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内容提要:初中语文教学采用何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呢?把教学过程聚焦到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参与上,让同学们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让同学们自己去质疑,再互相解疑。打破传统语文教育条条框框的束缚,大胆地给学生一个创新的空间。
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由《理想》的教学设计思想说开去。我国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尤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开发创造潜能,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那么初中语文教学采用何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呢?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我尝试着把“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这一的教学理念和学习方式引入到平时的语文教学之中。为此,我想结合《理想》一课的教学设计,谈一些不成熟的做法和意见,以求教于专家与同行。
一、注重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课改倡导自学为主,学须有疑,为此语文教师大都十分重视提问设计,讲究提问的艺术。于是提问似乎也就成了教师的专利。其实,本着设疑而问的原则,提问也应当可以由学生来完成,自己发问,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或者互助解决。
教育家叶澜说过:“没有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育就可能蜕变为‘驯兽式’的活动。”要使学生真正地体现学习的主体地位,主动地探究、发现和体现,教师必须切实地☭转变观念,树立服务意识,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自觉地、主动去学习,这样远比教师硬塞给学生的不想学的知识要学的快,其中的快乐也是学生自己可以体会到的,于是在《理想》这首哲理诗的教学设计中,我没有把传统课堂上那些经典的问题直接抛给学生,而是让同学们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让同学们自己去质疑,再互相解疑。作为老师的我,只是进行适时的点评,点拨。其实,有时候这种放手,我感觉反而会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习!
二、努力建构开放而有活力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俗话说“教无定法”,我认为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同时也要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积极建构开放而有活力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最终目的,让学生在探索求知的学习过程中,将外在知识转化为内在经验,从而增进他们的思考能力、判断能力、分析能力。
在《理想》教学环节品读明理中,我设计了如下两个活动:(一)通过质疑,大家理解了诗意。宋代词人苏轼曾说,三分诗,七分读,并是十分。现在ฅ,请找出你最喜欢的、感受最深的诗句,有感情地读出来,并简单说出理由。(二)小组合作,自己选喜欢的诗节,小组内设计表演朗诵。可以自己来,也可以几个人合作。当然,同时要鼓励学生大胆尝试。身处这样的课堂,谁还会置身事外呢?
三、 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与帮助他们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语文能力的过程融为一体的。因此。我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渗透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如《理想》教学设计中的导入部分,从解题入文。“理想是什么?一本字典上说,是对未来事物的想象或希望;一本词典上说,是对美好未来的设想。一个人有一个人的理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有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理想。如果了解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人民为理想而奋斗的历史,如果我们正在孕育人生的理 ツ想,那么,读这首诗就会感到分外亲切。”这样引导同学们自己去思考、去探索理想,乃至中国梦,语文课堂不再是枯燥的说教场,而变成与自己的生活紧密相连,与祖国命运息息相关的探索地。
总之,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之中,只要我们在教学活动中,打破传统语文教育条条框框的束缚,大胆地给学生一个创新的空间,运用全新的教学理念,紧密结合教材和学生实践,认真研究,不断探索,就能卓有成效地逐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