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历史,在别人的亲历中
我爱藏书,尤爱收藏关于中国的书。站在书架前,外国人――主要为西方人――所写的中国亲历记,排列成行,穿过百年云烟,与我面对。
岁月沧桑,一代又一代西方人走进中国。旅行家、传教士、探险家、考古学家、商人、外交官、记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中国想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中国故事。他们伴随中国历史前行,甚至参与中国历史的创造。种种不同的体验与叙说,让曾经神秘的中国,渐渐变得清晰,变得具体,变得不再陌生,不再遥远。
走进中国,发现中国,是西方人的亲历记,更是中国融入世界的行程记。
在最初走进中国的西方人中间,影响最大的无疑是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中国生活将近二十年。1271年启程来东方时,他当然不会想到,会是他写出第一本亲历中国的书。研究马可・波罗的西方学者发现,在中国游记中,马可・波罗最爱使用的一个形容词是“伟大”。毫不奇怪,一个来自地中海威尼斯的旅行家,走在杭州、苏州……一个个江南重镇的繁华景象,必然留给他深刻印象。他不止一次来到长江边,注目滚滚而去的江水,发出如此感慨:“这条河流流程如此之长,穿过了如此多的地区和城市,江中来来往往的船只是如此之多,ซ运送的财富和货物是如此之多,实际上比基督教世界所有河流和海洋加在一起还要多!”马可・波罗到底是位意大利人,天生具有与众不同的浪漫。他以艺术家一样的浪漫,渲染着中国印象。在风靡一代又一代的游记❣中,他呈现的是一个辉煌、壮观、充满诗意的东方古国。
在马可・波罗之后,更多西方人追随他相继走进中国。最早也最大的一个群体,当然是纷至沓来的传教士。
著名的利玛窦走进中国。他也是意大利人,成为最早在中国获得永久性居住权的传教士之一。这位耶稣会的传教士,为了赢得中国人的信任,第一个穿起中国士大夫的服装,他掌握数学和天文学知识,能绘制地图。他很乖巧,或者说他很能理解和迎合中国人的观念,他绘制的一幅世界地图,中国被标在中央位置。
著名的汤若望也走进中国。这位德国耶稣유会的传教士,在北京城观象台的房子里,观天象,研习历法。他颇受清朝顺治皇帝的青睐,汤若望向顺治皇帝进呈自己制作的浑天星球、地平日晷、望远镜,这些西洋物,令人耳目一新。汤若望成为宫中常客。在顺治皇帝眼里,这位西方人真像一部活字典,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汤若望被委任钦天监监正,并赐二品顶戴,是最早在中国宫廷中担任要职的西方人。在17世纪英国出版的关于中国的书籍中,顺治皇帝出现在插图中,他被说成是“欧洲化的皇帝”。
商人几乎伴随传教士联袂登场。大海上,商船来往穿梭,运来西方的香料、珠宝,运走中国的瓷器、茶叶。随之,矛盾与冲突,战火与侵略,不可避免地发生。从此,一个曾经被马可・波罗高度浪漫化的中国,一个长期自尊、自大、封闭的古老帝国,在东西方观念的冲撞中、在现代与传统的相互渗透中、在开放与封闭的替换中,开始了艰难痛苦的历史行程。
这是一个漫长的行程,为走进中国的西方人,提供了能够发挥他们各自作用的历史大舞台。舞台之上,戏剧上演,不同主角轮流亮相,各显身手,各领风骚。
19世纪后半叶,随着电话、电报、报业、出版业的突飞猛进,随着航运、火车、航空的革命性变化 ت,世界对中国的关注越来越多,走进中国的西方人也越来越多。于是,世界各国关于中国的图书出版,渐趋潮流。那些走进中国的西方人,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他们的目击、回忆、叙述,使其成为最好的作者人选。他们生活在中国,旅行在中国,时间或长或短,介入的领域互有差异。无论如何,他们俨然已是中国社会的新面孔,已是民众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他们走进中国,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难分彼此。正因为如此,他们的亲历记,完全可以看作是中国历史行程本身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的笔下,呈现中国百年的历史演进。
在别人的亲历中,我们可以触摸中国历史――细节,人物,故事,场景……
策划这套“亲历中国”系列的想法由来已久。第一批推出的几种,作者为传教士,分别为在不同区域,如河南、湖北、江苏、浙江、西北等地的亲历记。他们的传教活动、行✉医亲历,为我们描述百年前中国社会的状况,文化冲突,观念撞击,生活形态演变,尽在其中。传教士的亲历,总是试图渲染他们的传教活动,对于今天的我们,那些场景其实早已成为过去。我们需要的,是在他们描述的故事、人物、场景之中,远望百年之前的中国如何渐渐由封闭走到开放,由传统走向现代,由一个农耕社会步入工业化社会。这些回忆,辅以大量老照片,可以让我们对历史远景多一些感性认识,多一些不同角度的切入。
一本书,一双眼睛。一本本书,一双双眼睛。目光所及,中国的山川风物、风土人情、生活演变、时代变迁,跳跃不停。笔下所述,呈现复杂、丰富、独特、差异的历史景象。
于是,在别人的亲历中,我们触摸历史。虽已遥远,依然清晰……
最后,谢谢湖北人民出版社的大力支持;谢谢邓宁辛和编辑同仁的热忱、细致,没有他们,就不会有这一系列的书籍问世;谢谢李景端先生自始至终的重视和辛苦。谢谢各位译者,是他们的翻译和历史知识,使今天的读者能够走进文本之中,感受历史。
我期待“亲历中国”系列能够不间断地翻译、出版,与我们一同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