篮球专项体能的特点及训练方法研究
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以及访谈法对篮球专项体能的特点及训练方法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篮球专项体能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而其训练方法则是力量训练采用最大负荷法和中小负荷训练法,速度训练采用重复训练法;耐力训练采用循环训练法。该研究为篮球专业体能训练提高参考。
篮球体能特点训练方法
0前言
篮球运动中的体能是保证学生在激烈的运动与训练中能合理运用攻守技术的重要影响因素。篮球运动对学生ღ的体能有着很高的要求,篮球学生的体能训练要以力量,速度,对抗性身体训练为主,目的是ด保证学生在激烈的运动与训练中能合理运用攻守技术并准确地投篮得分。目前,我国各种从事篮球运动的专业学生,因为兴趣而从事篮球训练活动,但总体的训练水平较低,体能情况也不会很理想。但篮球比赛本来就是一种高强度对抗性运动,体能的不足会让运动的体验缺失。由于业余训练球员和篮球爱好者不适应激烈的高强度篮球运动,而且,对体能训练的认识不足,体能训练的方法效果不理想,体能训练与专项特点的结合不够,存在盲目训练的现象。因此,笔者从体能概念种类的研究入手,强调体能训练对篮球运动意义。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篮球运动的专业学生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篮球专项学生体能特点研究
篮球运动是一项需求技术性强,速度快,对抗性激烈,协调性好的运动项目,其技战术的要求运动参与者在高速度,高反应,强对抗下完成的。
篮球专项学生专业学生身体素质特点研究:
(1)篮球专业学生力量素质特♀点:专项力量素质的提高有助于促进篮球运动的专业学生的技术,战术及其他身体素质水平的提高,并增强学生的对抗能力,提高他们对篮球运动的乐趣体验,同时,对关节,肌肉等运动损伤有预防的作用。
(2)篮球专业学生速度素质特点:篮球学生的主要反应有简单的信号反应(如同伴获得球后,快速起动跑);简单的预测反应(如同伴长传球后,迅速起动根据传球的速度,高度,远度判断接球落点,调整动作速度,有控制,有准备地接球后的动作);复杂的选择反应(如根据防守对于的变化,不失时机地快速作出正确的判断选择,就像投篮时遇到对手的封盖,突然变化传球。
(3)篮球专业学生耐力素质特点:篮球学生要在竞赛全过程保持特定的运动强度或运动量,就必须具备良好的耐力素质,结合篮球技战术的特点进行耐力的训练,应充分认识到篮球耐力素质训练☼的影响因素,并通过科学的训练方法,发展篮球专业学生耐力素质。
总得来说,由于专项特点的特异性,篮球专业学生的体能特点也有自己的特殊性。
2.2 篮球学生的专项体能训练方法研究
2.2.1 专业篮球学生体能训练的原则
专业篮球学生体能训练原则有:
(1)体能训练系统性原则,必须进行有计划的、系统而长期的体能训练,它几乎贯穿于学生整个运动生涯的始终。
(2)力量训练是基础原则,力量是专业篮球学生应付高强度比赛的关键因素,有研究表明,学生没有较高的力量素质,是几乎不可能在比赛中完成合理的技战术任务的,要重视全身各个肌肉力量的均衡同步发展与关键部位肌肉力量的提高。
(3)体能训练与篮球技战术相结合原则,体能训练只是手段,合理有效地完成技战术才是其最终的目的,专业篮球学生体能的训练最终是要为技战术的发挥而服务的。
(4)速度训练是核心原则,“快”这个字在当今篮球特点中反复被强调,这是篮球在历经多年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体能训练的内容必须要有进攻技术的快,防守技术的快,攻守转换的快以及战术运用应变的快。
2.2.2 专业篮球学生体能训练的方法
如图1所示,专业篮球学生体能训练方法其内容有热身和全面训练。热身运动中包括灵敏训练,协调训练和柔韧训练;全面训练中包括了力量训练,速度训练和耐力训练。
2.2.2.1 热身运动以及其训练方法
2.2.2.2 全面训练及其训练方法
(3)耐力训练。篮球比赛中激烈的对抗,快速奔跑,防守,进攻用到的都是无氧耐力素质,因此,在篮球专项耐力的训练内容中,必须要以无氧耐力,即速度耐力训练为主,有氧耐力训练为辅。而专业篮球学生的耐力训练方法有大负荷训练法、持续训练法和变换训练法,但很多研究表明,循环训练法对篮球专项耐力训练效果较好。通过稍高于比赛的强度,重复某些动作关节或采用力量训练加以提高,负荷应在50%-85%之间,重复次数为15-30次,循环进行对篮球专业耐力训练效果较好。
3 研究结论
(1)篮球专项的特点对篮球学生力量、速度、耐力素质都有着特殊的要求。
(2)专业篮球学生体能训练方法其内容有热身和全面训练。热身运动中包括灵敏训练,协调训练和柔韧训练;全面训练中包括了力量训练,速度训练和耐力训练。
(3)专业篮球学生力量训练有最大负荷法和中小负荷训练法;速度训练主要采用重复 ヅ训练法;耐力训练采用循环训练法效果较好。
[4]胡亦海.竞技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
[5]盖建武.篮球运动员有氧代谢特征及专项耐力素质的研究[J].体育函授通讯,2000,38
(1).
[6]王树金.对篮球运动员身体素质训练的探讨[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2,3
(1):86-89.
[7]谢自豪.篮球运动员比赛前后生化指标的监控[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40
(2):47-49.
[8]冯美云.运动生物化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9]叶国雄,陈树华.篮球运动研究必读[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