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的“理念论”浅谈

时间:2024-12-27 02:00:08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摘要:柏拉图哲学的核心概念是“理念”,他的哲学亦因此而被为“理念论”。柏拉图在继承、融合前人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理念论。他坚信,存在着一个理念的世界。人有两种不同的认识能力亦有两类不同的认识对象,人们通过对可感事物或现象的认识而获得意见;人们通过对可知事物或本质的认识而获得真理。

关键词:柏拉图;“理念论”

一、理念论的提出

(一)背景

(二)提出

柏拉图理念论是对其先师苏格拉底思想的继承与发展。苏格拉底是西方哲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人物,在他之前,古希腊哲学家们的意趣主유要集中于对自然本原的探求上。正如美国哲学家杜威・杜兰特在《哲学的故事》一书中所指出的:“在他之前的各个流派也有过哲学家,然而他们大多数是自然哲学家。他们寻找的是组成外界事物的本质,寻求物质与客观世界的原理和组成要素。苏格拉底说,那固然很好,但是对于哲学家来说,应该有远比所有这些树木和石头,甚至所有这些星辰更有价值的关注对象,那就是人的心灵。”在苏格拉底看来,对你自己的认识,就是关于德性的知识。

二、理念论

1.理念

理念是事物存在的根据。理念是万物的动因和目的。每一种个别的事物之所以运动变化,是为了追求它的理念,运动的目的就是趋向于理念,整个世界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达到善的理念。所以这个目的也是万物的动因。理念是通过对事物的抽象而形成的普遍共相,亦即事物的类概念或本质。是与个别相对立的。是指事物的共同本性,在这个意义上其含义与本质是相同的,区别于共相具有主观性的特征。共相不同于共性,因为共性给人一种外在的感觉,仿佛是人在比较了解各种事物之后得出的事物之间的相似点,这种比较完全是外在的、感性的,而共相却是非感性的存在,内在于事物之中,只不过被反映在人的认识中罢☣了。事物是因为摹仿了它的理念而成其为事物的。所谓模型就是原型,原型是模仿者的对象。原型都是标准的、完善的东西,如绘画用的模特一般是标准体形,这样的人才美。社会中的典型也是一种模型,他在一定的社会范围或一定的价值体系内是模型,即他是这个范围内的标准。理念是万物的模型,即:理念是万物的标准,是万物模仿的对象。从这个角度讲,理念是完善的,万物则是不完善的。柏拉图看到了理念与事物的区别,认识到了普遍性的共相对知识的重要性和对哲学研究的意义,而其局限性则在于将理念与事物分离开,并视之为绝对独立的存在。亚里士多德后来在批判柏拉图时,就是敏锐而深刻地抓住了这个“分离”问题来作文章的。柏拉图接受了这种观点,不过他认为定义是关于非感性事物的,而不是那些感性事物的。正是由于感性食物不断变化,所以不能有一个共同定义。他一方面把这些非感性的东西称为理念,另一方面感性的东西全都处于它们之外,并用它们来说明”。柏拉图哲学的核心概念是“理念”,他的哲学亦因此而被称为“理念论”。“理念”显然是从苏格拉底关于“是什么”的定义而来,它的基本规定之一就是“由一种特殊性质所表明的类”,不过“理念”并非单纯的抽象概念,而是超越于个别事物之外并且作为其存在根据的实在。理念是绝对的自身存在而不可能变为他物。个别事物始终处在生灭变化中,它们是个别、相对和偶然的,而理念则是永恒不变的,它们是普遍、绝对和必然的存在。

2.分有与模仿

柏拉图构造理念世界的目的还是为了说明现实世界,那么理念如何派生事物呢?他认为有两种方式:分有与模仿。具体事物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们分有或分沾了同名的理念。所以,理念和具体事物既有区别,又是同名的。柏拉图认为,可感世界中的具体事物都是模仿理念而被创造出来的 ☻。造物主是根据理念来创造具体事物的,所以事物因摹仿理念而存在。具体事物和理念之间是模仿和被模仿的关系。柏拉图看到了理念与事物的区别,认识到了普遍性的共相对知识的重要性和对哲学研究的意义,而其局限性则在于将理念与事物分离开,并视之为绝对独立的存在。亚里士多德后来在批判柏拉图时,就是敏锐而深刻地抓住了这个“分离”问题来做文章的。

二、可知世界与可感世界

柏拉图认为,我们感官所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生灭变化中,是相对的和暂时的,不可能有永恒不变的东西。因此在事物之外,一定存在着一个稳定的、绝对的和永恒的世界作为它们的根据,那就是理念世界。将世界二重化,划分为理念世界和事物世界,或可知世界和可感世界,这是柏拉图整个哲学的出发点和基本原则。

柏拉图通过一系列生动形象的比喻来反复论证两个世界的学说,其中最著名的是“日喻”,“线喻”和“洞喻”。“日喻”即太阳之喻。犹如可感的事物世界由太阳所主宰,可知的理⌛念世界由“善”理念所统治。“线喻”即线段之喻。柏拉图用一条线来代表两个世界,将这条线分成两个相等的部分,“洞喻”即洞穴之喻。柏拉图讲了一个意味深长的故事:一群人犹如囚徒般世代居住在洞穴里,由于被锁住而不能走动、回头和环顾左右,只能直视洞壁的情景。他们身后有一堆火在燃烧,火与人之间有一堵矮墙,墙后有人举着雕像走过,火光将雕像投影在他们面对的洞壁上,形成了变动的影像。由于他们长期看着这些影像,便以为是真实的事物。柏拉图把洞穴比作可见世界,洞穴外的世界比作可知世界,那些对世界只达到感性认识的人则仿佛洞穴中的囚徒,他们认为真实的阴影代表现象世界里变化的各种对象,而洞穴外的世界则代表理智认识的各种理念对象。有人根据柏拉图对两个世界的划分,就断定他为二元论者,但从上述观点看,柏拉图并非二元论者。

三、对理念论的反思

柏拉图在建立了自己的哲学体系后,并没有像其他的哲学家那样,极力为自己的体系辩护。相反,柏拉图对理念论的矛盾进行揭露和反思,主要集中在《巴门尼德》篇前半部分。在这篇重要著作中,柏拉图以巴门尼德作为自己思想的代言人,揭露理念论存在的种种矛盾和困难。柏拉图的理念论对后世影响深远:对西方传统理性主义哲学和西方唯心主义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也为中世纪神学埋下了种子。(作者单位:西北政法大学)

参考文献:

[2]威・杜兰特:哲学的故事[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1.13。

[3]苗力田主编:《古希腊哲学》,492页。

[4]张志伟:西方哲学史(第2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66页。

[5]范明生:柏拉图哲学评述[M].上海:上海人民ผ出版社,1984,178页。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