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开放后博物馆教育与学校合作的现实探究
[摘 要]博物馆的免费开放是惠及普通老百姓的一项政策,显示了它在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中所承担的重要角色,2007年国际博物馆协会对博物馆定义做出调整也证明了这一点。博物馆与学校的合作在现实中面临着一些问题,双方签订共建协议,成为共建单位和基地,创新互动模式,组织长期有效的共建活动,仍不失为确实可行的好办法。
[关键词]免费开放;博物馆定义;共建基地
在当前时代大发展文化大繁荣的背景下,博物馆的免费开放无疑是惠及普通老百姓的一项政策。于此同时,博物馆的社会角色也在悄然发生着改变。博物馆界以往认为博物馆是人类历史的宝库、文化艺术的殿堂、孩子的第二课堂――这可视为博物馆的传统社会角色;现在更多的学者,更多的博物馆人则将博物馆作为人们的终身学校、城市的友好客厅、孩子的心灵圣殿――这是博物馆的当代社会角色。
其实,无论传统角色也好,当代角色也罢,都是人们对博物馆赋予更多的职能,寄予更多希望的体现。人们也越来越认识到,博物馆在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终身教育中所承担的重要角色。
2007年8月24日,国际博物馆协会将博物馆的定义修订为:“博物馆是一个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向公众开放的非营利性常设机构,为教育、研究、欣赏的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质及非物质遗产。”(A museum is a non-prof❧it, permanent institution in the service of society and its development, open to the public, which acquires, conserves, researches, communicates and exhibits the tangible and intangible heritage of humanity and its environment for the purposes of education, study and enjoyment.)(3)与之前的定义相比有一处重要的改变,就是调整了博物馆业务目的的表述顺序,将“教育”调整到第一位,取代了多年来将“研究”置于首位的认识。(4)看起来这只是表述语序的调整,实际上反映了国际博物馆界近年来ม对博物馆社会责任的强调,反映了对博物馆社会效益的关注,也反映了博物馆在工作态度上更采取外向的选择。我们还应该注意,定义在表述时,是将“教育”作为“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展出”等项博物馆基本业务的共同目的,也就是说,博物馆各项业务活动都应贯彻“教育”的目的,不应将本职业务的内容作为自己的工作目的。
这样的转变无疑是大势所趋,博物馆风格各异的建筑特色、千姿百态的陈列方式、丰富多彩的藏品展品、形式多样的信息展示及寓教于乐的教育功能,对学校的课堂教育起到了拓展和延续的作用,实践证明它也在青少年的素质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显示着它作为社会教育机构的正能量。博物馆可以通过基本陈列、参与互动、专题展览、学术报告或其他形式,向青少年展示本土文化精髓,增强他们的爱国情感,结合时代背景,弘扬民族精神,用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和现代化的科技力量去感染青少年,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 第一,博物馆的教育特点首先是直观性。博物馆展示的文物和展品,均是特定时间空间环境内,特定的人群生产、生活状况及社会历✪史发展阶段性的物证,包括科技馆的展品在内也莫不如是,这是任何一种文字都难以准确描述或根本没有记述的实物资料。正是这些客观存在的文物,使今天的观众身临其境般地去了解文明的发展脉络,体会民族精神的博大精深和凝聚力,从而增强民族的自豪感,深化爱国主义教育。
第二,博物馆教育突出的特点是互动性。随着博物馆陈列的人性化、数字化、多元化和多媒体功能的运用,观众己经不再是隔着玻璃看展品,而是可以用手触摸, 或者利用多媒体设备以各种角度去观赏,并可以获得更多的相关资料,这是书本教育难以达到的。
第三,博物馆教育还具有广泛性的特点。文物及其展示的展品作为一个整体,具体地从不同侧面和领域揭示历史,展示先民的社会生产、生活状况,以及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文物传递的信息丰富多样,观众可以从掌握历史知识、欣赏先人艺术成就和伟大创造,甚至是寻奇探谜、科学求真等不同角度,潜移默化地从历史和现实的实物中发现文明与愚昧、辉煌与暗淡、先进与落后、发展与倒退,在比较与反思中达到由物质到精神的升华。
因此,作为社会教育机构的博物馆与学校加强联系与沟通,将博物馆作为学校的教学、实践♀基地,作为学生的第二课堂,既能丰富学校的教学内容又能让学生开阔视野。馆校之间联手互动,让学生在参与、体验中继承传统文化,培养青少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引导青少年参加博物馆的活动,增强他们的集体感、荣誉感,使之在集体活动中丰富自己的情感,陶冶情操,历练胆识。
德国著名美学家席勒曾说过:“有促进健康的教育,有促进认识的教育,有促进道德的教育,还有促进鉴赏力和美的教育。”(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