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明治维新以来日语中的汉字改革
浅谈明治维新以来日语中的汉字改革
明治维新以来,日本的有识之士开始积极地引进、学习西方的近代文化,在国内掀起了“西化&rdqu✈o;运动。日本人开始思考汉字的优劣。随着中国的衰落和西方的强大日本民族意识抬头,和学兴起,使得日本对文字的态度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从过去的以能使用汉文而被视为有学识,逐渐演变成认为汉字是阻碍日本繁荣富强的绊脚石。以福泽谕吉等为代表的文人志士都认为,如果不限制汉字,日本就不可能进步。于是在明治维新后的20年内,出现了文字改革的高潮。这种现象的出现,与文字应用的背景有直接的关系。维新以后,出现了两种相反的倾向。一是汉字的大量使用。西化运动中日本吸收西方的先进文化和思想,随之产生了大量的新的词汇。出现的新词语借用汉字的表意功能,形成了和制汉语,开始进入人们的生活。这样的词语听读音不易懂,但看到汉字却能立即领会其含义。如:「工業」、「鉱業」、「功業」、「興業」等。另一种运动则是要将日语的文字音标化,全部用假名或罗马字母,废止汉字。
一、关于汉字的使用
日本在其西化的过程中,为了将西洋的政治、经济、法律、建筑、交通以及衣服、食品等各个方面的名称用语译成日语,便借用汉字,创造了成千上万的和制汉语。用和语制成的词语比较少。例如,「切手」,据说这是前岛密发明的译词。又如「为替」,据说是由福泽谕吉创造的。
由于汉语的大量使用,随之也出现了较多的问题。一是对汉字的使用只重意不重音的汉字。二是出现了很多适用范围比较小的汉字,例如:「福祉」的「祉」,「皮膚」的「膚」。也正是由于这些问题的出现,直接引发了有关 汉字的争论。
二、关于汉字改革的争论
有关汉字的改革,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派别:全废论、限制论、拥护论。
(一)全废论
主张将汉字全部废除,然后用一种全新的语言作为日本的语言。在关于到底用什么语言作为日本的新语言这一问题上,又存在四种观点。
1.假名派
假名论者的最先倡导人是江户末期的前岛密 ,他认为救国的根本在于普及国民教育,而普及教育需要简易的文字、文章,汉字结构复杂,所以应该采用西洋诸国那样的音符字。但在当时他的这一观点还没有得到认同。
2.罗马字派
除了前岛密提倡的假名派外,罗马字派是另一重要势力。最先提出此观点的是汉学者南部义。他也认为汉字过于复杂,数量大,记忆困难;西洋文字使用方便,学习起来比较省时省力。
罗马字传入日本是在16世纪的室町时代,当时来日传教的葡萄牙人曾用葡语式罗马字拼音的方法编写了《日葡词典》、语言课本及传教用书,但当时罗马字主要在传教士之间流传使用。
日本使用的罗马字拼写法共有三种:黑本式、日本式、☯训令式。其中黑本式也叫“标准式”。“黑本”是美国的传教士,因他的著作采用了这种拼写法而称之为“黑本式”,后稍加修改后被定为标准式拼写法。它在明治时期就占了主流,一直沿用至今。“日本式”的拼写方式以五十音图为基础,能够从整体上反映日语语音体系的特点和日语音节的构成规律。1937年内阁公布“训令式”,以“日本式”为基础而略作修正,也是现在正在使用的拼写法。国际标准化组织已经采用“训令式”作为书写日语的国际标准。
3.新文字派
典型代表人物是井上哲次郎。他提出文字要先独立,才可让思想独立,主张另做新字。新造文字的方案主要参照神代文字或罗马字而成。平岩愃⚥保年提出改良神代文字,而小岛一腾则主张依照罗马字设计新字。东京帝国大学教授上田万年发表演说,强调国语的神圣性,认为日本应按照音韵方向,发展自己的文字。此后,不同的新造字阵营纷纷出现,但终究没有一套文字得到采纳。
4.转用洋文派
这一派别的代表人物是曾经的文部大臣森有礼。其观点认为日语文字不完备,不如完全废除,而采用英文。无论在当时还是在现在看来这都是荒唐的事情。日语与英语本身就不属于一个语系,且两国之间几乎没有什么文化上的联系,而文字与文化是不可分割的,如果真的采用英语的话,那日本在此以前的文化也将不能被保留下去。所以这一主张并没有得到太多人的支持,不久也就销声匿迹了。
(二)限制论
二战给日本带来的不仅是军事、经济上的失败,同时也带来了文化上的失败。在他们看来,在此之前的日本所有方面都一无是处,需要在各个方面进行完全的革新,文字方面更是不可忽视的。于是,从1945年开始,文字问题又被提上日程。1946年公布了《当用汉字表》,共1850字。1948年又公布了《当用汉字别表》,作为义务教育中必须教育学生的内容。
这样,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汉字的使用逐步规范化。
(三)拥护论
与上述观点相比较,持此观点的论说不乏于耳。之所以汉字会受到拥护,那主要是因为汉字在日语中的作用所决定的,日本同音字多,唯有靠汉字才可消减当中的问题。日本的文化如果没有汉字,就很难保留下来。而且,日本根本就是一个汉字之国,日本有影响力的政治人物和天皇贵族,都已汉学为根。所以,即便是在当时,在废除汉字与限制汉字的呼声中,汉字仍然会受到拥护,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三、日语中汉字存在的理由
(一)汉字的历史传统
汉字从公元4世纪前后传入日本,汉字是日本文字的基础,由此创造了平假名与片假名。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汉字已根植于日本的语言系统和社会文化生活中,它与假名共同承担着记载日本文明的任务。如果没有了汉字,日本文明的传檄也就会因此而被隔断。
(二)汉字自身的特点
日语音节少,结构单一,同音词异义词非常多,在学习西方的过程中,如何将西方语言译为日语,这是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当时西方的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都是全新的知识,用现有的词语不足以表达,于是他们便利用了汉字强大的表意功能和造词能力,创造了大量新的汉语词汇,如:「政治」、「経済」、「国会」、「物价」、「文化」、「天体」、「習慣」等涉及到各个领域。
除此之外,他们还利用了中国古代典籍以及佛典中的词意来表达西方文明。例如「保険」一词,此词是汉籍中出现的,其意思为“安全”、“没关系”、“没错”等。而日本人把它当作insurance 或insurance company的译词。这表现出日本人在造词是的一种趋向:重形不重音。需要的只是词的表义功能,而至于语音是怎样的并不在意。这也是造成此时期汉语词语音混乱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些词如果只靠听的话是很能难判断出意思的。所以由此看来,引发汉字的争论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汉字本身拥有直观性、全体性、瞬间性的特点。所谓汉字的直观性,是指视者望一眼就可以抓住其语义本质;全体性是指略过细部直接把握个部分间的联系;瞬间性是指在一瞬间接收到该词提供的信息。这些特点可以说是汉字的优点,这是都是假名或罗马字母不具备的。所以,利用汉语词来表达新词语是理所应当的,这样的选择也是明智的。
四、日语表记中的汉字的作用
现代日语中的表记,是平假名与汉字联合使用的方式。这种方式之所以被沿用,其中自然有其合理之处。
众所周知,表音文字构成的句子中,词与词、词组与词组之间都会留白以便于切分语义。假名属于表音文字,当然也要遵守此规则,但日语表现却不需要断开书写。这是日语中有表意文字汉语参加的缘故。由于原则上日语里的实词用汉字书写,虚词用假名书写。这就形成了文节基本上是以汉字始以平假名℉终的模式。这种模式在给人疏密得当的感觉的同时,又让人一目了然,可以帮助读者捕捉到更多有效的信息。如果把汉字去除,只用平假名表示的话,那就会有出现很多阅读上的不便。例如:
彼は鏡の前で髪の毛を櫛で梳いているところだった。
かれはかがみのまえでかみのけをくしですいているところだった。
通过以上几点可以看出,汉字之所以能在日语中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的原因不是单一的,汉字的废除是不可能的,这也是经过现实证明的。所以,怎样对待日语中的汉字,重点不是它的存废问题,也不是汉字的数量问题,而是汉字的读音问题。由于汉语中汉字的读音本身就多,而经过外国语言糅合后的读音,无论对中国人还是日本人来说都不是容易掌握的,特别是对日本人来说,他们接触到的文字除了表音字母假名之外,还要学习表意文字汉字,所以使得他们更是觉得汉语复杂,只是他们没有觉察到这个复杂的原因不是在于其数量,而是其读音,因此如果想从根本上解决日语中汉字难学的问题,主要是对其读音的规范。如果,这个问题能够解决的话,或许日本人会觉得日语中有汉字做标记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