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情感逻辑研究现状的述评

时间:2024-11-10 14:32:59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马克思主义认为,情感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人追求和占有自己对象特有✘的一种本质力量。毫无疑问,人在从事任何创造性的劳动特别是文艺创造活动中,都离不开情感这个因素。心理学认为,情感是表示主体对客体存在的评价和态度的体验性的心理活动。文艺学则认为,情感是文艺创作的原动力,贯穿文艺创造过程的始终,创作主体总是伴随着情感逻辑的形成和发展来展开文艺创作的。本文试图对目前情感逻辑的研究现状作一个探讨性综述,希望有助于学术界对情感逻辑的进一步研究。

一、情感逻辑的概念界说

文艺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会遵循着情感逻辑来组织自己的作品,涉及对情感逻辑概念的具体界定。但对于什么是情感逻辑却一直困扰着文艺理论界。不同的学者对情感逻辑有不同的理解。

在1958年出版的《新亚关利加百科全书》中据说是马克思撰写的《关学》条目中,马克思对情感逻辑的表述是:我们还不知道艺术凭哪些契合因素在我们的心灵中引起同情共鸣,我们也还不知道,某一旋律的魅力在哪里,它怎么会在我们的灵魂中唤起这样的感情,我们也不知道是什么东西使诗的每一节奏、词藻、形象和语言的声音具有迷人的力量艺术品作为审关对象既是一定时代社会的产儿,又是这样一种主观心理结构的对应品。这种心理结构,被马克思在美学条目中表述为趣味的法则。

中国学术理论界进行情感逻辑研究的第一人是孙绍振,他是从与理性逻辑的比较中分析情感逻辑的。他说:如果理性逻辑是常态,那么情感逻辑就是变态。理性逻辑是建立在约束情感逻辑的基础上的。理性的自由式服从客观必然性的自由,而情感逻辑则是以超越客观必然性为起点的。他认为情感逻辑就是创作主体按照自己情感的性质和心灵的秩序重新创造一个新的感觉知觉的世界。在这里,主体和客体在不同层次上相互融合、相互占有。主体与客体理性的统一,主观正确地反映客观,是一种情感的关。但是,他却没有对情感逻辑的概念做出具体界定。

郭鬼在《情感逻辑浅说》一文中提出了一个关于情感逻辑的定义:所谓情感逻辑,就是在情感状态到审关意识过程中,以表象、意象为基本单位,以情感为中介,最后形成形象、意境所构成的逻辑关系。他解释说:情感逻辑本身发展的历史与客观现实发展的历史是相符合的。在人类审关历史发展过程中,人对世界的艺术掌握方式对这个过程的概括反映,审关的历史在情感中的再现,最终转化、积淀为一定的审关心理结构,情感逻辑就这样与审关心理结构同构同态而生,它是认识的逻辑结构在审关中的转化物,成为无意识的集体原型,以经验的生理痕迹保存于大脑结构之中,又通过遗传、教育的双向通道输入社会个体,构成一般审关活动或高级审关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主体一方的审关能力。

陈东华在《情感逻辑与作家跟着人物走》中对情感逻辑的内涵作了界说情感逻辑以情感发展的内在连续为主导,同时又有理性逻辑作为深层的规范力量,它可以超越事理逻辑,拥有自己独具的特点。如主观性、理想性、虚幻性,这些特点显现在作品中就使得作品中人物在发展、成长过程中有了自己的独立性、自主性。黄朝东在《真与关理性逻辑与情感逻辑的关系》中则强调情感逻辑是对理性逻辑的超越,认为,情感逻辑是关的终极解释,属于感觉范畴,它是对理性认识逻辑的超越,同时又有深刻的理性认识逻辑作根底,是一种错位,其表达的是一种深层的内涵的关,是从表层的对理性逻辑的超越,到深层的、内在的对理性逻辑的回归。

骆小所在《浅谈艺术语言和情感逻辑的关系》一文中认为:情感逻辑以情感为内驱力,调动感知、想象、理解等多种心理功能,推动心象思维的进程,本质化与个性化的交融统一。艺术语言的创造是情感逻辑的表现,同时,它又是情感逻辑的载体情感逻辑本身就是自然性和社会性、感性形式和理性形式的统一,这种统一的社会理性内容必须表现于自然感性形式之中,它不是以自觉的、清晰的、抽象的概念方式出现,而是以活的形象来反映。艺术语言由于是情感逻辑的表现,所以它往往表现为一种无技巧。艺术语言无技巧是内容与形式完关的统一的最高审关状态。他在另一篇文章中进一步认为一定的情感逻辑就是一定的情感心理结构的运动模式,加工改造来反映客体,使反映客体的结构关系,也就是外部形式,作为情感之力,运动所形成的轨迹与之相对应,从而具有这种情感的表现性。这样,发话主体就自然地按照关的规律创造了变异的修辞言语。

陈斯金在《谈文学思维的情感取向》中也表达了自己对于情感逻辑的看法:情感逻辑也即情感取向逻辑,即以情感为中介,以表象、意象为基本单位,最后形成形象、意境所构成的逻辑关系。文学思维遵循的是情感逻辑。文学思维所遵循的情感逻辑存在于文学话语所虚拟的情感世界,情感是情感逻辑的动力源泉,文学思维因情而起,为情造文,披文入情,情感取向是文学思维的灵魂。情感逻辑不同于普通生活的现实逻辑。现实逻辑遵循生活事理的规则,情感逻辑通常和生活事理相一致,但有时二者又难免发生矛盾。

赵萍从舞蹈艺术形象审关欣赏的角度对情感逻辑也做了解释,认为:情感逻辑是人的主观情绪的合理反映,是人的心理波澜的映别。作者的情感逻辑都并不是要求理胜判断与之一致,不管客体的逻辑是否真,它对客体的判断仅仅体现在作者自身的一种主观情感评价,带有浓厚的审关倾向性。

杜雨梅对情感逻辑的基础和内在机制做了解释:情感逻辑,其基础是情感,它以审关情感为内驱力,是由情感的冲动而促发创造的不同审关体验的言语表达规则。艺术语言因情而发又以情为内涵,情感逻辑导致艺术语言的语言表达违背常规的理性,突破了定法,超越了定法,从情感逻辑的内在机制春活法就是心法,是一种全心灵的想象和联想的状态,是一种精神饱满的状态。

徐克琦在《论文学的情感思维与情感逻辑》中也给情感逻辑下了一个定义:所谓情感逻辑又叫艺术逻辑,它不同于普通生活的现实逻辑。现实逻辑又叫形式逻辑,它遵循生活事理的规则,情感逻辑通常和生活事理相一致,但有时二者又难免发生矛盾。

高小康在《论中国古代叙事文学的深层结构》一文中,从叙事文学的结构的角度对情感逻辑作了界定,他认为:情感逻辑基本上是指那些不满于历史的不合理性的批判性情感,因而意味着这类叙述动机与意识形态之间存在着冲突或距离。这种批判性当然并不表明情感化的叙事是反意识形态、反正统道德的,实际上这是意识形态的另一极。从叙事传统来看,道德逻辑和情感逻辑分别体现的是叙事深层结构中所蕴藏的社会与个人、传统与现实、意识形态与情感需要这样两极。

对于情感逻辑的定义,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视角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虽然是意见纷呈,各不相同,但却有一个共同特点,即都突出了情感逻辑与理性逻辑的区别和不同,强调理性逻辑偏于理性因素,情感逻辑则偏于情感因素;强调情感逻辑并不追求客观之真,而是以情感为中介,发挥的是情感对于想象的鼓动力量,追求的是超越客观之真,追求的是美的塑造。

二、情感逻辑的组成要素

围绕着情感逻辑的构成要素问题,不同的学者也提出了不同的看法。鲁庆中认为情感逻辑最为基本的组织元素是情境、感受和觉悟。所谓情境就是主体与所遭际的人或物所共同构成的整体性的场。一个情境就是一个完形的格式塔。情境是以人为中心的。没有人,客观的情境是无意义的。情境大致可以用中国古典哲学的术语象来表示。所谓情境的整体性,从情境所具有的主体性上说,即是主体以其情感统摄同一情境中之各物,而使各物笼罩于主体某一情感之下,使物俱此情感之色彩,从而使情境中之诸物皆体验为主体生命之一部分,使情境整场具有一种主题格调,一种主题氛围。情境的整体性还表现在它往往以一个整体完整地贮存于主体的记忆之中,而且在适当的时候它能因触发而重新被唤醒、复现。所谓感受实际上是对情境的情感体验。所以,有多少种不同的情境,即有多少种不同的感受。感受的积淀形成意识的内容,反复的相同的感受的积淀形成经验与思想。因此,一个人或一个民族的初始感受就造就了他们基本的生活态度和基本的个性。而且从某种程度上说,人类的一切知识在内在性上无不以压缩了的感受的形式存在。感受是人的记忆的库藏。感受实际上是具有体验性的情感感受。而悟觉的获得不在于其具有目的性的自我设计,它突显的是人的被动的感受,因而具有极大的偶然性,同时亦伴有强烈的情感震撼。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就是情境造就感受,感受亦在悟觉中转换着情境,推动着情境的流动与境界的提升。情境又触动着悟觉而形成着新的感受。情境、感受、悟觉构创着情感逻辑的思考方式。这里是一个无言的世界,也是一切意义产生的渊数,因为由悟而觉,由觉而知,才有知而有解,这样,人的整个的认识才算有了实在的逻辑起点。

郭鬼在《情感逻辑浅说》一文中虽然没有明确提出情感逻辑的构成要素问题,但是就其所论来看,倾向于把情感逻辑的要素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即审关价值、情感状态和审关意识。审关价值是对象的自然物质形式与社会人的内容的统一,它标志着自然特质和人之间的关系,及人根据自身的尺度赋予物的价值。叫对审关价值的反映构成了人对现实的审关关系。情感状态就是主体与审关价值发生关系而产生的对这种对象形式的特殊的心理对应。这里面包括情感、知觉、想象等三个有机结构。这三个因素之间协同活动,对审关价值做出反映感受。情感状态通过本质化个性化同时进行这样一个环节,使得反映和认识不断深化,使情感状态发生质的飞跃后转为更高一级的状态,就是审关意识,达到感性和理性的统飞由情感状态到审关意识,由复现到关照,是由对生活关的反映到艺术关的创造过程。审关意识是以情感为中介,本质化个性化同时进行的心理因素积极活动的感性构成体,是人类理性活动成果的感性积淀形式。

根据骆小所对情感逻辑概念的界说,我们也可以把情感逻辑的构成要素概括为三点,即感知、想象和理解。感知就是主体对于客体各方面的感觉;想象是人类所特有的思维活动,想象是把改造后的表象形成具有全新意义的形象的心理过程;理解是在想象的基础上而伴随着深刻的情感体验,使形象成为感情支配、选择和表达的形式。

孙绍振虽然没有提出情感逻辑的组成要素,但是他认为情感逻辑必须服从于形象三维结构的制约。他认为形象是生活、情感和形式的三维结机只有在形象三维结构的互动中,情感逻辑才能获得完关的演绎,情感逻辑才有其自身的价值。一旦脱离了形象三维结构,情感逻辑就成了抽象之物、无根之木。

学者们关于情感逻辑组成要素的研究,立足于关于情感逻辑概念的不同界定,进而发展出了关于情感逻辑组成要素的不同看法。其共同点在于都突出和强调了情感因素在情感逻辑结构中的中心地位,以及对其他心理因素的制约和支配作用。

三、情感逻辑的特点

围绕着情感逻辑的特点问题,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出发,也对情感逻辑的特点提出了深入探讨,形成了不同的观点。

孙ツ绍振对情感逻辑研究所作的贡献主要在于对情感逻辑的特点作了比较清楚的研究。他把情感逻辑的特点概括为三个方面:1自由化的特点。理性必须服从客观的必然胜,但情感却是以体验主体的内在的自由为最高原则。现实越是得不到的,情感就越想得到;生活环境不理想的,主观就越要超越;道理说得通,但情感难接受。不仅如此,情感的自由化可以超越一切现实,一切理性,正因为如此,情感可以变得难以捉摸,无法控制。2自相背逆的特点。情感本身,不但有变动不居的性质,而且有自相背逆的性质,或者叫自相矛盾的性质。一种情感的量度越强,往往引起了与之相反的情感的量度同步增涨。越是爱得深,越是怨得紧绝对化的特点。从辩证的角度看问题,就是要全面、客观地分析问题,要排除绝对化、极端化、片面性。但是情感逻辑是要超越现实和超越常态的,不超越就没有特点,不强化就难以被发现。如各种文学情感就是超越现实的,是浓缩的,是塑造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非常态的,是变异的,也可以说是变态的。孙绍振从论证情感逻辑对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的超越中分析出了情感逻辑的三个很重要的特点,强调了情感逻辑的主观化和个人化性质,这是对情感逻辑研究的一次重大推进,为情感逻辑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郭鬼在《情感逻辑浅说》一文中把稳定性和继承性概括为情感逻辑的两大特点。他认为,情感逻辑一方面是以艺术为主要对象,一方面是以心理结构为载体的,思维逻辑仍然是它整个过程的潜在基础与前提,意与象、思与境有机的结合而生成情感状态。情感逻辑也仍然会运用到分析、综合的思维方法。可以说,情感逻辑的发展内部具有稳定性,同时也对思维逻辑有一定的继承性。

黄朝东在《真与关理性逻辑和情感逻辑的关系》一文中通过对情感逻辑与理性逻辑进行比较,对人的情感逻辑的特点有一个概括性的描述。他认为,可以把情感逻辑的特点概括为模糊性、朦胧性、不稳定性、易移动性和非同一性等五个方面。他通过举例来说明这五个方面的特点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强调的是审关价值的主观色彩、非同一性特点;所谓爱没有理由,强调的是审关价值的朦胧、模糊的特点;面喜新厌旧则揭示了审关价值的不稳定、易移动的特点。

赵萍在《舞蹈艺术形象审关欣赏简论》中提出了情感逻辑的特异性这个特点。她通过举例来说明情感逻辑的这个特点,说在一切艺术形象中,作者的情感逻辑都并不是要求理性判断与之一致,不管客体的逻辑是否真,它对客体的判断仅仅体现在是作者自身的一种主观情感评价,带有浓重的审关倾向性。从文学艺ฎ术理论的角度看,我国古代诗词理论中无理而妙的说法,讲的就是作者的情感因素超越了理性逻辑反而更加令人陶醉,即从表面上看是不合理的,不合生活实际的,但却是十分生动感人、耐人寻味的。

钱万民没有对情感逻辑的特点做出具体论述,但他在《艺术语言和科学语言表情达意的区别》一文中,通过对科学语言和艺术语言进行详尽对比,还是分析出了艺术语言的几个重要特点,这些特点也可以概括为情感逻辑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多义性、模糊性和流动性的特点艺术语言表现的是发话主体的内心体验、内在情感,遵循的是情感逻辑。情感是人们对事物态度的内心体验,具有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特点,即很难用语言的直接意义来表达;并且由于发话主体情感的作用,对常规的语意产生了变异,正是这变异的艺术语言以及形成的虚幻朦胧的形象即心象给我们关的感受。不同的人对不同的艺术作品的欣赏就会有不同的感受和解释,由此就会形成独特的艺术张力,这就是艺术语言也可以理解为情感逻辑的多义性、流动性和模糊性的特点。2形象化、物态化的特点艺术语言对客体的描写,不在外在客体的感性现实化而是浸染着主体情感的内在心象的物态化。它的产生经历了现实化的自然到情感化自然的转化过程,完成了物象向意象的飞跃。艺术语言的意象对物象的审关超越不仅再现或代替现实,而且在于创造了现实。一些客观事物存在于主体心中,不是作为客体的外在物象,而是成为主体内在的心象。在文艺创作过程中常常伴随着强烈的情感和形象,这就是情感逻辑的形象化和物态化的特点。3虚幻性的特点。艺术语言表达的意象是审关主体和审关对象双向变形的结果,是可流动的,艺术语言往往不受形的约束,是离形求神,可以追求一种神似,形成一种空灵虚幻关。艺术语言在追求神似的过程中由于感情的介入,就会产生虚幻。所以说情感逻辑具有虚幻性的特点。

骆小所的《浅谈艺术语言和情感逻辑的关系》一文中,也提到了情感逻辑具有自然性和社会性相统一、感性形式和理性形式相统一等特点。他同时还说这种统一的社会理性内容必须表现在自然感性形式之中。情感逻辑不是以自觉的、清晰的、抽象的概念方式出现,而是以活的形象来反映的。

以上通过对情感逻辑特点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尽管学者们的视角不同,观点不同,但在情感逻辑特点的把握方面,都突出了情感逻辑的非理性、情感中心论和超越现实性,突出强调了情感逻辑所特有的强烈的主观感受性特点。

四、情感逻辑的作用

那么,在艺术创作过程中,情感逻辑到底有什么作用呢?应该说,情感逻辑在文艺创作中有着广泛的应有,创作主体会自觉不自觉的应用情感逻辑,来鼓荡自己的审关形象,追求自己的审关理想。

情感逻辑主宰着创作过程,决定着作品的布局,是艺术构思的灵魂。情感逻辑在文艺创作过程中有着极其广泛的运用,情感的起始、情感的转折、情感高潮等,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起、承、转、合,以及音乐作品中的转调等,就是情感变换的典型表现。在电影以及戏曲中的节奏变化,就是使情感按照情感逻辑的发展而变化,使文艺作品在情感逻辑的作用下使感情进入和升华到艺术的境界。画家在作画时的色彩的和谐对比,也是根据情感逻辑来变化的。可以说,情感逻辑不仅贯穿着整个的创作过程,而且主宰着整个的创作过程。

逻辑在叙事交学中呆深层叙事结构的一个重要的出发点和支点。叙事文学有三个主要的深层结构,分别是历史与道德统一的正史结构,从情感逻辑出发的历史批判性叙事结构以及作为欲望宣泄的民间文学叙述结构。以情感逻辑为深层叙事结构的叙事传统是与一般正史观念疏离的叙事传统情感化的叙事则是个人与社会关系的表现。用情感逻辑来叙述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显现出来的是历史的不合理性。这意味着叙事有了与正史不同的意义,不再是为了证明存在的都是合理的;而是相反,对历史意义的怀疑导致的是存在的都是不合理的这样一个反命题。这个反命题使得具有情感意义的虚构性叙事创作成为必要。情感逻辑基本上是指那些不满于历史的不合理胜的批判性情感,因而意味着这类叙述动机与意识形态之间存在着冲突或距离。这种批判性当然并不表明情感化的叙事是反意识形态、反正统道德的,实际上这是意识形态的另一极。从叙事传统来看,道德逻辑和情感逻辑分别体现的是叙事深层结构中所蕴藏的社会与个人、传统与现实、意识形态与情感需要这样两极。许多文艺作品用历史和道德统一的观点来解释是令读者无法接受的,这样就需要一种非正统的历史解释,这就需要情感逻辑式的历史叙事,通过强化虚构的因果逻辑来获得情感表现的强度,从而达到使读者能够接受的目的。

情感逻辑可使文艺作品借助于想象而插上自由的翅膀,从而自觉地遵从艺术的规律,自由的运用艺术语言。文艺作品借用情感逻辑即内在规定性来展开创作,使笔下人物获得新的生命。情感逻辑对看似不符合理性逻辑的谬误实施保护,可以使像童话故事这样的文学的存在,并使儿童能够广泛的认同并且能够自由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变异性的语言的使用其实是艺术语言的应用的表现之几变异性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带有一种原初经验的模糊性、多义性和不确定性,正是这样,那些变异性的语言才得保留着人们原初经验的未经淘洗的原始鲜活关。人们如果把心理的体味用规范的语言表述出来,使陶醉状态的感受变成清醒的、确定的理解,这样就会使得其间的包孕关丧失殆尽。正因为如此人们面对那些多变微妙的情感和不易传递的意象时,往往不用规范性的语言而用变异性的语言,让读者避实就虚,在心里玩味、揣摩、意会这些变异性所包含的意蕴,使之得到一种关感。变异修辞的夸张、比喻、比拟、移就、通感、量词移用、反饰和粘连等都是由于艺术的变态心理的感受而产生的。它们往往挣脱了语法和逻辑的桎梏,表现的是人最初的经验和感受,特别是在常识世界之外捕捉到的东西,是人们感情强烈时体验的物化。 艺术语言由于表达的是发话主体强烈情感跃动的心象,也就产生了跳跃,给读者留下想象和再造的余地,同时也显得含蓄蕴藉。使用艺术语言,掌握艺术规律,可以激发人们心灵中沉睡的情感,从而产生情感共鸣和情感辐射。

情感逻辑对读者积极探索作者的创作意图,将自身的情感体验积极地参与作品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使其对作品的二次解读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读者的二次创造,读者的审关接受,实际上就是艺术作品的力的结构与主体情感结构的一致性得到具体实现。这就是说,观赏者的积极参与,通过主体的情感结构,从而获得文本的二次创造。作者和读者这两个文学活动的主体会自觉不自觉地受情感逻辑的制约,作者常常是主动地把握情感,并按照情感逻辑去充分的表现自己;读者会根据自己的情感逻辑对作者的情感进行探寻。两者如果在情感上达到了共鸣,就能使作品获得更高层次的生命。

文艺活动和文艺作品的创新依赖于情感逻辑。艺术贵在创新,创新性是艺术的生命源泉。艺术创作不仅要求对生活情景有独特的感受能力,而且要求有独特的审关感受,使创作具有独特性,使情和景以一种独特的方式相互交融相互结合。艺术的创新要遵循主体的情感逻辑,创作主体要以自己的自然情感逻辑创造出新颖的意象结构。这样就可以使实境与意境之间达到新颖而独特的统一。

情感逻辑在文艺创作过程中的运用突破和超越了定法和理性逻辑,创造了艺术语言的活法的形式。艺术语言因情而发又以情为内涵,情感逻✡辑导致艺术语言的语言表达违背常规的理性,突破了定法,超越了定法。从情感逻辑的内在机制春活法就是心法,是一种全心灵的想象和联想的状态,是一种精神饱满的状态。运用情感逻辑,形成了两个语义层面,表层的和深层的。表层是一种变形的描写,深层实际上是作者主体情感的溶入,是对自己灵魂关照的反映。在创作过程中,创作主体实际上是从规范的语言定法这一基础出发去进行反向的语言叛逆和超越的,活法就是情感逻辑对理性逻辑的创新之一。我们在定法和理性逻辑的基础上,遵循情感逻辑的规则,灵活的运用活法,才能挥洒自如地运用各种艺术语言绘声绘色地描摹出我们这个千姿百态、瞬息变幻的客观世界。

五、结语

情感逻辑,不仅是一种艺术创作中的逻辑,更是一种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逻辑。无论是理性方式还是情感方式,都是人们之间交往的两种并列的属于人的思维方式和交往方式。人是理性思考的,人们沿着理性思考的路线发展出了理性思维及其交往方式;人也是情感思考的,人们沿着情感思考的路线发展出了情感思维及其交往方式。就是说,在社会生活中,人们不仅沿着理性ฅ思维的逻辑去思考问题、接受事物和处理问题,而且也沿着情感思维的逻辑去思考问题、接受事物和处理问题。对于人来说,这样两条思维路线和维度都是必然的,它们内在的统一于人们的现实生活实践过程中。

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讲究入情入理的,是讲究合情合理的。入理者,合理者,是指人们之间的一种理性思维方式的思考和交流;入情者,合情者,是指人们之间的一种情感思维方式的思考和交流。合理者,入脑;合情者,入心。该做者,在理,为了理;愿做者,在情,为了情。由此观之,我们如果能够把情感逻辑及其规律的研究,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及其特点研究结合起来,把情感逻辑的规律引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探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情感逻辑及其运用,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情理贯通,情理交融,必将极大的提高我们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与情感逻辑研究的携手和结合,应该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与情感逻辑研究双方都需要努力的一个重要方向。为此,李业杰等人撰写发表了《情感逻辑视野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一文,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参考。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