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一个风险管理研究框架
引 言
在经历了过去30多年经济高速发展期后,中国公众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已经从数量安全转移到质量安全;然而,近年来食品质量安全事件频发,不断冲击公众对食品质量安全的信心。《2014年中国综合小康指数》调查结果显示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已连续三年位居中国全面小康进程中最受关注焦点问题之首,53.3%的受访者表示对食品质量安全状况不满意。经济学意义上,食品市场信息不对称和交易成本过高是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主要诱因。
大部分食品具有经验品和信用品的特性,需经过一段时间才能确定质量,甚至很长时间也难以确定质量。这导致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存在质量安全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引发了生产者的逆向选择,造成食品市场出现柠檬问题,导致巨大的交易成本,降低了食品市场效率。
由此,如何解决食品市场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成为食品安全问题的关键。
一、文献综述
学术界对于食品安全问题的研究沿着宏观政府规制和市场行为两条路径展开。宏观经济视角下,强化政府监管被认为是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的重要途径。政府对市场进行必要的干预和利用市场信息有助于解决逆向选择问题,政府的激励和监督政策有利于降低道德风险。政府制定并实施食品质量安全政策可以增加优良品质食品的供给,但食品质量规则制定后必须加以控制,否则会导致政策失败,降低消费者的福利;而受制于监督资源约束,也会导致监管缺失、偏差等问题产生。
基于提升监管效率的考虑,预防性的风险分析方法被引入食品质量安全研究领域,Burlingame构建了一个食品质量安全风险分析框架:风险评估、风险管理与风险交流。风险评估的实质是减少风险自身的不确定性,但由于评估所依据的技术本身是不确定的,以及评估所依据的信息经常是不够充分、准确和完整的,导致风险评估最大的争议以及其限制即是所谓的不确定性的悖论。充分和真实可靠的食品质量安全风险信息成为政府风险监管的基础。
❧微观经济视角下,通过市场机制来消除食品质量安全信息的不对称。该方面的研究主要以交易成本为理论依据,集中在食品质量与供应链结构治理方面。来自食品质量特征和质量检测问题的不确定性,导致中间品市场上质量识别的不完全和不准确,这将造成供应链中对质量供给的投资不足,以至于使检测质量差异的成本大大增加 ☻。如何降低在消除信息不完全过程中的交易成本?胡定寰等提出纵向契约协作是降低交易成本、保证食品质量安全的有效治理结构。纵向一体化模式将各部门的外部交易变为产业化组织的内部交易,减少农业经营活动的高度不确定性以及由此带来的双方机会主义行为,这有利于食品的质量安全。
对产业链治理的研究更多基于纵向协作对食品质量安全保障的机理,但在集体治理结构中,安全责任分配等缺陷也可能会影响食品供应链协调。
二、食品质量安全属性的经济学分析
实质上,基于宏观政府规制的研究关注的是食品质量安全的公共物品属性,而基于微观市场行为的研究关注的是食品质量安全的商品属性,两种属性割裂则可能带来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食品质量安全具有公共物品属性基于以下几个理由:首先,食品质量安全影响消费者身体健康,属于公共卫生的范畴,而公共卫生毫无争议地被认为是经典的公共物品之一;其次,食品质量安全的根源▲为食品质量安全信息不对称,食品安全信息披露是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主要途径,而食品质量安全信息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任何人均可以使用食品质量安全信息降低信息搜寻成本且不影响其他人的效用,具有公共物品属性;再次,安全食品生产厂商通过生产符合标准的食品给消费者带来效用增加,当市场无法区分优劣质产品时,不安全食品生产厂商借助安全食品生产厂商的声誉获利,从而产生外部性。
这种外部性的消除有赖于食品安全的监管,消费者可以从食品安全监管中获得效用而无需支付成本,食品安全的监管属于公共物品。认同食品质∞量安全的公共物品属性,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法规规制食品质量安全。2009年6月,我国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以期能够对我国食品安全问题从法律上进行规制和根治。2015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行最严格的法律责任制度。政府也积极推进了食品质量安全风险管理,在风险分析框架下进行风险评估、风险管理与风险交流。
政府规制和风险管理在食品质量安全控制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面对50多万家食品生产企业、300多万家食品经营主体和2亿多农户,稀缺的公共执法资源显然难以应对,信息不对称和规制俘获成为行政监督失去效力的重要因素。
三、食品质量安全两种属性契合
查尔斯沃尔夫认为,现代的市场经济是一种混合经济,不是纯粹在市场与政府之间的选择,而是经常在两者的不同结合间的选择,以及资源配置的各种方式的不同程度上选择。如何在政府规制与市场机制间建立联系,契合食品的准公共物品和商品两种属性,我们可否更换一个视角探讨食品质量安全问题。风险管理的引入为我们研究食品质量安全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如果将食品质量安全视为风险,则可以将食品质量安全的两种属性统一在一个框架中。无论从政府规制还是企业角度,食品质量安全都是一种风险。就政府规制而言,食品质量安全关系公众健康、行业发展和社会稳定,食品质量安全可能引发整个行业的风险,对于行业食品安全的恐慌可能导致社会不稳定的风险。
就企业而言,食品质量安全直接影响消费者身体健康,相较于其他产品,消费者对食品的质量安全更为关注,政府对食品质量安全的规制也更为严格。食品企业生产质量不安全食品将面临更高的声誉损失、惩罚损失、资源损失和信息损失风险,可以说食品质量安全风险是食品企业重要的经营风险。既然对于政府和企业来说食品质量安全均为一种风险,那么,风险✉管理就成为我们研究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逻辑起点。那么,我们通过何种方法或路径能够将政府的风险监管和企业的风险管理纳入一个理论框架呢?
结 论
食品质量安全是困扰学术界和实务界的热点问题,现有的研究或将其界定为公共物品属性,从宏观视角以降低信息不对称为重点来规制企业,由于有限理性和规制俘获产生了政府失灵;或将其界定为商品属性,从微观视角以成本效益模型研究企业行为,这又难以避免外部性,容易产生市场失灵。这两种属性的界定将宏观规制和微观管理割裂开来,无法形成宏观和微观联系的研究框架。
如果基于风险的视角,把食品质量安全作为一种经营风险看待,并能够通过风险管理有效控制质量安全风险,就可以把食品质量安全的两种属性统一起来。基于此,我们以风险管控为方向,从代理制衡、契约制衡、信息制衡和制度制衡四个维度研究企业内部控制对食品质量安全的影响机理。
在企业内构建基于内部控制的食品质量安全风险管理框架,形成食品质量安全风险内部控制报告的披露机制,以此作为政府风险监管的基础,在食品的公共物品和商品属性之间建立联系,形成从微观到宏观的内部控制风险管理信息披露风险监管食品质量安全的研究框架。本研究融合了公共管理与企业管理,丰富了食品质量安全风险理论研究的文献,研究结论为增强食品安全管理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
同时,将食品质量安全界定为公共物品或商品属性的研究,或强调政府规制,或考虑短期市场反应,更多的基于需求侧;而基于内部控制的食品质量安全风险管理框架则从供给侧入手,以企业解决委托代理问题、抑制食品安全风险、完善公司治理机制的视角解决公众对食品安全需求与企业安全食品供应不足的矛盾。本研究有助于丰富从供给侧视角研究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