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交形象焦虑研究述评
【摘 要】人们关于形象的观念也发生了变化,越来越来在乎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人们开始陷入包括身体焦虑在内的形象焦虑ฬ。文章在☿回顾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从社交形象焦虑概念的内涵、结构与测量及其影响因素等方面,对大学生社交形象焦虑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并指出未来研究应更加深入地探讨大学生领导力的内涵与影响机制,进一步完善研究工具和方法。
【关键词】社交;形象;焦虑
随着大众传播时代的到来,人们关于形象的观念也发生了变化,越来越来在乎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甚至不惜为此花费大量的时间与金钱。同时,人们开始陷入包括身体焦虑在内的形象焦虑。这种焦虑与大众传媒之间有着不可割裂的关联,它通过大众化的报刊、电视、网络等媒介营造出一种形象的理想类型,为了追逐这种意向,人们开始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焦虑之中。
大学阶段的社会交往对于大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和社会化的顺利完成具有重要的意义。对大学生社交焦虑的调查显示,约有16%左右的大学生报告有比较严重的社交焦虑,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人际交往,给他们带来很大的痛苦。
一、社交形象焦虑的概念研究
郭晓薇认为,社交焦虑是指对某一种或多种人际处境有强烈的忧虑、紧张不安或恐惧的情绪反应和回避行为。彭纯子指出,国内有些★研究者将社交焦虑定义为当面对(或预期将面对)一种或多种社交情境时,害怕被审视或评估,并自行假设他人的评估是消极的,因而产生过度焦虑情绪,常伴有回避行为,其最高表现是社交恐怖。李波等认为,社交焦虑是指对人际处境的紧张与害怕。当社交焦虑的个体被暴露在陌生人面前或者可能受到他人的仔细观察时,会表现出显著的对社交情境或活动的焦虑,并且担心自己的言行会使自己丢脸。彭纯子等认为,社交焦虑作为一种慢性焦虑障碍,是指对一种或多种人际情境存在显著并持续的害怕。具体表现为:害怕与别人对视,害怕被人注视,怕自己在人前有丢面子的言谈举止,怕当着人面吃饭、书写等。在日常生活的语境中,社交焦虑是一种只是与社会交往或参加社交活动有关的焦虑。
季建林认为社交焦虑障碍是一种过分的境遇性害怕,即个体在公开表演场合或社交场合下担心被人审视,或害怕自己可能会出丑或举止窘迫。与其他恐惧症患者一样,社交焦虑障碍患者在社交场合下常会产生害怕反应,结果导致患者对这些场合的回避,或者在这些场合下感到极度的紧张和不适。季建林学者精辟的概括出了公共场合下社交焦虑障碍患者的表现,但有很多社交焦虑障碍患者如使在一对一的情况下依然会有紧张或害怕情绪,特别是在面对一些权威人士或比自己优秀很多的同龄人的时候。所以场合的公开与否或面对观众的多少不是唯一评判标准。骆伯巍等人的调查发现22.13%的青少年存在体像烦恼,且女性多于男性。体像状况与心理健康水平成极其显著正相关。
综上所述, 无论国外还是国内,在社交焦虑概念的界定方面, 都是从行为、主观感受和认知三个方面来考虑的, 而且绝大多数学者都将社交焦虑障碍与社交恐怖症等同。
二、社交形象焦虑的结构研究
在各类研究中,学者们提出了可能存在的多种体像维度, 如感知、态度、认知、行为、情感、肥胖恐惧、身体聚焦、身体不满意感、身体评估、苗条偏好、控制饮食等等。然而, 这些研究结果之间难以进行直接比较, 因为研究者们对于体像的结构或者是测量这些结构的工具, 并没有达成统一的意见。从最简单来看, 目前对于体像的各个维度℃并没有统一的命名, 且这些维度的特性并不清楚。同一内容可能有多个名称,不同的维度也可能会有相同的命名, 如关于情感维度的名称包括体像不满意度、负性情感、体像态度等等。另外, 上述很多模型的提出都是遵循提出理论--假设--编制测量工具--进行因素分析验证假设的模式进行的。就可能出现一种: 在测量量表编制时, 研究者多数是根据自己所持的理论假设来进行测题的选择的。如三因素的支持者可能从感知、情感和认知三方面来编制测题, 而二因素支持者则在项目选择时可能舍弃认知这一因素。这样使用不同测题得到的分析结果也不相同。
三、社交形象焦虑的影响因素研究
郭晓薇对大学生社交焦虑的成因进行研究,发现个人评价低和社交技能的缺乏是造成社交焦虑的主要原因,自我评价中的“与人们交谈”和“社会交往”方面是成因中的重要一环。说的是个体在面对一个大的群体,觉得行为表现要受到较为正式的评估时,更容易引发社会焦虑。这一结论也普遍适用于我们大多数人,公共场合演讲或表现自我的时候,都会有焦虑情绪,只是程度不同而已。高文凤在社交焦虑与大学生自尊、自我接纳的关系研究中发现,自尊与自我接纳是影响大学生社交焦虑的重要因素之一 即大学生的自尊、自我接纳的程度越高而社交焦虑程度则越低,反之则越高。对于社交焦虑个体而言,自我价值的内部评定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其自尊心理尤其对自我价值的评判和接纳,更多的是依据其社交中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经常为能否得到他人的承认和接纳而担心,并以社交焦虑的形式表现出来。李波等在对大学生社交焦虑易感性的回归分析中发现,羞耻感和人格因素中的精神质、内外向是对大学生个体的社交焦虑易感性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对自己行为的羞耻感,且不善于使用积极的应对方式,加剧了个体的焦虑体验;个性中的精神质、外倾的特征可以降低大学生的社交焦虑易感性。李波等在对青少年社交焦虑个体的深度访谈中发现,羞耻感、父母消极教养方式、低自尊水平、朋辈关系、人格中的内向和神经质因素对社交焦虑有重要影响作用。深度访谈可以更加系统的了解焦虑形成因素,但李波等人的研究结论还没有涵盖全面,比如创伤性经历、生活重大变故等社会因素。吴薇莉、张伟在对社交焦虑障碍患者的成人依恋类型与其认知、行为关系的。研究显示:社交焦虑障碍的发生及其心理特征与个体早期和父母的依恋情感联结有关,不安全的成人依恋类型更易导致社交焦虑障碍。另外生活事件与社交焦虑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经历较多的生活事件并缺乏社会支持的大学生,具有较高的社交焦虑水平这一研究结论涵盖了一些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的作用,但没有涉及到生理遗传因素的发现。
四、研究展望
随着社会的进步,各种矛盾也日益突出会不会有其他新的因素导致这一焦虑神经症的发生,有待后来学者进一步研究与探索。另外接下来的学者需要多从心理学的角度对大学生社交形象焦虑现状进行分析,弥补该群体在社交形象焦虑状况方面研究的空白,为其在心理学领域的社交形象焦虑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对日后的大学生群体的社交焦虑领域研究方面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
[2]彭纯子.大学生社交焦虑的团体干预的实验研究[D]. 2001,8.
[3]李波.大学生社交焦虑、自尊与归因方式的关系研究[D].2009,8.
[4]季建林.归因理论及其应用[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
[5]骆伯巍,高亚兵,叶丽红等.青少年学生体像烦恼现状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26
(1),8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