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当前我国构建学习型社会的现实条件
"
论文关键词:终身教育体系 学习型社会 现实条件
论文摘要:党的十六大把“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建设学习型社会目标的提出是当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随着我国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的大发展,已初步具备了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基本条件,因此,文章从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四个层面来进一步分析当前我国构建学习型社会的现实条件。
学习型社会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党的十六大把“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这是一个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能否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能否迅速提高的战略举措,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学习型社会的基本特征是:快捷发达的传播知识信息的条件,能够满足人们应对新知识和新环境挑战的需要:开放互动的学习机制,实现充分的信息流入和内外沟通:人力资源的深度开发,使人们能够接受教育培训和提升自身能力:激励创新的体制和氛围,从事创新活动的人能够得到相应的利益并获得尊重:不断学习的人能够超越原有的观念和结构。主动适应变化了的外部环境。总之,学习型社会是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模式,是现代文明发展的重要尺度。
学习型社会是信息时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潮流。目前,终身教育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视为“知识社会的根本原理”,终身学习已成为个人适应现代社会的基本生存方式。学习型社会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在传统社会中,人们主要是通过学校获得知识,知识主要掌握在社会精英和知识分子手中,学习的功利性和目的性都比较强。学习型社会关注的是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学习已贯穿于人生的全过程,学习的目的已从单纯求知求发展演变为工作需要、愉悦心灵和陶冶情操的生活方式。鉴于上述认识,本文从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四个层面来进一步分析当前我国构建学习型社会的现实条件。
一、经济层面
我国国民经济比较发达,为建设学习型社会提供了物质基础 据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国家财ภ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为3.32%,比上年的3%增加了0.32个百分点。全国教育经费为12148.07亿元,比上年的9815.31亿元增长23.77%。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为8280.21亿元,比上年的6348.36亿元增长30.43%。另外,2007年,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预算内教育拨款为7654.91亿元,比上年的5795.61亿元增长32.08%。其中,中央财政教育支出1076.35亿元,按同口径比较,比上年增长76%,高于中央财政经常性收入约28%的增长幅度。
由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理论可知,经济基础的变化发展决定着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上层建筑变化发展的方向由经济基础决定,当某种经济基础向上发展的时候。它的上层建筑也处于前进之中。所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们的教育事业也会随之不断提升,我国现有的经济发展状况,将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建设提供坚实的经济基础。
国民整体生活水平的提高,为建设学习型社会提供了可能性 从居民个人层面来看,2007年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14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86元,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3.1%,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6.3%。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规定,恩格尔系数大于60%为绝对贫困:在50%~59%之间为勉强度日;40%~49%之间为小康;30%-39%之间为富裕,20%~29%之间为最富裕。很显然,当前我国国民的整体生活水平已经跨入小康阶段,我国已经基本实现小康社会。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当低层次的需要满足以后,高层次的需要就会主动占据主导地位,小康社会的实现意味着人们的基本温饱问题已经解决,基本的物质需求已经得到满足,当然人们还有更高的物质需求,但是这已经不再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而精神追求成分将逐渐提升。从而达到两者的平衡,所以这样就为人们追求精神生活的品质而不断学习提供了可靠的物质保障和稳固的心态基础。总之,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不仅提高了人们终身学习的意识,而且还增强了人们独立接受终身教育的经济能力,为人们终身学习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为建设学习型社会打下了重要基础。
二、政治层面
终身教育的理念,政府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重视
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建设学习型社会的理念已经得到党和国家政府的一致肯定和高度重视。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政策、法律,明确指出了发展终身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对于不断提高全民整体素质,实现国家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巨大作用。例如,早在1993年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这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条必由之路。”“成人教育是传统学校教育向终身教育发展ต的一种新型教育制度,对不断提高全民素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随后,1995年9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一次用法律的形式确立了终身教育在我国教育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指出:“国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推进教育改革,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国家鼓励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社会组织采取措施,为公民接受终身教育创造条件。”进入新Σ世纪以来,党的十六大报告再一次把“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我国新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由此可见,我们的党和政府已经充分认识到了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性,并将其纳入了政策和法制化的轨道,这为我国建设学习型社会提供了坚实的政治保证。
终身教育的开展,政府具有很强的统筹协调能力
在学习型社会建设过程中,终身教育的开展,将远远超出传统教育的范围,它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全社会各个部门和组织共同参与,最大限度整合整个社会的优质教育资源,为每一位学习者提供终身学习的机会。终身学习办学主体的多元化,要求不同办学主体之间建立共同参与、相互协调的合作机制,最大限度提高办学的效率。而我们的政府具有很强的统筹协调能力,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为开展终身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奠定了基础。
终身教育的实现,政府给予了强大的政策支持
要实现构建终身教育和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发展目标,政府的推动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政府从构建终身教育的理念出发。通过制定一系列的政策、法规以促进现行教育体系的不断改革和完善,从而逐渐形成终身教育的体制和运行机制,以更好地保障终身教育体系下各级各类教育和培训活动的顺利开展,从而为实现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和学习型社会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三、文化层面
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迅速,为建设学习型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我国现有的教育发展水平,直接决定和影响着今后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质量。因为,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要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都不是空中楼阁,一下子就可以完成的,都是在原有的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以学校教育为核心的国民教育体系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核心和基础,因为,培养具有高度的学习动力、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新一代公民,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最重要的因素。学校教育在人的一生的培养塑造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会对人们离开学校以后接受继续教育和培训产生深远的影响。当前,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 高等教育实现了大众化。我国高等教育稳步发展,高校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高等教育招生数和在校生规模持续增加。据统计,截止2007年,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2321所,高等教育招生规模达到566万人,高等教育在校生总人数超过2700万人,毛入学率达到23%,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同时为了保障教学质量,高等学校办学条件大为改观,据统计,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校园占地总面积达211.88万亩、教学行政用房总面积约2.75亿平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约1607.✍4亿元:图书约14.8亿册。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基本满足了进入新世纪后我国现代化建设对专门人才的需求,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人力资源强国作出了重要贡献。
3 成人继续教育和培训发展迅速。自1987年国务院批转《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改革和发展成人教育的决定》以来,我国成人教育事业得到了飞速发展,并取得了显著成果,已经形成包括成人学历教育、从业人员的岗位培训、从业人员中未受完各级教育者的相应文化和专业教育、大学后的继续教育、社会文化和生活教育等宽领域、多层次的办学体系,各种类型的成人继续教育和培训是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全面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建设社会型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
国内学者广泛开展理论研究,为建设学习型社会提供了理论基础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大力推动下,世界各国立足于本国现实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纷纷从观念和行动上积极接纳和大力推进终身教育思想和学习社会建设,以赢得未来发展的先机。终身教育和学习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其发展理念已被国际社会所普遍认可和接受。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对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学习型社会建设的观念给予重视。国内学者纷纷开始了对终身学习、学习社会的科学研究,涌现了一大批高质量的学术研究成果,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重点课题“终身学习社会的理论与学习社会形成研究”:高志敏主持的上海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终身教育、终身学习与学习化社会的现代理论支撑与实践运作策略研究”:叶忠海主持的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上海市创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城市研究”:郝克明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大课题“构建学习型社会和终身学习体系研究”等等。
国内学者对终身教育和学习社会的相关理论研究。为我国政府日后出台相关政策、法规提供了严谨的理论框架,为终身教育和学习社会的实践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真正发挥理论先于实践、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
四、科技层面
20世纪中期以来,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科技革命在世界范围内迅速蔓延,促使人类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迈进。随着信息技术在科学研究、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等领域的广泛延伸,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也随之发生了根本变化,学习成为人们适应知识社会、信息社会的必要手段。但同时,信息社会也为人们实现处处、时时学习提供了无限的可能和便利条件。信息技术为学习型社会的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物理条件。
我国信息技术发展迅速,为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
自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信息化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信息技术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信息技术创新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技术研发带动产业化进程加快。信息技术自主创新成效显著。以2005年为例。我国在集成电路、计算机、网络与通信、软件、数字音视频等领域的研发工作取得一批新成果。以中央处理器“众志”和“龙芯”系列为标志的集成电路技术获得较大进展:曙光4000A超级计算机位列全球超级计算机500强前列:新型高速路由器在我国下一代互联网建设中得到应用;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技术平台。
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为学校发挥知识中心作用创造条件
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学校发挥知识组织和传播中心作用创造了良好条件。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特别是以计算机网和卫星网升级、扩充为标志的基น础设施建设工程的推进,为各级各类学校和教育机构在网络、信息化时代进一步传播和组织知识开辟了新途径。
网络教育稳步发展,为终身学习的实现搭建了重要平台
网络教育是一种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实现学习者和教师在物理上处于准分离状态的教与学的形式。网络教育的开展能够有效地实现人们时时、处处对终身学习的需求,为人们不断接受继续教育提供了便利条件和现实的可能性,同时它积极推进了学习型社会教育网络的构建,即学习不仅是学校教育的行为,也成为了非学校教育的行为,成为全面实现国民终身学习的重要途径之一。为建设学习型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我国现阶段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信息技术向广大的教育领域的运用,即不断推进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从而使学校教育的优质教育资源实现同社会教育的共享,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知识辐射作用,使广大的学习者都可以利用互联网实现终身学习的目的,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