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包带走,留下的是生活气息
新课程标准规定:小学低年级学生要学讲普通话,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为了让学生敢于交流,乐于表达,我会在课堂上认真倾听他们说话,也会在课余时间陪他们聊✍天,甚至是逗引他们叙说自己的所见所闻和想法,希望可以抛“玉”引“砖”,在培养学生的语言理解、运用能力上做些实实在在的事。
一、“方言俚语”可入“大雅之堂”
1.用方言纠正发音。我们宿迁方言(也有人称土话)中除了声母f与h易混淆外,前鼻音发音是特别清晰的。近几年来,由于孩子过早地习说普通话,也由于家长教说普通话的不专业,造成了许多孩子踏上一年级门槛时前、后鼻音分不清。教学“树林”“亲人”“信心”“农民”等音节词的时候,孩子们虽认真地随我学说练,但是,一旦自己发音,仍然说成:“树龄”“轻仍”“杏星”“农名”,但我带着学生回想爷爷、奶奶他们是怎么用土话发音的,理解词语在生活中出现的地方和时候,我自己则“咬牙切齿”做了示范,或者请爱说“土话”的学生“表演”土话。土话进了课堂,激发了他们的生活体验,把他们逗得哈哈大笑,我也乐出了眼泪,而正确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却轻松地找到了,发音的错误率大大降低了,词语的理解能力则提升了。
2.用方言找准语气。语气――借用百度得来的定义是――语言学术语,表示说话人对某一行为或事情的看法和态度。一年级学生初次接触书面语,在肃静的课堂,听老师侃侃而谈,½有的孩子就像迷途的羔羊,听不懂老师讲话;又像到了异国他乡,满脸的茫然。此时此刻,带上语气的书面语和土语先后发出指令,让他们明白老师的态度和意思就非常重要了。语气由两个方面构成:一方面是一定的思想感情,一方面是一定的具体声音形式。一年级第二册练习中就针对感叹号,问号、句号等进行了填标点设计。教学时,学生对对话中的语气词“吗” “了” “呢”不甚留意,老师又不能超标深讲。我就请学生思考一会儿,试着用宿迁话说说练习中的句子,想想是问句还是叹句,再请最爱说“土话”的高旭说几句方言,大家共同把方言“翻译”过来。学生来了兴致,一句句“你吃饭man?” “你搁哪儿dai?”几乎让学生笑趴在了桌子上……翻译成“你吃饭了吗?”“你在哪儿呢?”瞬间,♒学生就正确填出了那♥些语气词。我想,方言的使用也是搭起了普通话学习时理解和运用的桥梁。
二、“狗尾续貂”也是“锦上添花”
语文是活的,她反映的是精彩纷呈的主客观世界。如果说方言在课堂中的介入是学习书面语言的开始,那么,创造性的写诗、写话就是活用书面语言的开始。为了激起学生的说话热情和表达欲望,针对一篇篇教材的特点,或让他们学完《三个小伙伴》等课文后把文中的故事讲จ给父母听;或让他们学完《司马光》等课文后夸一夸这个孩子,说一说我们能从他们的身上学到些什么;或让他们在课上模仿规范句式,畅所欲言,集思广益后创编诗歌。
如教学一年级第二册儿童诗《雨点》时,第一学生很快都能做着动作背诵了:雨点落进池塘里,在池塘里睡觉(睡觉状);雨点落进小溪里,在小溪里散步(散步状);雨点落进江河里,在江河里奔跑(奔跑状),雨点落进大海里,在大海里跳跃(跳跃状)。我又引导他们思考:雨点还会落在哪里,又在做什么呢?学生思维的火花被点燃了,有的说,雨点落在头发里,在头发里睡觉;有的说,雨点落在手心里,在手心里挠痒痒;有的说,雨点落进草丛里,在草叶上滑滑梯;有的说,雨点落在花伞上,在花伞上溜旱冰……有了那么多的创意,我请学生自己选择优美的诗句串联成诗,立即背诵,又一首优美的小诗诞生了。可能,“雨打芭蕉”是李清照透视内心的寂寥生活,而雨抚手、脸,这是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的快乐体验,也是用语文、学语文的良好开端。
三、“情景再现”享受“其乐融融”
欢快活泼的课堂气氛是取得优良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学生情感高涨和欢欣鼓舞之时往往是知识内化和深化之时。当我们在低年级语文教学时,应充分重视情境教学法在语言学习和应用的作用。新课标也要求我们“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要通过创设真实生动的情境,把学生引入到特定语言环境中,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运用语言的热情;并能在参与中发展语言,提高语感。
教学口语交际《做客》时,我准备了一些糖果,并用语言描绘情境:这个教室就是我们的家,老师是妈妈,你们是孩子,谁来做客人,来我们家做客呢?学生听了乐不可支,纷纷举手愿意表演客人。我挑选了一名男生,请他走到教室外头,并且关上了教室的门。“谁在外头敲门?”我佯装听见敲门声大声提醒门外的男孩,外头意会,咚咚咚地敲起门来。“宝贝,我在洗衣服,你去看看谁来了。”我指挥一名女生去开门应答。“哟,是xxx啊!”“请进!”“谢谢!” “请吃糖果!”……“欢迎再来!”……在一唱一和的应答声中礼貌用语被频频使用,在不太自然的招待和被招待中,孩子们的闲聊引发了其他孩子的开心一笑。表演乐此不疲,一次又一次地“做客”,孩子们越来越会做主人,也越来越会做客人。语言的娴熟运用增添了孩子们的成就感,用语文其实就是好好生活,享受融洽的人际关系,享受语言交际的愉悦感受。
课堂注重生活的气息,学生就如沐语言的春风,教师注重交流,学生以善说话为乐。记得昨天中午,从食堂出来,遇上了班级的小甜嘴――王浩然,他举着手中的几个圣女果在我眼前晃了晃,真诚地劝:“老师,吃一个呗!”我捏了一个,又佯作严肃地问:“学校规定不能把水果带出食堂,你怎么带出来了?”“我吃不完。”他一副撒娇状,拉长“完”字的音,又让音向上扬了扬,升高了八九度。随后,他瞟了我一眼,把圣女果往口袋里胡乱一塞,潇洒地说了句“我打包带走!”,说完他屁股一扭,脚底抹油――遛了。我哈哈大笑,望着他的背影感触良多:一句成人的饭局饕餮之后常说的套话被他活用的恰到好处,幽默、风趣,有喜感。生活不就是语文的源泉吗?语文课堂若能再现生活片段或场景,语文和生活打成一片,那么,打包带走,带不走的还将是浓浓的生活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