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研究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国际化的发展,商业银行正面临日趋复杂的经营环境和竞争压力。美国次级贷款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也发映出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过程中过度注重利润而忽视信用风险的问题。我国商业银行虽然在此次金融危机中没有发生系统性的风险,但随着国内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国内经济下行压力的增大以及企业结构转型风险的叠加,集中于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被逐步地暴露出来。本文从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成因及现状、信用风险管理的问题和完善信用风险管理的政策建议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政策建议
一、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成因现状分析
(一)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成因分析
商业银行以盈利为目的的本质特征和盈利模式注定其成为风险的创造地和聚集处,而信用风险发生频率的高低以及造成损失的严重程度对商业银行能否稳健的经营至关重要。我们可以大致将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形成的原因分为3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经济学成因,包括契约的不完备性、信用的不确定性和信息的不对称ฟ性;第二个层面是宏观经济环境,包括宏观经济周期、国家经济政策和法律法规与监管力度;第三个层面是商业银行自身的管理水平,包括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政策、业务机构和信用风险管理技术。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形成原因除了上面分析的内容外还包括法律法规不健全、社会信用体系不完善、政府的干预行为等特有原因。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现状分析
随着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商业银行在经营模式、管理方式等方面处于巨大的变革之中。传统的利差收入在缩小、同业竞争在加剧,我国商业银行面对的信用风险更趋复杂化。另外,银行业自身创新能力和与之相应的管理能力的不足给中国银行业控制这些信用风险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信用风险主要有以下特征。
1.信用风险关于集中。首先是商业银行资产在金融市场中的份额较高,截止2015年6月底,银行业资产占金融业总资产的80%,继续统领我国金融市场。这种银行主导下的金融体系,必然造成信用风险在我国银行领域集聚,调整余地小、风险转移性差。其次是贷款投向过于集中,包括地区集中、行业集中和客户集中三种情况。截止2015年末,东部沿海地区的浙江、江苏和上东三省不良贷款余额占全国不良贷款总量的39%且主要集中于外贸型的出口企业,呈现出信用风险在地区和行业集中爆发的态势。同时,商业银行客户分散程度不够,长期存在单一客户集中度过高等问题。
2.存贷款错配现象严重。我国商业银行贷款期限错配源于存款的活期化和贷款的中长期化,并因为以下原因而日愈严重。从存款角度,“金融脱媒”和居民储蓄分流使得商业银行在存款总量和期限上都有所下降;从贷款角度,绩效考核压力下,商业银行的信贷人员倾向于发放中长期的贷款;从客户角度,企业缺少中长期融资的途径,对于银行贷款过于依赖。
3.不良贷款率呈现上升趋势。2012年至2014年,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都连年上升。根据中国银监会官网数据显示,2015年年末,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是12744亿元,相比于2014年年末的8426亿大幅上升;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67%,相较于2014年年末上升了0.42个百分点。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风险危机意识不足,未形成良好的信用风险管理文化
近些年,我国商业银行加强了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和对业务人员风险管理的培训工作ต。但是实践中,高层依然过于强调业务发展和信贷规模的扩张,部分基层管理人和员工甚至将风险管理与业务发展视为对立面,反映出商业银行整体信用风险管理意识还是比较薄弱的。
(二)风险管理组织架构不完善
我国商业银行大部分沿用总分行式组织架构。纵向看,共分为总行、一级分行、二级分行、支行、分理处5个层次;横向看,除基层网点外,每层机构几乎都有办公室、风险管理部、公司金融部、个人金融部、会计部和人力资源部。这种结构一方面使得总行难以对其分支机构的经营施加直接的影响,另一方面由于信息传递链条太长,市场反映速度太慢、风险控制能力逐渐弱化,导致决策效率低下,所以传统架构越来越难以适应日益严峻的经营环境。
(三)量化管理方法不够先进、数据库建设不完善。
我国商业银行在运用内部评级法的过程中从国外引进或开发使用了一些度量模型,如Logistic模型、RAROC模型等,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是与西方商业银行大量运用金融工程和现代度量模型如KMV模型、Creditrisk+模型等措施相比还是存在差距的,也是未来需要大力发展的领域。同时,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对于历史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等数据储备不足、规范不明、质量不高,造成在运用信用风险度量模型过程中无法给予充分、完整的历史信息,度量结果存在偏失。
(四)缺少风险管理方面的人才
我国商业银行在人才队伍培养方面存在以下不足:(1)金融高等教育注重理论知识、对于现代信用风险度量模型等更具实践意义的课程并为普及开展,造成知识体系不完善、实践能力培训不足。(2)银行内部,对于风险管理部门在全行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造成在人才培养方面重业务发展、轻风险管理。♂(3)现有的风险管理人员存在年龄结构偏大的问题,不能快速适应不断发展的金融业务和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更无法通过建立模型进行准确的信用风险度量。
三、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政策建议
(一)强化风险管理体制建设
健全的信用风险管理体制包括合理的风险管理组织结构和合适的风险管理模式,能够通过部门间的信息共享和协同工作提升风险暴露和度量的准确程度,提高整体的信用风险管理水平。
1.改善公司治理水平,明确各方权责。未来改善公司治理水平的方式包括;优化股权结构,增加国内大型企业集团和国外战略投资者参股规模和形式;提高公司治理科学性。通过引进国际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和人才来实现科学化的管理;三,加强信息披露。商业银行应该以细化披露要求、丰富披露内容和提高披露频次为标准提高公司治理的透明度。
2.完善信用风险管理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组织架构是实现风险管理战略、完成日常风险管理工作的具体依托。我国商业银行应该建立矩阵式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该模式是将直线模式与事业部模式相结合形成以事业部为利润中心的矩阵模式或者以区域分支机构为利润中心的矩阵模式。按照划分的不同,在相应的利润中心内部设置风险管理小组,既能通过了解业务部门的发展规划和日常工作把控风险的重点领域,实现收益与风险的均衡,也能接受上级风险管理部门的垂直领导以保证银行进行整体风险控制和稳定运营。
(二ฝ)关注信贷快速增长可能带来的信用风险
近年来的经济危机使得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经济刺激计划,虽然促进了经济的复苏,但也造成了一些问题,如信贷投放过于集中在基础设施和地方政府融资项目以及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等。同时,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完成,商业银行业大都通过增加信贷规模的方式弥补利差缩小带来的利润损失,这也造成了不良贷款率的上升。因此银行需要重点关注因信贷快速增长可能带来的信用风险,合理确定资产规模和质量。主要措施包括:(1)加大票据融资的风险管理,以经济关系为基础、以资金流向为监控重点,防止票据空转问题的发生(2)检查在信贷投放高速增长条件下可能出现的不审慎的行为,如盲目贷款、贷款审批不严格等。(3)重点关注以地方政府为背景的融资平台的贷款风险。(4)加强对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的判断,增加对重点行业和客户的检测,关注贷款集中度风险。(5)对将来新增贷款,加强其业务前期的风险审核力度,加强对业务风险的控制,以确保信贷业务质量。
(三)建立科学的考核和激励机制
商业银行应该建立科学的考核和激励机制,加大行为约束和惩罚力度,制定统一的标准来激发员工的动力、促进业务的发展。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在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方面形成了自身的特点并有效作用于信用风险管理领域。但随着商业银行经营环境日趋复杂、行业竞争更加激烈,原有的考核机制也暴露出了一些局限性。在建立长期有效的考核和激励机制的过程中,应该通过以下几点实施:明确绩效考核的整体目标和方法,设定覆盖面广且具有差异性的考核指标,提高风险管理部门员工的地位,实现短期刺激与长期激励相结合,以及进行有效的绩效沟通和反馈。国有商业银行的实践经验证明,建立风险管理考核和激励的长效机制必须坚持员工与机制的有效互动,形成制约与服务并重的良好效应。
(四)逐步开发现代风险度量模型
现代信用风险度量模型种类繁杂且理论依据和实践要求都有所不同,如何结合商业银行自身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模型进行构建或者引进国外已经开发成熟并经验证的模型,是保证信用风险度量模型发挥作用的关键。我国目前一些大型商业银行已经可以依据财务数据建立Logistic模型等进行风险度量,未来需要发展的方向就是现代信用风险度量模型,如KMV模型,Creditrisk+模型等,以提高信用风险度量的准确性和前瞻性。同时,我国商业银行还必须不断积累运用模型的经验和数据,及时合理的进行修正以确保模型的时效性和准确性。
(五)加强风险管理队伍建设
银行业是一个技术性强、风险大的高知识密集型行业,需要具备大量专业知识牢固、综合实践能力强的金融复合人才,以应对日趋复杂的金融环境和不断创新的金融业务和工具。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队伍建设包括三个方面:人才引进;人才培养;人才考核与激励。人才引进有两个渠道:一个是高校毕业生的挑选任用,需要银行具备完整的人才选拨体系;另一个是挖☼掘具备一定经验的在职职人员。人才培养,商业银行必须加强对于员工的在职培训,才能使风险管理工作与时俱进。培训工作需要专业化的培训团队进行,可以包括面授课程和网络课程等多种形式。尽快建立高效的人才考核与激励制度,考核可以确保风险管理队伍里的人员始终具备较高的素质和能力,激励可以避免人才的流失、保证队伍的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