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教育理念的转变谈高校精品课建设浅析
论文关键词☃:教育理念 精品课建设 教学质量 培养目标
论文摘要:建设精品课程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大意义。在教育部的组织领导和积极推动下,目前国内高校掀起精品课程建设高潮。对此,分析了新时期教育理念的转变对精品课程建设的影响,以及精品课建设的意义和建设思路。
教育部从2003年起,为了切实推进教育创新,推动教育理念的转变,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在全国高校范围内启动了精品课建设计划。这一计划是“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各高校非常关注的一项重要工作。它对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造就数以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提升我国教育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能力,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下面本人就教育理念的转变如何影响精品课建设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教育理念的转变
高校教育理念是一个包含教育模式、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手段、教育管理等的一个总体概念。它反映大学的教育精神和价值取向,反映学校的历史特征、学科特色和追求。它不仅具有激励人的作用,还具有教育人、规范人和指导人的作用。当前,大学的教育理念正经历着一个时代性的变化。知识经济的兴起,高等教育目标国际化,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完善,使得生产力极大发展,产品品种更加多样化,这种趋势使得社会ฅ对人才的要求发生了变化,呈现出多元化、通识化、素质化的特点。
多元化包括社会对人才层次需求的多元化、对专业知识需求的多元化等。社会需要进行尖端、前沿科学技术研究的科学家,需要理论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生产技术工程师,也需要有专门技艺的技师;既需要掌握计算机技术、信息控制技术、生物技术、纳米技术等新技术的人才,也需要掌握机械制造等技术的人才,也需要掌握现代管理技术的管理人才。
通识化是指既掌握一门专业技术,又了解多门专业知识,也就是常说的一专多能。现代科学的大多新领域是由学科交叉创造出来的,许多产品的开发与生产都需要多个学科的知识。因此,社会对一专多能的人才给以高度的青睐。
素质化是指对人才的现有能力和潜在能力的综合评价,也是对人才的政治素质和技术素质的综合评价。社会需要已具有较强能力的人才,但更需要可塑性强、有培养前途的人才。现代科学与经济的飞速发展、知识的快速更新,需要人才必须具有获取信息与学习知识并分析利用信息与知识的能力,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创造能力,才能在科学研究、产品开发等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
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转变,要求高校培养基础扎实、专业面宽、富有应变能力和适应性强的专业人才,于是出现了“专才教育通才化、科学教育人文化、专业教育索质化”的高校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新走向,并提出现代高校的教育理念应该是以邓小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现代教育思想为指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继承我国教育文化的优秀传统,在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践中建构走向21世纪的中国特色的大学教育理念。
第一,必须从传统的单一的发展模式中解放出来,建立多样化的高等教育体系。高等学校必须合理分工,办出不同的特色。那种按照一种模式办大学的做法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加强对高等学校的分层管理和分类指导,而且非常迫切。
第二,必须从重学轻术的传统教育价值观中解放出来,建立学、术同尊,因分工不同而各有侧重的现代教育价值观。大学因满足不同需要进行合理的社会分工是必要的。研究型大学的目标应该是知识的创新,原创性成果的获取,而非研究型大学的目标则应是知识的传播和应用。两者之间不应被看作是高低之分,而是分工不同。不能认为祟学的大学是高级的,崇术的大学是低级的。"
第三,必须从精英教育的质量观中解放出来,建立大众化的教育质量观。广东高等教育在数量上已经进人大众化时期,但在观念上倍守学术标准而排斥实用标准的习惯势力却成为阻碍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思想侄桔。就广东目前高等教育的实际情况来看,在做大与做强之间,做大仍然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我们应该抓住这一历史性机遇,坚定不移地✡先做大,后做强;边做大,边做强。
高等教育理念是高校课程建设的支撑理念。教育理念转变了,课程的结构、模式和内容也应发生转变。这就是说精品课在建设时应紧紧围绕新的教育理念。
二、精品课建设
精品课建设的意义
精品课最能体现学校倡导的最新的教育理念,对学校的课程教学起一个示范、引导的作用。目前,很多院校在新的培养模式下的教学计划,新的教学体系恰好符合教育部的精品课工程,符合当前新的教育理念,与当代人才培养是成正比例关系的。精品课建设能使学生们接触到大量的优秀教师和优秀教材,体验先进的教学方式,学习做人和做学问的方法,获取大量的学科前沿信息,使他们在本科阶段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知识面更加宽广,能更快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适应飞速发展的学科要求及学科之间的日趋明显的交叉融合的趋势。可以这么说,精品课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到能否营造出符合未来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精品课的建设将为新的大学培养计划注入强大的动力。
精品课建设的思路
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精品课建设应按照新的教育理念去建设,以创新的精神和求真务实的态度作为建设的思想保证。具体说,精品课在建设时应按照以下思路去建设:
1.精心设计精品课程定位,奠定高校教学的高起点。当今世界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质量是高等学校办学的生命线,为了进一步提高人才质量,推进教育创新,贯彻最新教育理念,精品课定位就应足够高。使它起到学校课程建设的“龙头课程”作用。学校通过精品课这个“龙头课程”的建设,可以带动所有课程在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手段上都有所改进,从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索与创造性研究的积极性,使整个教学质量提高。建设的精品课不仅要在校内是优秀课程,在全省乃至全国同类课程中都应是佼佼者。应具有一定的辐射性和影响力,应是同类课程建设方向的引路者。这样,在教学内容上应强调“少、精、宽、新”,在教学方法上突出“研究型特色”。课程定位要与培养学生的目标相结合,要按照“厚基础、宽口径、重应用”的教学指导思想,确定教育培养方案的整体构架,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研究与实践并重,促进教学理论的转变和教学方式的变革,以培养学生适应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创新要求的创新思维能力和方法。由此,高校培养学生的目标应是具有系统扎实的基础理论、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和通识性知识结构,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
2.按照主干基础课与通选课并举,构建科学合理的精品课建设体系。当前,高等教育有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其一,过弱的文化陶冶,使学生的人文素质和思想底蕴不够;其二,过窄的专业教育,使学生的学科视野和学术氛围受到局限;其三,过重的功利导向,使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和扎实的基础训练受到影响;其四,过强的共性制约,使学生的个性发展受到限制。从而导致我国的大学教育功能单一化,职业性特点太强,功利性导向太重,学科环境偏窄,人才培养目标专才化,教学过程知识化,严重影响了大学教育的办学质量和效益。因此,高校精品课程建设原则应是:“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加强基础”在于给学生基础的训练,“加强”是要有质和量的保证,其中质的方面,就是要聘选学术水平较高,教学经验丰富的教授、副教授主持基础课。
具体做法:在低年级实施基础教育和通识教育,高年级进行宽口径的专业教育,逐步进行在教学计划和导师指导下的自由选课学分制。为进一步拓宽学生基础,打通文理.加强学生的通识教育,可由各院系推出优秀教师,开设通识教育选修课,讲授各学科领域的具有代表性的课程;教学重点不是只给学生以该领域系统的知识,而是启发思想,培养自主学习和创造知识的能力,从而增强学生在未来的生涯中,能够积极应对多变的挑战和机遇,能够批判性地思维、创造性地工作,主动地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至此,在精品课建设时,应按照学科发展的内在逻辑和科学发展的趋势,建设以主干基础课和通选课为框架的精品课建设体系。"
3.完善“一个中心,五个结合”的精品课建设内容,确实提高教学质量。精品课建设的中心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索质教育的决定”指出:智育工作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试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确实提高教学质量,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造型思维习惯,重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
精品课建设要从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教学管理等几方面全面着手建设。具体说,一是教学队伍建设,要逐步形成一支以主讲教授负责的、结构合理的、人员稳定的、教学水平高的、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要按一定比例配备辅导教师和实验教师;二是教学内容建设;三是要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相关的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等要上网并免费使用开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四是教材建设;五是实验室建设,要大力改革实验教学的形势和内容,鼓励开设综合性、创新性和研究性课程,鼓励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这里最主要的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方面。
在教学内容建设方面:关于课程改革和建设,张尧学司长明确指示,教学内容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精品课程的内容要有科学性、先进性、趣味性,要反映本学科领域最新科技成果。课程改革就其实质性而言,是课程现代化的问题。任何教学最终落脚点是课程内容的改革。课程内容的改革必须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而精心组织,准确定位课程在人才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以技术能力的形成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为主线,合理设计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内容,并且课程内容的选择强调实用性的价值取向,理论教学应体现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须、够用为度;实践教学内容应以理论教学相配套,形成完整的体系,突出产学结合特色,加强培养学生实践技能。
教学方法和手段方面:教学方法和手段是教学改革的关键和切人点。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目的就是要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提高教学质量。目前,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教学方法产生了革命性变化,许多用传统方法讲授起来枯燥无味、难以理解的内容,可以通过多媒休技术直观易懂的表现出来。所以,各门课程都要尽可能应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应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开发计算机辅助教学,提高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先进性和趣味性,加强学生与教师的实时交流,提高教学效率与教学效果☏,使广大师生得到最优质的教学资源,可以方便学生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自主化、个性化学习。
4.要提出切实可行的创建精品课计划,使精品课建设工程得以长期进行。精品课建设是一个工程,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例如,怎样选取有建设前景的的课程?怎样发现有培育价值的课程?怎样对建设项目进行检查、督导和指导?如何发挥好课程负责人和院系教学责任人的作用等问题都应有一个全面规划。如何选取有建设前景的课程作为精品课,学校可从五个方面考虑,即课程定位、课程体系与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条件和教学队伍。按照这五方面要求,学校可根据实际,按照基础课、专业核心课ก、选修课三模块对课程体系进行调整和重组,在每一模块重选几门课程作为具有示范性的精品课程,以精品课建设带动全校其他课程建设,充分发挥示范辐射作用,当然,这些课程的筛选要通过院系汇报,专家评审等程序。在选取精品课时,要正确处理单门课程建设与序列课程改革的关系,认真领会精品课建设的内涵要求,注意处理好传统与特色、规范与创新、内容与方法、基础与专业、教学与科研、点与面的关系;把握好讲课、讨论、作业、辅导、实践、考试和教材等7个要素,对建设内容的理解不能仅停留在表层的要求上,而要结合学校实际,扎扎实实开展创建精品课工作。
5.健全课程建设的激励机制,有利于课程出精品。机制指的是某一个工作系统及系统内各种要素的内在联系。在这个系统内有三大要素:物质激励、精神激励、工作激励。要达到最佳的激励效果,必须将这三大要素实现有效结合。课程改革中,要让更多的教授走上讲台并承担精品课程建设工作,鼓励高水平教师积极投身教学工作。,鼓励广大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和学生积极参与创建“国家精品课程”。通过精品课程建设,建立和完善精品课程评价体系,完善学生评价制度,促进精品课建设不断发展。将精品课建设纳人学校教师、教研室、学院教学工作评价方案。对人选“校级以上精品课”的参与人员给予相应的表彰和奖励。这样才能充分调动教师参与教改的积极性,达到最佳的激励效果,才能使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走上良性发展道路,才能使课程改革一步一个台阶,尽快实现从达标课程到精品课程的跨越。
总之,精品课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综合系统工程,必须立足现实,从战略的思想高度,从系统整体的角度出发,把着眼点放在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上,把课程建设深人到整个教学活动和课程体系中去,以创建精品课程为突破口,加大课程建设的力度,提升课程建设的质量,把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推向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