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乓球规则规程的演变对乒乓球运动发展的作用

时间:2024-12-26 01:44:44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摘 要: 球台规格的演变、球体增大、球拍规格的限制,对乒乓球运动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提高了乒乓球运动的观赏性;对乒乓球运动员独立作战能力和分析能力的提高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查阅大量相关文献资料,对乒乓球规则规程演变的主要内容进行整理、归纳,并对其起到的作用及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为乒乓球教学训练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乒乓球 演变 关键性

中图分类号:G8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6(a)-0000-00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乒乓球规则规程的演变。

1.2 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归纳法 。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球台、球网的演变

1937年之前球台规格是宽由146.4厘米、网高16.77厘米,第一次演变:是在1937年后球台宽增加到152.5厘米,球网高降到15.25厘米,这些规则的演变为进攻型的新打法拓宽了道路。使乒乓球运动以防守型打法为主转变为进攻型打法。第二次演变:是在90年代后,球台的颜色从单一的墨绿色增加了蓝色,使球台的颜色鲜艳丰富。对乒乓球运动的观赏性起到了积极性作用。

2.2 球的演变

在乒乓球运动初期所用的球是硬而轻的实心球,对球的重量、大小无☁明确的限制,第一次演变:在1900年左右出现了赛璐ท骆或类似的塑料制成的球,球应为圆球体,直径38mm、重2.5g,呈白色,第二次演变:1991年演变为白色,黄色或橙色,无光泽;第三次演变:2000年2月25日国际乒联大会中有90%的委员同意使用大球,正式通过了大球的决议,10月1日起,由原来的38mm改为40mm,球的重量由2.5g增至2.7克,使乒乓球运行速度放慢、旋유转降低,乒乓球比赛具有更强的观赏性,从此乒乓球进入大球时代。

2.3 球拍的演变

第一次演变:为木板拍,第二次演变:是1902年英国古德先生发明的胶皮拍,从此胶皮拍诞生了。第三次演变:1952年日本人首先试用了海绵拍,取得了优异成绩.第四次演变:有的运动员利用相同的胶皮颜色,不同性质的胶皮击球后产生变化,使对方造成判断上的错觉,出现失误或降低击球质量,给自己创造进攻的机会或直接得分,根据这一现象,并规定未加覆盖物的拍面不能用于击球。但仍未解决根本问题,第五次演变:球拍两面不管是否有覆盖物,必须一面是红色,一面是黑色。第六次演变:此规定目前已改为必须一面是鲜红色,一面是黑色。第七次演变:规定了无覆盖物的球拍拍面不能用于击球,否则判失一分。第八次演变:国际乒联对球拍的更换又明确规定了,比赛开始或比赛过程中,无论何时运动员要更换球拍时,都必须向对手或裁判员展示他将要使用的球拍,并允许他们检查,而且在局间休息时,运动员必须将球拍放在比赛台面,否则比赛重新开始时仍需要再一次展示和检查.第九次演变:在《2011年乒乓球竞赛规则》中增加了球拍的覆盖物不得经过任何物理的、化学的或其他处理的规定。这些修改,一是使双方运动员在比赛前就能够了解对方运动员的胶皮的性能,使运动员在心理上、技战术上都有所准备。另一方面,对进入赛场后球拍的使用和更换进行了规范,避免了因在比赛进行中由于更换球拍产生的矛盾等。当每一次出现重大问题的°时刻,国际乒联都能够积极地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对乒乓球运动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2.4 发球规则的演变

为了乒乓球运动更好的发展,国际乒联在发球规则上也做了多次修正,跺脚、手的位置、抛球高度等方面都在进行不断的整改,力图能使乒乓球比赛更加精彩,而且不至于比分过激分化。运动员在发球时球拍和非持拍手均应在球台台面水平之上,第一次演变:对运动员发球时球拍触球瞬间,球的空间位置作出相应规定,不但要在发球员端线之后,而且要在运动员的身体躯干部分(头和四肢除外),离球网最远端的前面。第二次演变:并要求发球员在发球时必须让裁判员和接发球员看清其发球动作。第三次演变:为防止运动员用跺脚声掩盖球拍不同覆盖物击球时发出的不同声音,使对方无法判断是用什么样的覆盖物击球以及海绵的性质不同所产生的变化,造成对方运动员直接接发球失误,比赛出现运动员不理解,观众看不懂的现象,针对这一现象,国际乒联在规定运动员在发球时跺脚要判失分的规定,第四次演变:又因球拍两面覆盖物的颜色完全不同,取消了运动员在发球时跺脚失分的规定。第五次演变:在国际乒联代表大会上对运动员发球时的抛球做出了更加严格的规定:球要近乎垂直地面向上抛起,球离手后上抛的高度不得低于16厘米。这些发球规则的演变,一方面是将发球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使发球技术更加纯正、清晰、透明。另一方面,使比赛激烈,具有观赏性。

2.5 轮换发球法的演变

早在1937年国际乒联就对当时比赛中过多采用靠对方失误得分的消极打法,作出了限制时间“轮换发球法”的有关规定,很大程度上节省了运动员的体力,从而使运动员更有兴趣。第一次演变:在《奥林匹克乒乓球》(奥运会项目大全2001年10月)中,一局比赛进行15分钟仍未结束(双方均已获至少19分时除外)。或者在此之前任何时间应双方运动员要求,应实行轮换发球法。即每人轮流只发一次球则交换发球权,直至该局结束。第二次演变:2001年9月起开始实施“11分制”新法,随即此规定演变为一局比赛进行10分钟仍未结束(双方均已获至少9分时除外)。或者在此之前任何时间应双方运动员要求,应实行轮换发球法,并规定轮换发球法一经实行,将一直使用到该场比赛结束。第三次演变:2011年《乒乓球竞赛规则》中修正为一局比赛进行10分钟或在任何时间应运动员或配对的要求,应实行轮换发球法。轮换发球法的产生和演变一是缩短了比赛的时间,二是实行提高了比赛的观赏性和趣味性。

3 结术语

每项规则规程的产生及演变都是乒乓球运动发展的必然产物;乒乓球规则规程的每次演变,对乒乓球运动的正常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推动作用;规则规程的的不断完善,提高了乒乓球的观赏性和趣味性,这就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喜爱甚至爱上乒乓球的根本原因。

参考文献

[1]杨李丽.20年来国际比赛规则的演变对乒乓球运动发展的推动.

[2]程嘉炎.对80年代以来国际比赛规则、竞赛规程和比赛体制演变的回顾.

[3]张瑛秋,张若波.80年代以来乒乓球国际比赛规则竞赛规程的演变及其发展趋势的探讨.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