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震惊的细节?藏在历史深处

时间:2024-12-26 13:09:45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对于人类近代史而言,2015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年份。70年前的那场旷日持久的战争,大半个世界都被裹挟进来,给人类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那是人类文明社会一道绕不过的伤痛。由是,世界不少国家都以不同的形式举行各种纪念活动。

透过那些仪式感极强的热热闹闹的纪念,我们似乎忽略了那些还未曾失却温度的细枝末节:大事件背后的小事件、大战役背后的小巷战、大场面背后的小场面、大人物背后的小人物……那些“小”的命运走向、那些“小”的生存状况、那些“小”所缔造的历史……芸芸众生,泯然不知所终。

刺刀见红的战争面前,那些看似小的历史细节,哪怕是一个小小的巷战,都会成为扭转整个战局的“最后一根稻草”。

三个中国男人的“细节标本”

讲三个与战争有关的中国男人。

余戈,一位致力于“微观战史”写作的中国军人,他所著的《1944:松山战役笔记》《1944:腾冲之围》让许多写了数十年战争题材的作家汗颜。

从战事的前因后果,到具体的战役、战斗部署,从双方兵力、兵员成分,到武器装备、战斗力评判,甚至日军残兵的逃跑路线……一些不为人知的历史细节就在余戈“掘地三尺”的史料发掘中浮出水面。用四年时间,一边亲赴松山踏迹觅踪,一边青灯黄卷地在历史书页里翻寻。一部30万字的《1944:松山战役笔记》,竟有880余条注释,34幅图表。无一事无来历,无一处无根据。为我们一点点廓清迷雾,一块块拼接,构成了一幅惨不忍睹的真实战争史的血腥拼图。被誉为“战场考古学”。

樊建川,一位早已退伍的老兵,毕生致力于“为了和平,收藏战争”的理想。他不仅长于“藏”,更热衷于“收”。他用 ヅ数十年心血见证收藏二字的真谛。

数万件抗战文物的收藏故事,樊建川可以不间断地讲十天十夜,构成一部中国版的《十日谈》。但最让樊建川自豪的,还是历尽艰辛收藏的最小的大文物――《荻岛静夫日记》。

说它小,是因为这7本日记都只有手掌般大小。说它大,是因为为些看似不起眼的几本日记,却成为日军侵华战争最真实的前沿写照。

1937年8月23日,27岁的日本青年荻岛静夫应召入伍。一周后,他乘船从日本神户出发,经4天航行后,抵达上海,加入日军第110步兵团第110联队,成为一名特殊的军人――“火葬兵”,专门负责焚化战死侵华日军士兵的尸体。仅仅在淞沪会战一役中,他一人就焚化了1❤000多具尸体。

荻岛静夫最大的爱好是每天记日记,从他每天所见所历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看到了有关日军如何扫荡、如何烧房、如何杀人、如何抢劫、如何强奸……以及慰安所如何建立。为试一把新刀,他们的队长如何将几名中国战俘劈死。日记中还不时表达出“良心是于心不忍的……”这样闪现良知的文字。

就这样,荻岛静夫从一个普通日本兵的视角记录了淞沪会战、南昌会战、南京会战和台儿庄作战的大量细节。7本日记加上一本照片集,有文有图有真相,真是一件完美的历史物证。所有人看了这样的细节都无不震惊,难怪专家们在认定文物等级时全票通过,确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还有一位名叫方军,1979年,方军从部队复员回到北京。次年,他开始了4年的夜大日语学习,毕业后,在日本《读卖新闻》北京分社给日本记者当秘书,1991年赴日本留学,一边打工挣学费,一边采访当年的侵华日军老兵。回国后,方军写了他的成名作《我认识的鬼子兵》,引起轰动。10年来,方军的足迹遍及全国甚至延伸到国外,一共采访了300百多人,受访者的年龄跨度从66岁到105岁,都是当年抗日战争的亲历者、幸存者。

他执着地追赶采写“最后一批人”:老八路新四军、国民党抗战将士、侵华日军老兵、被强掳的劳工、被日军强掳为性奴隶的所谓“慰安妇”、细菌战受害者、日军子女、国军子女、美军飞虎队等。

方军把这些与抗战有关的人,称为亲历抗战的最后一批人。方军采访他们写成的书,就叫《1931-1945亲历日本侵华战争的最后一批人》。

这三个中国男人,都与行伍有关,都在用毕生的精力,在不同领域做着与“战争”有关的细节挖掘与整理。无疑,他们会赢得历史的尊敬。

让细节走向前台,还原历史现场

抗日战争胜利的背后,有很多东西是值得总结的。其中之一,便是我们在细节上做得太粗了。进入我们视野的史料,往往注重于“高端”,而那些来自于战壕里浴血拼杀的“低端”记录,却成为可有可无的边角料常常被忽略。

殊不知,战后日本防卫厅战史室编撰的战史丛书,关于滇缅战事的记述常常具体到一个中队的行动。这显然得益于拥有较完备的部队阵中日志、战斗详报等史料,而它竟然是由一支被打得溃不成军的败军保留下来的。

美国人更是精明,他们一直打的是“股份制战争”。一场战争开始前,需要作充分的评估:何时打?胜算几何?谁参与?谁出动多少武器弹药?谁出多少兵力?……战争游戏之前都算得清清楚楚,战后结算,论功行赏。

而在我国,几千年来,常常经历的是这样一种战争:战前没有充分准备,不计成本,不¢算细账,不计得失……最为典型的,就是招惹八国联军入京的义和团,当初说什么刀枪不入,一旦真正打起来只有作鸟兽散。

简言之,我们看重的是整体,是气势,是轰轰烈烈的场面。细节,关注甚少。

很难想象,国土面积只有2万多平方公里的ฑ以色列,在建国之前就有上百支自发组织的民间考古队。犹太人为了证明自己的苦难,往往会穷尽一生去寻找细节。二战结束后,犹太人拿出种种细节,去证明纳粹德国的种种暴行,可谓铁证如山,无可辩驳。

这是一种较真,也是一种科学的态度。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要有这样一种较真,也必须拥有一批如此科学态度精神的人。千万不要小看那些看似不起眼的细节,所有宏大叙事的基础,就承载在这些细节身上……让细节走向前台,站出来说话,从而还原历史现场。

斯大林有句名言,一个人的死亡是一场悲剧,一万个人的死亡只是一个统计数据。我们可能就是太在乎那อ个统计数据,而常常忽略了最具价值,最有意义中的那“一个”。

或许,这也与我们重视集体的力量而轻视个人的作用有关。而细节,往往在微不足道的个体身上得以充分地展现出来,令人欣喜,让人悲伤,让人难以忘怀。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