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学生:从把握起点开始

时间:2024-12-26 02:17:49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摘 要:教师把握学生,读懂学生的特点、基础、需要、思路、错误和情感是上好课的前提。教师要了解学生的认知起点和生活经验、经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情感体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创造性思维,从而读懂学生,提高教学的实效。

关键词:认知起点;情感体验;主体地位

教师在课堂上讲什么是重要的,然而学生想的是什么却更重要。

“读懂学生”,究竟要读懂学生什么ณ?读懂学生的特点、读懂学生的基础、读懂学生的需要、读懂学生的思路、读懂学生的错误、读懂学生的情感。如何读懂?笔者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做了一定的尝试。

一、了解学生的认知起点和生活经验

以前,我们普遍忽视这个问题,制定教学目标的出发点,是把学生的认知看成一张白纸,教学活动的设计则是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来进行。而实际上,学生认知的渠道绝不仅仅是教材与课堂的学习,他们有很多的认知渠道。这就要求我们认真做好学生的研究工作。在教学新课之前,我们可以对学生进行学情前测,通过问卷调查、谈话、操作等方式,了解学生对某一知识点的掌握情况,然后进行教学。

如我在上“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时候,对五年级学生进行了学情前测。

从测试题的解答来看,大多数学生对异分母分数加法能找到解决方法。如部分学生有提前预习的习惯,还有部分学生早已从大人的口中获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但是,前测中要求学生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就有36.4%的学生不知道该如何表达,也就是说,他们知道计算结果,但这结果如何而来,真正的原理是什么,就不得而知。即使是用通分等方式表达出计算想法的同学,通过访谈,发现学生对于为什么根本没有想过,也想不出个所以然。因此,即使学生能够计算得出正确答案,但未必真正理解了算理。有了上面的分析,在设计这节课时,才能真正把握教学的起点,才会更加有针对性。正是通❅过这样的学情前测,我对教学设计进行了合理的修改,重点把握引导学生对£算理的掌握和理解。

二、经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情感体验

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深刻认识到,是学生在学数学,学生应当成为主动探索知识的“建构者”,绝不只是模仿者和倾听者。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知识的探索、实践与思考的学习过程中,将学生的学习活动与其积极的情绪体验相结合,注重激发他们学习的好奇心,体会数学的趣味性和挑战性,使他们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时,小组合作,拿出准备好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去讨论、去实践、去寻找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学生通过量一量、比一比、折一折、说一说等活动,根据自己的经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主地看、自由地说、自信地做,不但很快概括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同时使学生体会到团结合作是成功的有效保证。这样,学生在一次次成功的体验中,对自己的能力有了更准确的判断,能够更加正确地选择适合自己能力水平且富有挑战的目标。正如叶澜教授曾指出:“学生主动性发展的最高水平是能主动地、自觉地规划自身的发展,成为自己发展的主人,这是我们成功教育的标志。”这种积极学习情感的激发,有利于学生丰富个性的展现。

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创造性思维

数学是一门语言精确、知识抽象、逻辑严密的学科。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明白一个抽象的道理,光靠老师的灌,学生被动地去听、去接受,这样学生只能被教师牵着鼻子走,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扼杀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不会收到理想的效果。就像一棵小树,如果不经历大自然的洗礼,它永远也不会长成一棵参天大树。学生的思维亦是如此,如果不让其在学习中经历坎坷,只会一知半解、不求甚解,这将永远也提高不了他们的思维能力,何谈发展?

新的课程理念特别提出,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也要求我们为学生服务,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因此我们千万不能忽略了对我们的教学对象――学生的研究,一节课的出发点和归宿都应该是学生。由此可见,在教学中真正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对发展学生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教学,这是一项细致而复杂的工作,往往你给这个班孩子上课挺好,换一个班可能效果就不好,因为你面对的学生不一样,生成的东西也不一样。只有把教学当做一门艺术、一门科学来研究,更好地去了解、读懂你的学生,才能使你的课堂更加精彩。

参考文献: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