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美育思想述略
蔡元培(18681940),字鹤卿,号民友,浙江绍兴人,是近代中国著名的民主革命家、美学家和教育家。他始终关心美学学科的建设,大力推广美育,积极扶助艺术教育事业,其美育思想历久弥新,一直影响着今天的艺术教育事业。
卐 一、从五育并举到四育健全
1912年,蔡元培出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教育总长,在《对于新教育之意见》一文中明确阐述了五育并举的思想,五育即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蔡元培指出,五育是养成共和国民健全之人格所必需的,是统一的整体所 ☻不可或缺的,但它们并不是平分秋♡色的,而是必须以公民道德为中坚,世界观及美育皆所以完成道德,而军国民教育及实利主义,则以道德☼为根本①。蔡元培幼年接受的主要是传统儒学教育,对中国传统文化十分熟悉。后来又留学德国,对康德、叔本华等美学思想也有深刻了解。这样他在思考中国的教育问题时就能够始终注意从中国传统哲学,主要是儒家哲学中汲取营养,并以中国传统文化观念来论证西方近代文化理论的合理性,进行比附。这就是他提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五育并举,成为教育以养成健全人格的理论基础。这里,他将道德教育放在中心位置,✫而美感教育则被明确定位在服务于德育,通过美育来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他认为爱美之心因势而利导之,小之可以怡性悦情,进德养身,大之可以治国平天下②。而这种爱美之心正是通过美育培养的。
到了1920年,蔡元培在新加坡南洋华侨中学的演讲中又提出四育健全的观点,目的还是为了培养健全的人格。因为普通教育的宗旨是养成健全的人格和发展共和的精神,而健全的人格,内分为四育,即:一体育,二智育,三德育,四美育。所以,为了实现普通教育的宗旨,这四育是一样重要的,不可放松一项。尤其是美育,蔡元培在演说中特地对美育进行了强调:从前将美育包在德育里的,为什么审查教育会要把它分出来呢?因为輓近人士,太把美育忽略了。按我国古时的礼乐二艺,有严肃优美的好处。西洋教育,亦很注重美感的。为要特别警醒社会起见,所以把美育特提出来,与体智德并为四育③。实际上,关于四育的提法,王国维先生也曾提到过,但没有蔡元培阐述得这么明确。这样,美育的地位和作用就更独立和突出了。从五育并举到四育健全,蔡元培的目的十分鲜明,就是为了改造社会、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一代新人。但无论在四育还是五育,美育的目的仍然只是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④。这是由于不论何种教育,肯定是必须将德育置于优先地位。在蔡元培那里,只是美育的作用和价值更加突出,尽管最终目的还是为实现以德育为中心的全面教育服务。
我们现在提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的教育方针,但是一直以来对美育的重视不够。学校美育工作常常因为智育而被忽视,甚至被取代,而形同虚设。我们从蔡元培对美育的论述中应该得到启发,认识到美育在对个人的身心发展上是有独特的、不可取代的作用的。
二、以美育代宗教
以美育代宗教是蔡元培先生教育思想中影响最大的观点之一。1917年蔡元培先生在《以美育代宗教说在北京神州学会演说词》中直接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观点。他从情感教育出发,分析和比较了情感与美育、与宗教的关系,得出鉴刺激感情之弊,而专尚陶养感情之术,则莫如舍宗教而易之纯粹之美育⑤的结论。在蔡元培看来,盖无论何等宗教,无不有扩张己教、攻击异教之条件,而美以普遍性之故,不复有人我之关系,遂亦不能有利害之关系,所以为了更好地陶养性灵,净化精神,必须以美育代宗教。而在此后的不同地方,蔡元培又多次重申和完善这一观点。如他在1921年《关于宗教问题的谈话》中提到文学、美术可以替代宗教;1928年在《学校是为研究学术而设在西湖国立艺术学院开学式演说词》中说:现在要以纯粹的美来唤醒人的心,就是以艺术来代宗教;而到了1930年,他在《以美育代宗教》一文中更系统地提出一,美育是自由的,而宗教是强制的;二,美育是进步的,而宗教是保守的;三,美育是普及的,而宗教是有界的⑥,更完善了以美育代宗教的观点。这一观点成为蔡元培先生最著名的观点之一。
综合来看,蔡元培先生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观点是其自身思想发展的逻辑所致,也是面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情况的结果。
首先,以美育代宗教是蔡元培对美的思想认识发展的必然结果。他认为美学观念者,基本于快于不快之感,与科学、道德都不同,美感在于鉴赏,故美学之判断,所以别美丑⑦;美又有普遍性和超脱性两种特性。基于此种认识,蔡元培对美育的定义是: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⑧因此美育就要陶养感情。而美育之附丽于宗教者,常受宗教之累,失其陶养之作用,而转以刺激感情,宗教又无不有扩张己教、攻击异教之条件⑨,因此宗教无法满足陶养感情的目标,故不得不以美育取宗教而代之。可以说这是蔡元培美学思想发展的必然结果。
其次,以美育代宗教也是社会发展和科学进步的历史必然。辛亥革命之后,伴随政治上的复辟倒退,思想界尊孔读经、宗教迷信猖獗。蔡元培为了推行美育,首先对宗教进行了深入研究,肯定了宗教与美育的联系,他认为宗教家择名胜的地方,建筑教堂,饰以雕刻图画,并参用音乐舞蹈,佐以雄辩与文学,使参与的人有超出尘世的感想,是美育⑩。但蔡元培对宗教的性质有更深刻的认识:现今各种宗教,都是拘泥着陈腐主义,用诡诞的仪式,引起无知识人的盲从的信仰,来维持传教的人的生活。这完全是用外力侵入个人的精神界,可算是侵犯人权的。所以他认为必须批判以至取代宗教,才能使人的精神获得自由:人之思想不缚于宗教,不牵于俗尚,而一以良心为准,此真自由也。{11}而这也与美育的陶冶人的感情的目的相吻合。由此可见,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的观点也是他提倡科学民主,反对封建迷信的革命精神的表现。在当时的环境下,是社会发展和科学进步的必然。
三、美育与人生
蔡元培在留学德国期间,对康德、叔本华等美学家的思想进行了深入研究,从而自己的美学思想深受其影响。他认为美感者,合美丽与尊严而言之,介乎现象世界与实体世界之间,而为之津梁,这一看法就直接来自于康德。康德的《判断力批判》即是说明使判断力在知解力与理性力之中起中介和桥梁作用。蔡元培的思想与康德这一观点一脉相承。他认为现象世界所以为实体世界之障碍者,不外二种意识:(一)人我之差别;(二)幸福之营求{12}。这一障碍、差别的消除,必须借助于美感教育,即美育。因为在蔡元培看来,美学观念以具体者济之,使吾人意识之中,有宁静之人生观,而不至疲于奔命,是谓美学观念惟一之价值{13}。所以美学以及美育对一个人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都具有重要意义,其价值并不仅仅限于陶冶性情。
蔡元培指出:人人都有感情,而并非都有伟大而高尚的行为,这是由于感情推动力的薄弱。要转薄而为厚,有待于陶养。陶养的工具,为美的对象,陶养的作用,叫做美育。而美的对象又具有两种特性:一是普遍性,二是超脱。普遍性可以打破人我之成见,超脱性可以超越利害关系,从而通过美感教育就可以培养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达到一种高尚的精神境界,不狭隘地局限于个人幸福的营求和计划人我的差别,而产生献身精神、冒险精神、创造精神。在关键时刻,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概;甚至有杀身以成仁,而不求杀生以害仁的勇敢。这一目的的实现,完全不由于知识的计较,而由于感情的陶养,就是不源于智育,而源于美育{14}。蔡元培年轻时研究儒家学说时曾认真探究圣贤哲学中的道德真理,思想成熟之后则吸收了西方思想,奠定了其思想上的人道主义方向。所以蔡元培对美育与人生的问题,思考得很全面,也很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