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蔡元培的人文教育理想

时间:2024-12-26 02:08:56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

[论文摘要]本文从人文主义与人文教育的概念辨析入手,着重分析了蔡元培先生的人文教育理想——“养成共和国民健全人格”的内涵,并分析了他在人文教育理想上的实践,最后,结合当今大学教育存在的问题阐述了其人文教育对我们的启迪。

[论文关键词]人文教育理想 健全人格大学教育 启迪

一、人文主义与人文教育

西方的人文主义传统可追溯到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在此前的近千年里,欧洲近乎是宗教神学的天下,以宗教为主要内容的神学禁锢着人们的思想,控制着人们的灵魂。宗教神学劝诱人们忍让、绝对服从、克制私欲。正是这些对人性根本的摧残,在随后的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才愈发显现其人性的光辉。它承认人的本性需求的存在,号召人们尊重个体的生命价值,崇尚个性化追求,主张人的感官欲望的满℉足。人文主义的传统在随后的社会变迁中不断的得到张扬,成为西方主流文化的一部分,影响深远。

人文教育指的是“培养人文精神的教育,其实质是一种人性教育,以心性完善为教育的最高目的,主要通过知识传授、环境陶冶等手段使人类优秀的人文知识成果及其所蕴含的价值观、审美情趣、思想情感和思维方式内化为受教育者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修养、精神风貌和品格意志”。尽管我们提倡的“人文精神”与西方“人文主义”在尊重个体价值,赞扬人性和人的理想上有相通之处,但是,我们提倡的人文精神,更侧重人的理想追求,精神追求,注重人的道德修养和个性品质的提升。

二、蔡元培的人文教育理想

蔡元培,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改革家。他一生行事世深受儒学伦理的影响,但由于他曾留学德法,学习过西方的哲学、文学、艺术及美学,研习过康德派哲学及沃尔生的伦理小说,因此,他的思想中始终带有“人文教育”的理想色彩。同时,这种“人文教育理想”在其一生的实践中始终与之相伴随。

“教育立人”,“教育救国”——理解“人文教育理想”的一个重要思路

蔡元培出生于晚清时期,当时的清朝政府对外妥协退让,对内则竭力压榨百姓,致使百姓生活在火热之中,民声怨愤。在这内忧外患之际,蔡元培有感于时势,☤觉得,“吾人苟切实从教育人手,未尝不可使吾国转危为安。”

在他看来,教育旨在立人,人立则国立,“凡一种社会,必先有良好的小部分,然后能集成良好的大团体,所以要有良好的社会,必先有良好的个人,要有良好的个人,就要先有良好的教育。”“古人说‘国于天地,必有与立。’立国之本,在实业与教育,而教育负有养成实业人才的任务,所以,教育进步,确为国民进步的符验”。今天,我们应辩证地看待其“教育立国”的思想。诚然,由于蔡元培受所处时代及其自身思想的局限,在民族危难时过分强调“教育救国”,认为学生从事救亡图存的革命斗争,“而牺牲学业”损失重大,“几乎与丧失国土相等”,这反映了其政治上的“短视”。但是,我们更应看到,蔡元培在内外交困之时,通过自己的深入思考,提出“教育立人”、“教育立国”的主张,认为藉教育“以读书育人兴人,以人兴邦”,则充分显示出蔡元培先生对教育本质的深刻领悟,如他自己所言,“教育者非为已往,非为现在,而专为将来。”那么,蔡元培人是如何“立人”及立什么样的“人”呢?

“养成共和国民健全人格”——蔡元培人文教育理想内涵探析

蔡元培在《一九00年以来教育之进步》一文中,对“教育之高尚理想”作了以下概括:他认为“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仅仅为灌注知识,练习技能之作用,而不贯之以理想,则是机械之教育,非所以施于人类也。”接着,他又分四个部分对其教育理想进行了阐述:“一日调和世界观与人生观。……然则以人生为本位,而忘有所谓世界观者,其见地之湫隘,所不待言。然则持宇宙论而不认有人生之价值者,亦空漠主义者也。二日,担负将来之文化。……况教育为播种之业,其收效尚在十年以后,决不得以保存固有之文化为的,而当为更进一步之理想➳。三日独立不惧之精神。

夫教育之业,既致立于将来之文化,则凡拒陈死之思想,扭目前之功利,而干涉教育为其前途之障碍者,虽临以教会之势力,劫以政府之权威,亦当孤行其是,而不为所屈,昔苏格拉底行其服从真理之教育,为守旧者所嫉,至于下狱,受鸩而不易其操。四日,安贫乐道之志趣。教育之关系,至为重大,而其生涯,乃至为冷淡,各国小学教员之俸给,有不足以赡其家者。夫人苟以富贵为鹄的,则政治,实业之途,惟其所择,今舍之而委身于教育,则必于淡泊宁静之中,独有无穷之兴趣,虽高官厚禄,不与易焉。孔子日:‘饭蔬食,曲肱而枕之,

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其最后,蔡元培进一步论到,“夫以当今物质文明之当王,拜金主义之盛行,上述诸义,几乎不被目为迂阔,然教育指导社会,而非随逐社会者也,则乌得不于是加之意焉。”

1.是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一文中,蔡元培说:“五者,皆今日之教育所不可偏废者也。军国民主义,实利主义,德育主义三者,为隶属于政治之教育世界观,美育主义二者,为超轶政治之教育。”随后,他进一步以人作比来强调其“五者不可偏废”的观点,“军国民主义者,筋骨也,用以自卫;实利主义者,胃肠也,用以营养;公民道德者,呼吸机循环机也,周贯全体;美育者,神经系;所以传导,世界观者,心理作用也,附属于神经系而无迹象可求。此即五者不可偏废之理也。”在《爱国女学校之演说》中,蔡元培对德、智、体的关系也进行过论述,“夫完全人格,首在体育。……次在智育。……更言德育。德育实为完全人格之本。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

2.健全人格的第二方面是他强调“群性”与“个性”的统一。他曾说,“教育是要个性与群性平均发达的。”他曾强调,“自由、美德也。”然而同时他也强调,自由应有个“度”,“然若过于其度,而有愧于己,有害于人,则不复为自由,而谓之放纵。放纵者,自由之敌也!”他强调自由,但不允许放纵。弘扬“个性”,但也强调“群性”,提倡“合群”,必要时要求人们“舍己为群”“积人而成群。群者,所以谋各人公共之利益也。”并且认为,“在人类社会中,人的‘群性’与‘个性’相互发展,渐可成就‘完全人格’,即既具‘个性’又符合‘群性’的人格。”在当今主张发展个性,突显个性的社会中,其主张发展个性,但又不伤害群性的思想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而他的教育理论的实践意义是“把美育作为完善人格的基本途径”。在《怎样才配做一个现代学生》中,蔡元培要求学生不仅要有“狮子样的体力”,还要有“猴子样的敏捷”和“骆驼样的精神”。同时“再加以‘美崇好美术的素养’和‘自爱’,‘爱人’的美德”。

实践精神——蔡元培人文教育理想的实现

蔡元培一生奋斗不止的事业就是为了“养成共和国民健全人格”,这也是其一生都在躬行实践的人文教育理想。对于其实践精神,限于篇幅,笔者拟从“转变学生的观念”和“倡导女学,提倡男女平等”二方面稍加论述,以便读者对蔡元培的人文教育理想有更深刻的理解。

2.积极倡导女学,主张男女平等。蔡元培认为,“完全人格,男女一也。”在他看来,“共和国民”不论男女,均应当养成健全人格,为此,都必须接受教育。这一方面表现出蔡元培先生对几千年来中国传统的“女子无才便是德”这一陈旧陋习的公然挑战,另一方面也深刻揭示出了蔡元培内心对人的“自由”的真正尊重,即人应有接受教育的自由,而不论其性别,同时也从另一个角度体现了蔡元培对妇女权利的真正尊重。蔡先生在其一生中的教育实践中,积极“倡导女学”,为女子争取接受教育的权利,与此同时,也尽可能创造条件给女子提供接受教育的机会。在《我在教育界的经验》一文中,他写道,“爱国学社未成立以前,我与蒋观云、乌目山僧、林少泉、陈梦坡、吴彦复诸君组织一女学,命名为‘爱国’。”在谈及女子教育问题时,他曾说,“大学应该男女机会平等。”在《我在北京大学的经历》一文中,他写道:“我是素来主张男女平等的,九年,有女学生要求进校,以考期已过,姑录为旁听生,及暑假招考,就正式招收女生。”国内大学招收女生,就是这样开始的。这一切都表明了蔡元培对妇女入学权利的重视及“男女平等”的一贯主张。

秉承“教育立人”“教育救国”的理念,及藉此产生的“养成共和国民健全人格”的人文理想,蔡元培从在绍兴中西学堂任监督开始接受新教育起,在其一生当中,积极倡导女学,总理爱国学社,培养革命人才;及至出任教育总长,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尔后,出任北京大学校长,循“兼容并包主义”改革北大,以培养健全人格的学生为己任,致使北大校风焕然一新,北大学术执全国高等学府之牛耳;直到后来,试办大学院、创办国立艺术学院、音乐学院、筹办中央研究院,一生都在躬行着自己的人文教育理想。反思今天的大学教育,蔡元培的言行实践时至今日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其人文教育理想折射的人文精神的光辉至今仍在闪烁。

三、蔡元培人文教育理想的当代性

当今大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1.人文精神失落。当今社会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悄然来临,人们在关注科学,崇尚科学精神的同时,却在有意无意间把与之同等重要的人文精神给忽略了。诚如著名学者杨叔子院士所说,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过弱的文化陶冶,使学生人文素质不高;过窄的专业教育,使学生的学术视野与学术基础不宽;过重的功利主义导向,使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与扎实的基础训练不够;过强的个性制约,使学生的个性发展不足。当今大学校园,“金钱至上主义”,“工具主义”充斥着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头脑,许多学生利用电脑学得好去充当电脑黑客,有些学生利用外文好的优势去抄袭论文,这些都是健全人格分裂的表现。

2.学生创新能力不足。大学生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也日益突显。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养成固然与许多因素有关,ห但宽松的学术氛围无疑是重要的一个方面。大学在迈入新世纪的征程中独立品位乃大学的灵魂之所在,自由则是其生命之源泉。一所缺乏独立品位的大学,是缺乏个性的大学,而一所缺乏个性的大学难以营造一流的学者和真正的学术。没有一位有独特思想的校长,也难以铸就一所富有独特个性的大学。如此,难以形成利于学生创新的宽松的人文环境,也就难以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大学生。

蔡元培人文教育理想给我们的启迪

1.由前面论述可知,“养成共和国民健全人格”是蔡元培的人文教☭育理想。其核心即在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身心和谐发展的新一代,这对我们今天的教育事业,不无启迪。人的发展过程,不仅是一个个体生命力成长的过程;同时,也是社会对之寄予的希望在其身上得以逐渐实现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育者责任重大。在教育目标上,我们应该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公民,即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身心和谐发展的公民。我国政府号召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正是着眼于为未来的中国培养出具有健全人格的接班人这一根本出发点的。

2.正因未来教育“担负将来之文化”,同时蕴含“安贫乐道之志趣”,今天的我们更应该淡化教育的功利性,知识的工具性,宏扬教育的人文性和知识的科学性。

3.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大学生,不仅需要具有创新型的教师,适宜于学生创新的课,程,还要有适宜于大学生成长的人文环境,造就这一人文环境,必须有一位有着卓尔不凡的办学理念的校长,及由此产生的宽松的学术氛围和人文氛围。因为只有在这宽松的学术氛围及人文氛围下,学生的主体性意识才得以唤醒、学生的表现欲望才得以张扬,学生的创造欲望才得以激发。在这一点上,蔡元培以其“孳孳为学之辛勤,兼容并包之度量,与时俱进之精神,高尚持躬之品行”,在北大的上空塑造了一座民主自由的丰碑。

记得高平叔先生在《蔡元培改革北大》一文中这样写道:“1946年5月底,我从加拿大回到纽约,胡适正准备回国就任北京大学校长,我去送行,谈到蔡元培先生,胡适告诉我,杜威曾对他说:‘拿世界各国的大学校长来比较一下,牛津、剑桥、巴黎、柏林、哈佛、哥伦比亚等等,这些校长中,在某些学科上有卓越贡献的,固不乏其人,但是以一个校长身份而能领导那所大学对一个民族,一个时代起到转折作用的,除蔡元培而外,恐怕找不到第二个。”也许,我们无须再多说什么。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