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新形势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思考
"
论文摘要:依据我国经济发展转型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诉求,分析了目前我国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依据高技能人才的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提出了“四化式”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新理念,课程体系构建的新方法,学生从业能力培养的新措施。
论文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模式;课程体系;高技能人才
近年来,我国已经进入经济发展的转型期。其突出特征是:在转型目标上,由投资驱动、硬件支撑向知识和科技创新驱动转变;在转型内容上,由劳动密集型工业经济向技术密集型知识经济转变;在转型范围上,由经济转型升级带动思想观念、管理体制、运行机ซ制等全方位转型;在转型动力上,除政府的主导因素外,企业的转型升级和创新主体作用更加明显,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的功能更加突出。其中,推动产业升级转型,改变中国企业处在产业链价值低端的局面,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进现代化工业进程,是实现我国经济发展转型的重要内容。在这个过程中,了解产业升级转型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诉求,针对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深化教웃学改革的措施与方法,培养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与课题。
一、产业升级转型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诉求
高技能人才是在生产、管理和服务等领域岗位一线,熟练掌握专门知识和技术,具备精湛操作技能,并在工作实践中能够解决关键技术和工艺操作性难题的人员。他们是技术工人队伍的核心骨干,在提高企业竞争力、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历史背景下,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对高技能人才培养数量与质量均提出了新的要求。 从培养质量上来看。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转型的基本前提是科技成果转化和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首先要解决一流的设备生产不出一流产品,高品质的设计变不成实实在在的精品工程等问题。为此,业界对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新的诉求:
一是高技能人才应该能够手脑并用。高技能人才与初级、中级技能人才应该具有一定的区分度,他们应掌握娴熟的操作技能,同时具备必要的专业理论知识,能够将理论知识用于指导生产实践,能够从事复杂劳动,解决生产难题。不仅能进行高难度的生产加工、⌘能够维修精密复杂的设备,还能够与团队成员合作进行技术攻关,将设计思想落到实处,形成具体的产品。 三是高技能人才应该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有扎实的专业技能、良好职业道德和团队精神、较强的职业荣誉感、职业成就感和职业忠诚度的高技能人才是用人单位的期待,也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体现。
二、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面对我国经济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诉求,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需要反思,需要正视目前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上存在的四个不适应:
一是培养层次不明晰,与职业要求不相适应。高技能人才是在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的从业者中,具备精湛专业技能,关键环节发挥作用,能够解决生产操作难题的人员。我国对高等职业教育提出的目标是:毕业生都要达到中级工水平,有一部分人达到高级工水平,少数人达到技师水平。与中等职业教育相比,高等职业教育“高”应该体现在既能动手又能动脑,是“手脑并用”的知识技能型或技术型人才,能在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的新平台上,体现较强的现场适应能力以及“一专多能”的技术复合性。然而,目前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将高技能等同于动手能力强,注重就业率而忽略就业层次,导致高职与中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层次性不鲜明,区分度模糊。因此,进一步明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定位,培养在职业层次上不可相互替代的技能型人才,是我国产业升级的需要和高职教育的重要任务。
二是课程体系较传统,与从业要求不相适应。近年来,尽管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一直力图改革课程体系,但受学科本位课程与教材体系的制约,课程整体结构与本科教育没有根本差别,以学科为导向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层楼”式的课程体系与从业要求不对接;教材内容脱离企业实际,严重滞后于产业技术发展,导致用“昨天的技术培养明天的人才”;实践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实践环节设置目的性差、实效性差等问题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长期下去,必然导致高职院校学生在理论上不如本科生,在技能上不如中职生น,处于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尴尬境地。 "
三是培养环境尚未彻底开放,与人才成长的规律不相适应。目前,尽管合作教育已经成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途径,但在合作层次上需要提升,在合作内涵上亟待深化。在思想认识上,许多企业和学校尚缺乏成熟的“合作教育”观念;在现实条件上,资金的不足、设备的匮乏、场地的限制,以及企业环境和学校环境的差异等问题制约了校企合作的深入。在培养过程上,传统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实践环节设计、学生评价方法以及工程能力缺乏的师资队伍等问题使合作教育的效能尚未充分体现。在运行机制上,企业重利益重效益而产生的应付现象与短期行为,学校追求解决实习和就业问题而出现的急功近利和形式主义等问题需要解决,符合高技能人才成长规律的培养环境尚未真正形成。
三、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思考
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转型和产业升级对高等职业教育是一个契机,我们应该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实现“跟、转、改”,即:“跟”就是紧跟经济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的步伐,“转”就是进一步转变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思想观念,“改”就是要依据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对高技能人才的诉求,针对高技能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坚持校企合作这条提高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符合度的必由之路,深化改革、加快改革,利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实现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升级。
一是政府要支持。要加大对高职教育改革的支持力度,统筹资源、统筹信息,协调全局和局部利益、协调企业和学校双方利益;规划合作方向、搭建合作桥梁、监督合作落实、评价合作成效;完善有关的法律法规,明确政府、企业、学校的责、权、利;适当给予政策倾斜,减免合作企业税收,建设教师能力提升基地,出资支持教师到企业实践,对校企共建基地进行补偿,创设良好的环境;引导合理利用市场手段,提高校企合作效能。通过政府牵动、学校主动、企业随动,将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引入“深水区”。
二是机制要创新。要通过政策引导,寻求校企利益的结合点,建立校企需求合拍的驱动机制,激励企业着眼于长期愿景下的合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建立互利互惠的利益机制,在课程改革、产学研项目、技术开发、学校和企业文化建设等深层次、长远利益上进行合作;建立优势互补、资源共用、成果共享的平衡机制,实现人、财、物双向流动,走出去与请进来并举,实现“软”资源的互补和共享;建立动态发展的调整更新机制。专业链始终对接产业链,不断地适应企业、服务企业,进而在生产技术上引领企业。
三是改革要深化。目前,高等职业教育以校企合作为主线的教学改革可谓是如火如荼,但基本停留在“松散合作,分段培养,缺乏机制”的层面,亟待深化到课程体系、培养环节、队伍构建、学习评价等人才培养的所有要素,形成学校与企业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上的“全面融合”。要突出“三个注重”,开展“四化建设”,实现“三个对接”。“三个注重”是指注重从业核心能力培养,消除教与学不分主次,眉毛胡子一把抓现象;注重职业道德培养,将职业道德培养贯穿于各种教育活动之中;注重学生个性培养,按学生兴趣特长,通过选修、专项训练等方法,张扬个性,培养专才。“四化建设”是指:一是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打破课程体系“三层楼”传统构架,依据岗位能力要求,按照知识能力链划分课程模块,明确教学目标,整合教学内容。二是开展系列化项目教学。依据从业要求,构建成系列的项目教学,有效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为学生提供团队合作机会。三是实施多样化考核方法。要依据不同类型课程和不同教学环节设计不同的考核方法,注重学生平时表现和过程考核,实现平时成绩、期中考核和期末考核多元评判;要改变高职教育毕业设计模式,从实效出发,采用产品制作、工艺分析等具有明确生产背景的题目,重在增强学生的从业能力,通过考核方法改革,引导学生由注重“考试结果”向注重“学习过程”转变;实现考核“学习成绩”向评价“学习成效”转✫变,促进毕业设计由“照猫画虎”向应用创新转变。四是形成多元化师资队伍。要采取“智力引进、柔性使用”等灵活机制,聘用退休和在职资深工程师承担教学工作,采用实习实训“双指导”,毕业设计“双导师”,培养质量“双评价”。要依据产业技术发展,整合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融合学科体系与职业资质标准,共同开发新课程,联合编写新教材,实现企业对人才培养的全程参与,实现校企相互融合,优势互补。
通过上述改革,构建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校企融合为支撑,体现学校教育,企业培训,个性发展三个维度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形成“校企融合,全程参与,持续深化”的合作育人机制,确实提升高技能人才培养与我国经济发展转型的契合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