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群体突发事件探析

时间:2024-12-27 00:11:51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摘 要 大学生群体突发事件是一种新出现的群体性事件,具有公众敏感性、主体活跃性、事件危害性、发生多变性、影响扩散性、事件警示性等特点;其引发原因主要为高校缺乏预警理论指导、学校管理系统不完善、大学生身份的独特性、大学生就业压力大、网络的负面效应等。

关键词 大学生 群体 突发事件

高校是大学生生活、学习的场所,也是承担国家教育大任的重要组织,能否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和影响,关系着国家的发展和祖国的未来。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高校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呈现“结构简单、职能单一、经营单元、管理有限”的特征,内部成员意见分歧少、矛盾冲突未公开化;外部环境相对简单,受到的信息干扰少,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屏障了大学生群体突发事件的频繁发生,暂时保存了高校宁静、舒适、安全的校园气氛,成为广大师生心目中理想的工作、学习的场所。

近年来,随着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的加速进展,引发了高校体制的深层次变革。在这场深刻的教育体制变革中,新老管理体制的“磨合”、碰撞,利益分配、用人方式的重新调整,新旧矛盾的交织,社会消极因素的波及,构筑了高校大学生群体突发事件频繁发生的社会背景。

一、大学生群体突发事件的界定

群体性事件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其内涵和外延都很复杂。在我国,由于受时代背景、经济、社会等因素的影响,各个时期对群体性事件的界定各不相同。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末,称之为“群众闹事”、“聚众闹事”;80年代称之为“治安事件”、“群众性治安事件”;90年代称之为“突发事件”、“治安突发事件”、“治安紧急事件”、“突发性治安事件”;21世纪初期称之为“群体性治安事件”、“群体性事件”。

大学生群体突发事件是一种新出现的群体性事件,近年来,它的频繁发生已引起大批国内外学者的高度重视。但由于学者们的研究视角、目的及方法不同,大学生群体突发事件在概念上至今还未形成统一的观点及系统的理论体系。

在我国,部分学者将大学生群体突发事件界定为“由于自然的、人为的或社会政治等原因引发的,在高校内部忽然发生的,大学生群体起主导作用的,不以高校管理者的意志为转移的,对学校的教学、工作、生活秩序造成一定影响、冲击或危害的事件。”也有部分学者将大学生群Ⓐ体突发事件定义为“高校受国际形势、国内局势、高校管理等因素的影响,涉及到在校大学生切身利益的,各种突如其来的、意外发生的、紧急的,并造成严重后果或重大影响的学生群体性行为事¿件。”

在国外,学者对此类群体性事件的研究起步较早,研究范围较广,理论研究较为系统。但他们并未将这类事件称为“大学生群体突发事件”,而是将其列入高校危机管理①大系统中进行相关探索。在研究中,他们认为:高校危机管理是指为减少校园危机,以高校管理者为主导的管理主体,通过预警、预防来防止校✉园危机发生,或者通过危机控制、应急管理、危机评估、恢复补偿等措施,来减少危机损失,避免危机扩大和升级,使校园恢复正常秩序的一整套管理体系。

虽然国内、外学者对大学生群体突发事件的概念表述存在差异,但都在深层次上揭露了它的本质及核心。综述他们的观点,可以试将大学生群体突发事件界定为:在一定时代背景和特定环境的刺激下,受自然、社会、高校内部管理以及大学生自身因素影响,一般发生在高校内部,以大学生群体为主导,事前难以预测而致使久藏矛盾迅速显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校正常秩序,对教学、工作、生活等方面造成一定干扰,甚至危害社会秩序及安全稳定的公共事件。

二、大学生群体突发事件的特征

大学生群体突发事件既有一般群体性事件的共性,又具自身的特殊性,如公众敏感性、主体活跃性等。若处理不当,不仅会破坏校园内部安定,还会影响到校园以外乃至整个社会秩序的稳定。

(一)公众敏感性

大学生群体突发事件有别于其它群体性事件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它的主体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思想的大学生群体。这个群体关注社会发展,追求新鲜事物,敢于冒险,敢于探索,充满激情,显现出独有的特征和魅力,他们一直是社会各界关心、国家重视的对象。尤其,在信息全球化、网络和媒体高速发展的时代,大学生群体突发事件一旦发生,很容易成为社会各界、新闻媒体关注的焦点。

(二)主体的活跃性

年轻的大学生思想活跃,接受能力强,但过于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实践锻炼,是非判断能力不够,遇到问题容易感情用事,走向片面或极端。在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他们在接受海量、复杂信息的同时,由于辨析、区别能力不够,很容易被某些错误思想、负面意见所误导。

(三)事件的危害性

大学生群体突发事件发生时,一时缺乏理性、情绪激动的学生,一般会在校园内广泛宣传,扩大参与的规模,如果得不到校方的及时有效回应,可能组织起来聚集示威或上街游行,乃至发生打、砸、抢等严重事件,迅速影响学校周边地区、整个城市的秩序。同时,由于他们的特殊身份,更容易引起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由单一的校园内部问题变成社会问题,对社会正常秩序造成一定影响。

(四)发生的多变性

一般而言,大学生群体突发事件会有一定征兆,但事件真正发生时也会体现其不可预见及多变的特点。时间、地点等的变化加之新情况、新因素的渗入及内部危机应急机制的不完善,通常会使日常的高校管理体制难以迅速应对群体突发事件,超出师生习惯性的心理承受能力,给广大师生造成一定的身心伤害。

(五)影响的扩散性 大学生群体突发事件的发生尽管是人们通常预料之外的,但事件的发生都有其深刻的自然、社会、历史原因。虽然最初只是在某一时刻、某一空间突发,但由于存在深层性的、积累性的矛盾,它在一定时空引发后会向更广的时空延伸、弥漫和扩散。如果不在最初的引发范围内控制住群体突发事件,有可能会扩散到大范围的动乱。

(六)事件的警示性

面对频繁发生的大学生群体突发事件,部分公众会把它的发生看做是高校管理不到位的表现,一些高校负责人则会担心群体突发事件的发生会影响高校的形象。事实证明,没有哪个高校的危机管理系统是完美无缺的,冲突和危机是普遍存在的。群体突发事件固然有其负面影响,但它却是促进社会协调、整合,从而走向统筹、和谐所不可避免的因素和环节。从这一意义上来说,大学生群体突发事件有极大的警示性,可以使高校在日常管理中善于发现矛盾,主动采取合适的方法、措施化解矛盾和冲突。

三、大学生群体突发事件的诱因

大学生群体突发事件往往是多种因素相互交织在一起共同作用的结果,总体来说包括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高校缺乏预警理论指导

高校缺乏符合校情的预警理论。当前,部分高校不重视或很少探讨学校预警理论研究工作,学校领导及管理人员培训中也很少涉及相关内容,管理人员只能从实践中获得一些零散的管理经验,根本没有系统、科学的群体突发事件预警理论做指导,使得大多数高校管理者真正面临突发事件时不能科学应对及处理,甚至出现手足无措的局面。

(二)学校管理系统不完善

近年来,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部分高校学生人数超出了学校的承载能力,导致学校的教学工作、后勤服务、治安环境等管理工作愈加困难。这些复杂的管理体系,如果出现失灵或停顿等不正常表现时,就会让部分学生产生对学校管理工作的不满情绪。加之,学校领导或教职人员不能充分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利益需求,及时给予解释说明或妥善解决,学生不能找到较好地需求表达渠道,这样极易引发群体突发事件。

(三)大学生身份的独特性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有较强的主体意识,敢于追求和维护自己的权利,但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处于形成和确立✈过程中,理性思维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较弱;缺乏社会经验、责任意识和危机意识。从心理学方面来看,年龄相当的大学生们往往会在观念、行动等方面表现出一定的同质性,由于受从众心理的影响,同学之间很容易相互影响,继而引起大学生群体突发事件。同时,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渠道广、接受能力强、思想活跃,维权意识较强、但容易冲动。在自身权益受损、学校管理失误等因素的作用下,他们很有可能采取各种行为导致群体突发事件发生。

(四)大学生就业压力大

当前,我国城乡、地区之间的不平衡,高等教育体制性问题,就业市场发育不良等原因,使得大学生就业面临严峻形势。学生投入大量资本接受高等教育是想得到更高的收益,得到更好的就业机会。然而,愿望与现实之间的反差增加了学生的生活、学习和心理压力,一些心理素质稍差的学生,很可能做出一些不规范的行为来表达不满,直接或间接引发相关的大学生群体事件。

(五)网络的负面效应

近年来发生的大学生群体突发事件,大都离不开网络信息的传播。网络具有信息传播快、传播广的特点,是串联和建立组织,沟通行动计划的绝佳工具,为群体突发事件的发生搭建了便利的交流平台。成长在新媒体时代的大学生,接受新事物迅速,能通过网络平台获取获取大量信息,但社会经验缺乏的他们并不能客观科学地辨别消息的真伪及考证消息来源,这些在虚拟世界里迅速传播的或真或假的消息对大学生们有着极强的煽动性,很有可能致使他们针对一些敏感问题组织或发动群体性事件来表达自己的不满情绪。

注释:

①国内“高校危机管理”由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提出,其含义:它是有组织、有计划可持续的管理过程,高校针对潜在的或者当前的危机,在其发展的不同阶段采取一些不同的控制行动,以期有效地预防、处理和消弭危机。

参考文献:

[2]邱凯.大学生群体突发事件及预警机制的实现途径.科技信息.2007(14).

[3]欧永美,李锦顺.高校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处理机制研究.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07(9).

[4]王诗堂,冷树青.高校突发事件的类型、特征及成因探析.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6(12).

[5]言午,林海.预防与处置群体性事件.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年版.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