坚持知行统一,“要重视课堂教育,更要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3]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国情教育多以灌输式的教育方法、书面考试的评价方式为主,青少年基本上是通过听(听老师讲)和看(看书、看电影和电视片)来学习国情知识,而较少有机会通过实地考察、实际体验等方式来增进对国情的了解。

国情教育的任务是要帮助青少年正确认识国情,培养对民族和人民、国家和执政党的深厚感情以建构正确的政治认同。而少年正处于社会化、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既缺乏丰富的理论素养,也没有深刻的实践体验,对间接的国情事实知之甚少,必须通过实践体验等教育环节和教育形式才能达到目标。因此,在对青少年进行国情教育时,既要加强理论教育,更要有效组织实践教育环节,增加教育活动的直观性和参与性、生动性和娱乐化,使青少年在社会调查、参观考察、革命圣地瞻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游览以及志愿服务、社会公益劳动等活动中,更好地感知国情、体验国情,真正地培养起爱国情感、报国情怀。

四、媒介环境亟须优化

当前经济发展迅速、全球化进程加快,社会文化、价值观多元化,各种社会思潮相互激荡,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态度、行为方式。青少年接受新事物、新思想、新观念快,以网络为核心建构起来的新媒体俨然已经成为他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他们在学习、生活和娱乐方面对媒介环境的依赖性越来越强。

媒介环境包含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两个方面:一方面,通过电脑、电视和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所传播的媒体消息中不乏正确的国情信息,对国情教育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对负面信息的反复强化和大量消极、错误甚至反动信息的放任传播所构成的不良媒介环境,不可避免地对国情教育产生不良的影响。比如,新媒体传播的自媒体特征使得大量负面消息、未经证实的虚假信息得以快速传播并在反复转发中被不断强化,使学校和主流媒体在国情教育方面所作出的努力付之阙如☃。再比如,大量流行影视剧和电视节目中经常出现的奢华场景、豪华住宅、高级轿车等,明显与现实生活不相符合,严重误导了缺乏判断力的青少年对我国国情的认识,影响他们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政治认同。

因此,加强国情教育,必须重视媒介环境的优化,消除媒介影响中的消极因素,为国情教育构建良好的媒介环境。主流媒体应自觉担当主流之责,在强化宣传意识的同时,提高传播艺术和水平,将客观、全面、准确、及时的信息传达给全社会。政府有关部门要对新媒体的信息传播加强过滤管理,控制负面信息的传播,打击错误、反动信息的传播,避免青少年受到误导。加强影视剧拍摄和电视节目制作管理,用弘扬主旋律、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贴近生活实际的影视作品,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33.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