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美育思想对当代小学审美教育的价值
小学审美教育从狭义的角度来讲就是通过一切艺术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受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以此达到美化心灵、规范行为、提高道德素质和自身修养的目的。长期以来,小学审美教育处于尴尬的位置,学校一般以形式单一的美术课、音乐课取而代之。小学阶段的审美教育对小学生的心灵培育、审美思想的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传统文化教育在全国范围内的不断推广,小学审美教育也逐渐脱离了教育生产而成为教育的主要功能之一。小学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部分,被视为人生教育中的黄金教育时间。席勒说过:我们为了在经验中解决政治问题,就必须通过审美教育的途径,因为正是通过美,我们才可以达到自由。[1]孔子在审美教育方面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提倡由诗的吟诵而发起心志,由礼的讲求而得以立身,由乐的陶冶而完成君子的教养[2],并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将美育渗透到教育体制当中,认为凡是受教育的人都必须接受审美教育,并要求自己的学生无论在学习中还是生活中都要追求美的境界。
一、孔子的美育思想
1.兴于诗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孔子曾说过:《诗经》有三百篇,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无不出自真情。并认为诗教是一种情感教育,能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情感,培养正确的情操。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说:凡诗之言,善者可以感发人之善心,恶者可以惩创人之逸志,其用归于使人得其情性之正而已。[3]他也赞同孔子对诗教的看法,并认为《诗经》能以情感人,最终使人获得正确的情感品德。钱穆先生在《论语新解》中也提到:孔子举此一言以包盖三百篇之大义也。惟其诗人性情,千古如照,故学于诗而可以兴、观、群、怨。[4]诗教通过诗歌教育在塑造高尚的品格、提高思想道德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能够塑造君子形象,最终成就善良人性,这与孔子所提倡的审美教育思想不谋而合。孔子提倡诗教的审美教育方式,不仅实现了对学生文化知识的教授,同时也达到了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提升。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文,是指人的文采;质,质朴的意思。孔子认为既要注重思想品德的修养,也要注重文化知识的学习,只有文采和质朴配称得当,使外在感性形式和内在的高尚品德充分结合,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
2.立于礼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又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克己,指约束自己;复礼,指遵循礼的要求;为仁,指实现仁德。孔子认为做事情要按照礼的要求去做,学会克制自己,这便是仁。孔子将礼和仁联系在一起,仁是人所追求的思想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礼是一种高于物质的外在约束,由此可以得出礼是立足于情感而又规范情感的,并且在实现人修身和立身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论语里仁》)孔子认为如果一个人有志于修养仁德,心存善念,就不至于有恶行。换句话说就是一个心灵美好的人,就不会有邪恶的想法。由此可见,孔子提倡的礼教,其最终目的是为了规范人的言行,培育人的道德情感,礼的实质是以真诚仁爱的思想情感为基础的,这与孔子的审美教育思想是相辅相成的。
3.成于乐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论语述而》)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八佾》)孔子在齐国闻《韶乐》,竟然三个月吃肉不觉其滋味,达到了精神世界对世俗世界的超越。《韶乐》俨然已经达到了人生的最高层次。徐复观先生曾说过:孔子对于音乐的重视,远出于后世尊崇他的人们的想象之上,这一方面来自他对古代乐教的传承,一方面是来自他对于乐的艺术精神的新发现。[5]孔子乐教思想蕴含着丰富的审美教育思想,乐是建立在内心真诚的情感基础之上的,通过艺术的形式引发真情实感的流露,从而得到内心境界的提升。注重乐教对审美思想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同时也是通过中和ค的方式扩展人类内心善良★的情感本质和道德欲望,又消解融合那些邪恶的欲望思想,从而实现乐教在审美教育中的真实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当代小学审美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小学审美教育中的问题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教育政策不断改革创新,在素质教育全面推广的当下,审美教育成为了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育的功能也逐渐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但是,小学审美教育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受到了来自各方面因素的阻碍,又沦落为传统教育的绿叶,成为了带有形式主义色彩的面子工程,虚有其表。
首先,虽然教育部门已经出台了关于中小学审美教育的相关政策,但是一些偏远地区由于资金问题、师资问题等并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审美教育,取而代之的是简单的音乐课程和美术课程,从而加剧了城乡间基础教育的差距。子曰: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孔子认为人的社会地位有高下,但是每个人的品质是差不多的,是后天的教育改变了我们的习性。所以我们不能因为农村地区教育资源难以配备,就忽略掉对于他们的审美教育,这将成为社会发展中人才培养的遗憾。
其次,在小学阶段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关于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课程,但是经过了近两年的学习之后,小学生们真正学到了哪些传统文化知识?小学阶段开展的传统文化课程包括书法、国画、《论语》、《弟子规》等较为基础的内容。但从调查结果来看,大部分小学生在学习了两年相关课程之后,只能背诵简单的名言警句,对人物故事有大概的了解,但是对内容的具体含义只有模糊的印象,甚至不理解其含义。即使开展了像回家给爸爸妈妈洗脚等诸如此类的亲子活动,小学生们也并不能真正了解事情背后所关联的孝道、美德等含义。纵观这些问题,我们首先要反思的是教学的模式化,教师对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到底有多深?对于小学审美教育的实践活动是不是从根源上进行教授?空洞的讲课形式,满堂灌的授课模式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
2.对孔子美育思想的理解误区
首先,部☿分学者认为孔子提倡的审美教育思想是通过礼、乐、射、御、书、数六艺的教学形式进行的全面教育,因此建议取消专业性教育,培养全面型人才。然而,他们只是认识到了孔子审美教育思想中表面的含义,并没有深入地领悟孔子真正的审美教育思想。全面的审美教育,并不是硬性要求学生学习大量的传统文化,而是通过包括专业课程在内的传统教学和其他教学途径实现培育学生思想道德,增强审美能力的协调发展,其核心思想是诸多因素的协调发展,而不是简单的全面发展。
其次,有的人理解的传统审美教育仅仅局限在学校,这与孔子所提倡的审美教育思想是相悖的。孔子授课,不仅在杏坛教育学生,同时也在社会实践中教育学生。他的弟子就算己经在外从仕,但还是会继续学习,甚至跑回来向孔子请教。例如,仲弓做了季氏的家臣后,还要专程回来向孔子请教如何为政(《论语子路》);在季氏讨伐颛臾前,孔子亦对已经做了官的冉求、子路进行了批评教育(《论语季氏》)[6]。大部分家长认为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应该是学校或辅导机构的事情,自己没有能力对子女进行审美教育。传统的家庭教育理念严重局限了孔子审美教育理念的传播。
三、孔子美育思想对当代小学审美教育的启示
1.通过诗教培养学生树立君子意识
孔子心中的君子是达到行善事、达明理、饱学识的理想境界的人,并且在《论语》中多次出现关于君子的论述。孔子也提倡通过诗教来实现君子的教育目标,对学生加强思想道德的培养。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卫灵公》),君子经心于善道而不在意衣食,君子只为道义担忧,不为困境而愁虑;君子周而不比(《论语为政》),君子以忠信对待人,合群但不谋私利;君子泰而不骄(《论语子路》),君子不因一时的成就而洋洋得意;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君子要具备行为敏捷、说话谨慎的能力;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君子的内在美和外在美只有完美结合,才能达到审美的最高境界。落实到小学审美教育当中,我们要在充分理解孔子诗教审美教育方式的基础之上,结合教学实际进行特色化的课程改革。例如,通过让小学生排演小品或舞台剧的形式加深对古诗词以及传统故事的理解,同时加强学生对君子意识的培养ป兴趣。加深小学生们对君子形象的认识,不仅对他们的思想道德修养的提高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对和谐社会的建设有着深远的影响。
2.通过礼教端正学生的思想品德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论语八佾》)一个没有仁德思想的人,是不能恪守礼的约束的。子曰: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论语八佾》)孔子认为真正的礼不是表面奢华的炫耀,而是内心的真挚情感和高尚的美德。由此看来,礼教非常强调内心的自我约束,同时强调源自内心的真诚情感,即所谓著诚去伪,礼之经也[7]。所以加强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自我约束能力是审美教育的重要环节。我们要在礼教的基础之上进行创新,针对小学阶段的审美教育进行分层教育,而不是笼统的说教。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可以通过播放一些好人好事的新闻短片或优秀传统礼教方面的影视资料,引导性地加深他们对于礼的认识和了解,鼓励他们记录身边的文明现象。对于较低年级的学生,要增强传统礼教课程的趣味性,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把日常文明用语、传统礼节以幽默易学的方式教授给他们。例如,通过设置奖励的形式调动起小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同时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加深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知识的理解,更要发挥家长言传身教的优势,从根本上增强小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提高其思想道德素质。
3.通过乐教实现学生对艺术美的追求
审美教育中美与善的融合是一种理想的人生境界,孔子在实践中发现,乐教对于调和人的情绪和精神世界有很大的帮助。当人沉浸在艺术境界中时,可以祛除邪念,引导人向善,从而使人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也就是朱子所说的人欲尽处,天理流行,随处充满,无稍欠缺[8]。小学审美教育应该注重审美教育的形式,关注教育方法的创新,综合运用各类艺术知识,调动学生审美思想养成的积极性。在欣赏优秀艺术作品时,学生会潜移默化地受到情感的熏陶,小学审美教育要提供多样的审美体验活动,激发学生内在情感体验外化,学习和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髓。例如在校园里播放一些优秀的音乐作品,对学生增强高雅艺术的熏陶,鼓励学生进行音乐创作,开发学生的艺术天赋,同时为学生讲解歌词含义、歌曲韵律、以及歌曲背后蕴含的励志故事。
四、结束语
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及教育事业的不断进步,小学基础教育阶段成为培育人才的关键环节,道德教育是塑造学生高尚品格的必经之路,而审美教育则是打开学生通往审美最高境界的一扇窗。审美教育在拓展小学生的知识面、开发他们的艺术潜能、陶冶其审美情操、促进其全面发展等多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积极意义。朱光潜同样对审美教育给予了高度的肯定,他认为:因此达到自由的路径不是政治经济的革命而是审美的教育,至少须先有审美教育,才有政治经济改革的条件[9]。同时,孔子审美思想的精华一直以来为小学审美教育的发展提供着源源不断的理论资源,我们只有充分利用这些优秀资源,并结合当下的教学实际进行理论创新,审美教育才能发挥其真正的价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