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美育的现状与创新讨论
青少年美育发展问题越来越受到国家重视。2015年10 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指出,美育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不仅能提升人的审美素养,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情感、趣味、气质、胸襟,激励人的精神,温润人的心灵。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对于青少年发展而言,美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青少年美育的最终目的是让青少年从小养成丰富的、具有完美个性的人即养成人格美,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通过美育陶冶情操,开发其创造性的潜能。然而,当前的现实状况是,青少年普遍追求美,但美丑不分、美育功利化等问题突出,美育学校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没有顾及到网络信息时代和受众群体的骤变,亟须进行创新探索。
一、国内外美育思想综述
美育作为审美和教育结合的产物,是一个历史的课题,也是思想家们关注的重要领域。西方在古希腊时期,城邦保卫者教育中早已有艺术教育的相关描述,而我国春秋时期更是十分重视诗教与乐教的发展。
1. 国外美育思想综述
如西方文化一样,西方美育思想源于古希腊和罗马。在古希腊流传着许多神话故事和英雄传说,那些神话中的神往往具有人的情感、欲望和追求,他们与人的唯一不同在于永生不灭的神性,这些故事和传说中不乏一些生动形象的故事、丰富优美的想象,如阿佛洛狄忒是象征爱与美的女神,雅典娜是智慧女神,等等。除了希腊传说外,荷马史诗中也充满了美的诗句,包括对美貌的描述、作品的赞美以及大自然美景的描述等等,如白皙的手臂、飘飘的长袍、闪闪发光的面纱等诗句。总的来说,希腊神话和荷马史诗对西方后世美学思想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这是西方美育思想的最早萌芽。在这一时期,虽然人们关于美的理论还不可能存在,然而他们却在生活中培育了一种美的感觉。
在以后的历史发展中,西方美育形成了不同的理论流派,这些流派大多与其哲学流派及思想相吻合。在中古时期,美育思想的代表人物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柏拉图提出理念说,认为感性的现实世界和艺术世界之上,还有一个永恒不变的超经验的理念世界,现实世界则处于变动不居之中,模仿着理念世界。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从现实角度出发阐发美学思想,肯定文艺的要求是一种自然要求,对人的发展产生重要作用。中世纪美育思想则充满了浓郁的宗教色彩,基督教大肆宣扬宗教信仰,美学成了神学的附庸,神学家成了美的最权威的阐发者,通过压抑人性之美来彰显神性之美,完全是一种宗教式美学。到了文艺复兴时期,美育思想得到了极大的解放,大量的年轻学者、诗人和艺术家疯狂地投入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研究中,促成了当时美育思想别开生面的格局。总的来说,在西方古典美学那里,美学家主要侧重于阐发理性美学,即将审美提升到理性高度,或者说从理性高度来阐发美学。
在此之后,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美育思想在欧洲各国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色,如英国的经验主义美育思想、法国的启蒙主义美育、俄国的革命民主主义和现代过渡时期的美育思想等等,伏尔泰、歌德、席勒、康德、黑格尔以及叔本华等著名思想家对美育均有阐发。近代以来,实证主义哲学家斯宾塞、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以及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等进一步推动美育思想的创新与发展。总之,西方美学的理论与实践逐渐转向生活,从生活中寻找美的源泉,如俄国美学家别林斯基就提出美是生活这一命题。这种面向生活的美学观对西方近代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促使西方美育更加注重学习生活,从人们的日常生活入手培养美的情感和爱好,这成为西方美育的主流思想。
2. 我国当代美育理论综述
改革开放以后,伴随着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口号的提出,全国兴起了对美育理论的研究浪潮,为青少年美育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而通过对20 世纪80 年代以后的美育理论的观察和研究,我们可以看到美育理论主要呈现三个不同的流派。
第一,审美发展论。这个流派以杜卫为主要代表,认为美育要从传统的陶冶论向现代的审美发展论转变。传统美育所起到的规范功能对个体产生压抑作用,而审美发展论则不同,突出的是美育在其中起到的解放功能,更加注重美育理论的科学性和应用性。审美发展论还认为,美育的任务就在于促进旧的审美心理结构向新的审美心理结构转变,使个体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能够得到发展和成熟,促进个体审美感性的发展,激发生命活力,提升情感境界,培养创造能力。并且,审美发展论注重创新教育,与素质教育密切联系,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第二,文化批判理论。这个美育理论流派以姚文放、肖鹰等人为代表。该流派主要面对大众审美不断兴起这一社会现象,反对将大众审美视为大众美育,认为与大众审美文化所起到的美育作用相比,其所带来的反美育因素反而要大得多。而在如何应对大众文化的冲击对美育所带来的影响这一问题时,姚文放提出,新时期的美育要以培养新型的文化品格为目标,包括价值观念的塑造、人格境界的提高、精神个性的发展、趣味格调的陶养,着重强调审美教育对于人理性思维的塑造和培养的作用。肖鹰对当代审美文化进行更加深入的批判和思考,指出当代审美文化虽在一定程度上带来片面的感性解放,但其中却包含着人文精神和自我意识的双重失ฟ落,而这一恶果产生的原因在于美育的滞后和对形象的美育功能过于确信。
第三,中和美育论和审美生存论。这一流派的代表人物是曾繁仁。20 世纪80 年代曾流行情感教育论的教育理论。曾繁仁认为,这种教育理论虽起到一定作用,但只侧重于美育的对象与手段的特征,对美育的整体特征缺乏更深层次的把握和认知。他也吸收了中国古典美学精华,提出了中和美育论,即在美育的本质上,应该先通过培养受众协调和谐的情感,进而塑造和谐的人格,培养审美的人生观,以审美的态度对待人生、自然与社会,从而实现与自然和谐相处。曾繁仁还借鉴了海德格尔的理论,提出了审美生存论,认为塑造审美化诗意化生存的人是美育真正的目标。这两个理论相辅相成,阐述了曾繁仁对美育的认识。
这三个流派无一不是建立在对传统美育的批判基础上。而与以上三者不同,袁济喜提出传统美育对当代人格的规范和完善作用。面对市场经济浪潮下消费主义等西方社会思潮对我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冲击,袁济喜针对这一社会现实,提出美育的任务是为了帮助人们克服过度物欲化社会中人们价值观念的偏离,树立高尚的审美观念,培养高尚的人格。
二、青少年美育的现状
在创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发展越来越需要大批创新人才,创新人才的培养离不开美育的发展,美育对于青少年辨清美丑、追求美好、涵养品性具有重要意义。当代青少年美育发展的总趋势是积极向上的,但也存在一系列问题。了解青少年美育的基本状况,是进一步提高青少年美的辨别能力和鉴赏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的基础和前提。
1. 青少年普遍追求美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问卷网,对2000 人进行的调查显示,71.0% 的受访者确认近年来学校、家长和学生对美育的重视程度有所提高[8]。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促使青少年对美的不断追求。正如马克思所说: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
第一,对美的追求,是人类进步的表现。对于青少年而言,对美的追求,也是青少年进步的表现。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对于美的理解,青少年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如最美青春,青年最美,在最美的时光遇见你,不要辜负最美的时光,青春最美,美哒哒的生活和爱情⋯⋯由于美的存在,我们的生活充满了阳光与欢乐;它使得我们的生命孕育了无限生机。在最美中国、最美乡村等追求最美的环境气氛影响下,寻找最美乡村教师、最美青年科技工作者等活动也如火如荼开展。最美青年人物的评选,让青少年在同辈群体中找到美的楷模,激发他们追寻美和创造美。
第二,消费是观察青少年思想的窗口,网购消费产品的选择向我们展现了青少年对美的追求。在中国超过1 亿的网购人群的调查数据中,83% 是16~32岁的年轻人,其中主要以在校青年学生和白领青年为主。另外,据中国互联网络信유息中心发布的《2014年中国网络购物市场研究报告》显示,与国内市场购物一样,服饰仍然为海外网购的大品类。在2014 年网购用户海外网购的商品品类中,服饰占45.5%,化妆品及美容产品占35.8%,二者位居前列。网购已成为很多青少年生活消费中的一部分,服饰、化妆品及美容产品都是青少年打扮的必备产品。打扮这也源于人类对美的追求,它就像是一根魔棒,能够改变人们的形象效果,带来更多美好享受和精神愉悦,同时也满足了青少年追求美的心理。
第三,整容热现象层出不穷。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了美容技术的发展,美容的种类和质量在不断提高,人们对自身的美容越来越感兴趣,美容成为一个颇受关注的话题。《浙江在线》2016年5月3日报道:爱整容的市民年龄都多大?他们最爱整哪里?又为什么要整容?温州市人民医院发布了一组整形外科大数据。2015 年温州市人民医院共做了整形美容手术1052 台,其中7 成整容者是30 岁以下的小年轻大家最爱整的是眼睛,其次是鼻子;10 个整容者中,就有一个男孩子,以年轻未婚的居多,而且本身底子还不错⋯⋯美中求美,青年男女无不注重自身的容貌美,追求和展示自身的人体美、性别美。这也正印证了一到寒暑假,整容门诊部就快成了爱美青少年的专场。
2. 青少年中存在美丑不分现象
美是一种多方面的综合表现形式,它既包括五官和形体美,更包括心灵和人格美,二者相统一才是真正完美的人。美的本质可以认为是人的本质力量在对象上的浮现,是对人的本质力量的肯定和确证。丑是跟美相对应的审美范畴,丑在形态上往往是畸形的、片面的、消极的、反常的、怪陋的,在性质上是恶的、病态的、分裂的、反价值的。在《中国青年报》的调查中,发现41.4% 受访者认为当前青少年对美的鉴赏能力一般。许多青少年对美的本质理解出现诸多偏差,其中美丑不分的现象尤为突出。
第一,盲目崇拜和模仿。有的青少年崇拜的不是社会主流优秀人物,而是一味模仿球星或影视歌星,极少数还崇拜小说里的黑社会老大。有些青少年缺少美的熏陶,对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辨析能力不强,因为审美错乱而导致人格的扭曲,有的甚至做出违法乱纪的事情。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进入信息化、网络化、大众化时代以来,人们的文化消费观念及其主导下的消费行为发生了显著改变,重要表征之一便是美丑不分乃至以丑为美的网丑现象的泛滥。这种文化裂变症以从众性、被看性、低俗性和非理性为基本特征,青少年受此影响不小。
第二,盲目攀比。有些青少年不比成绩、人品、能力,只是与人家比家庭条件,或在穿戴方面赶时髦。必要的修饰和打扮可弥补缺陷,而为了赶时髦和攀比谁更美,过分地浓妆艳抹、奇异怪服往往适得其反。一些学生为了在班级群体中当成班花班草,在学校中力争做校花校草,把时间和精力都耗在整容打扮上;而另一些学生为了崇拜明星的美,刻意通过整容拥有明星般的大眼睛、高鼻梁、性感唇。据医生介绍,在人体发展中,人体任何部位的整容加工都不可能一整永逸、完美无缺。这些青少年过度比美,由攀比心理带来整容上瘾,既花费了巨额资金,又容易酿成一时失误导致整容失败的悲剧。
第三,颜值问题恶化。看颜值、这是个看脸的世界吗等流行语在青少年日常生活中出现频率极高。颜值表示人物颜容英俊或靓丽的数值,用来评价人物容貌,男性和女性皆可用本词形容。而颜值社交指以人的长相为基础进行的社交活动,简单就是看脸社交。部分青少年盲目依赖颜值、颜值社交,觉得自身的颜值不高,越触发自卑情绪或者对颜值高而愤恨不平。这是一个看脸的时代ต、没颜值,做什么都受阻啊的吐槽声不断,甚至把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人际交往障碍归结于自身颜值不高。同时,一些青少年并没有真正理解颜值的用意,充分利用各种PS 技术修改自拍照,过度关注美颜后在朋友圈等网络平台发布的照片,活在自拍照片中,而不愿面对现实中的自己。
3. 青少年美育中的功利化现象
伴随着社会功利化、教育功利化等问题突出,青少年美育也存在功利化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三大方面。
第一,一些学校重视开展美育活动是基于物质和名誉利益。美育热现象在一些大中城市表现更为突出。许多学校的领导和老师们都尽心尽力筹划、组织各类美育比赛活动,主要基于以下动机:其一,一些学校为了参加上级组织和部门的比赛和评估,让学ข生拼命排练节目,争取奖励、荣誉和表彰,以为学校评级和升级获得资格。其二,一些学校为了谋取商家的高额赞助费和提高学校的社会声望,过分把精力集中在参加商业会演活动上。其三,一些学校为了增加学校的收入和改善教职工福利待遇,便以为学生全面发展服务等名义开设各类艺术辅导班和培训班收取高额费用。学校把美育活动办成了功利化活动,忽视了美育教学为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本质和目的。
第二,一些家长和学生通过拼命发展美育求升学,但在高校内普遍因面临就业等压力反而侧重专业技能教育,美育缺失严重。一些家长非常积极报名让孩子参加各种多类艺术辅导班,有的孩子甚至一周要上三四个班,让小孩在课余时间或者在假期里学习舞蹈、音乐、书法、美术等等。这些家长也特别支持孩子积极参加文艺学习和比赛活动,目的是为了培养特长生,从而在升学考试中获得加分或占据优势。这也证实了《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关于美育的调查,受访者指出美育三大问题是功利化、课程形式化和被其他课程挤占。另一方面,反观高校的美育发展则验证目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出现趋于功利化的现象。高校期间对个人的培养计划和方案也越来越功利化,造成人才培育机制更侧重专业课教育和技能教育,大学生无暇审美。这也易造成席勒所指出的单面人状况,即人的情感、感性能力诸多方面都遭遇了限制甚至是退化。
第三,青少年受广播电视、报刊杂志、大街小巷等时尚广告宣传中的审美快感影响颇深,错以为消费主义的审美观念是正确的审美观而加以指导人生发展,误入产品过分包装而带来外在美,导致他们价值取向的世俗化、功利化,缺乏精神追求。另一方面,在就业、择业竞争中,外表容貌、身高体形已成为一种硬性资本,对于一些如秘书、公关专员等职业产生重要影响。少数高校毕业生为了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在竞争中优先胜出,谋取到理想的工作岗位,受到领导的重视和提拔等等,不择手段地美化自己、丑化他人。
三、青少年美育教学模式中面临的挑战
学校美育是青少年美育的主体。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和美育理论的发展,我国学校美育在理论研究上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在实践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学校的美育教学逐渐向系统化、模式化发展。但是应该注意到,在对当前学校学生、学校美育的现状分析中,学校美育教学仍存在不足之处,面临严峻挑战。
1. 美育理论基础薄弱
从学校青少年美育教学模式的理论主题构建上看,我国美育教学虽有一定理论支撑,但由于发展时间较短,实践化不够,使美育教学模式理论根基较为薄弱。美育教学模式是建立在美育理论发展基础之上,是美育理论实践化的产物。但我国美育理论发展的时间较短,在理论上存在着美育与美学之间界定含糊不清的问题,很多美育理论在论述之时单单从美学角度进行论证,而忽视了美育中教育的成分。正如杜卫所认为的,美育研究的是审美育人的问题,当然要应用美学知识,但不是对美学理论照抄照搬,而应该在美育教学的具体实践中,根据研究对象和问题的特殊性对美学等学科做必要的选择,特别要把美学由理论研究向育人实践转化。这个问题的出现,使得我国美育教学在理论基础上处于薄弱地位,很多美育实践的开展得不到充足的理论依据,从而使青少年美育教学模式的发展受到限制。
2. 美育课程设计不科学
从青少年美育教学的课程设计上看,我国美育课程设置仍存在着不规范、不科学的现象,课程设置和课程建设较为滞后,使美育教学模式无法更有效地开展。例如,一些学校的美育课程缺少专门的固定教材,规范性、科学性不够强。这样的课程设置和课程建设使得青少年美育教学无法系统性地开展,学生只是为了学分而学习,无法与老师通过交流来提升自己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使得青少年美育教学无法有效开展。
3. 美育教学实践性不够
从青少年美育教学的操作程序上看,我国美育教学仍局限在课堂以内,实践性较弱,美育教学模式较为脆弱。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学校只是将美育课程集中在课堂上讲授和期末考评,却没能把美育教学实践与校园文化建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志愿服务活动等有机结合起来。而一些学校认为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传授知识,将美育看作可有可无、可上可下的软指标,即使保留美育,也仅将其视为调节学生学习的调味品、点缀学校文化气氛的装饰品。因此在开设美育课程时仅设一些艺术类和文学类的辅修课程,导致学生也对此重视不够。而这种只注重理论和表面效果的做法,使学生无法真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四、创新学校青少年美育的建议
如何能够顺应时代的变化来创新和完善青少年美育模式,以更好地实现学校美育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和宗旨,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努力。
1. 构建复合型青少年美育教学模式
美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实现教育受众的全面发展,这就需要构建一种针对性更高、适用范围更广、操作性更强的青少年美育模式。学校在进行美育教学的过程中,应通过利用多种手段与方法形成合力,以复合形式推进美育教学,构建复合型美育教学模式。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从美育课程建设、美育基地建设、美育教学团队建设这三方面进行美育教学模式的创新。
第一,在美育课程方面,通过教育部总体规划和各学校结合自身实际,规范、合理地进行课程设置,力求做到针对性、专业性、系统性的有机统一,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更好地实现美育教学。
第二,在美育基地建设方面,可以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和社会团体共同合作,努力打造吸引力强、作用力大的美育基地,基地中学生可以通过将课堂内所传授的美学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提高学生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第三,在美育教学团队建设方面,要打造以艺术专业教师为主、具有艺术特长教师为辅的美育教师团队,开展多角度、高水平、全方位的美育教学,同时也可以聘请美育方面的专家和学者开展大型讲座、指导艺术活动,真正从质量上提升美育教学水平。通过构建复合型的美育教学模式,解决现存美育模式中所存在的在课程内容、课程设计等方面的问题,真正发挥美育的作用。
2. 促进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有机融合
学校美育本身作为教育的一种方式,是实现学校学生全面发展的一种手段,但当前却存在两种理论,一种认为美育只是学生日常的休闲行为,属于❅锦上添花,实际作用并不大;另一种则将学校美育视为高校学生人格和价值观培养的万能药,片面地夸大了美育在学校中的地位与作用。如果想从根本上实现学校美育教学模式的创新,就必须要对学校美育本身有清楚的认识,既要防止美育无用论,同时也要防止美育万能论。学校美育是对青少年进行教__育的重要一环, 有助青少年于建立理性与感性的协调平衡,并渗透于德育、智育、体育之中。德智体美四者相辅相成,在青少年发展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以促进青少年全面提高综合素质。
3. 突出美育的实践品格
美育不可能超越社会、超越现实去发挥其功能,美育本身具有浓重的实践品格,所以说美育是美学的实践和最终归宿。反思当前的美育模式,大量的时间用在课堂的理论讲授上,学生很难通过社会实践来达到美育的教学目的。所以,在创新美育教学模式中,就必须要注重突出学校美育的实践品格。我们不仅要为青少年的美育实践创造良好条件,同时更需要在实际中更好地调动他们进行美育实践的积极性,让青少年勇于实践,乐于实践,在实践中提升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