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式教学法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时间:2025-01-13 20:38:33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一、前言

国内高校在上世纪90年代便引入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2003年之后心理健康课程更是逐渐成为多数高校的必修课。然而受师资力量、教学设施等软硬件条件制约以及不少高校教学双方对该课程实际重视程度的影响,当前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方法往往比较单一,多以集中讲座为主,无法实现针对性的因材施教,想要满足90后大学生群体个性需要非常困难。作为目前高校综合环境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载体,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形式改革和教学效果提升问题都是迫在眉睫的紧要课题。

体验式教学(Experiential Teaching)是近年教育学界的热点话题。这种方法通过教师在教学中创设特定的情境,以各种有效教学方法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自我經历、亲自感知、体验所要学习的知识,使学生在亲身体验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运用知识的一种多向传递互动教学模式[1]。体验式教学能够改变国内课堂占绝对比例的传统讲授范式。它通过案例分析、话剧表演、游戏演练、头脑风暴等方法和手段,利用精心创设的教学情境和深入的情感交流,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在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的同时又能考察出学生的个性特征。学生在交流与分享中获取新知,也能使教学效果的实现事半功倍。本文在梳理国内外学者关于体验式教学的文献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教学实验将体验式教学融入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考察其是否能提高课程教学实效。

二、设计与应用

以2015年成都中医药大学心理学教研室开设的《大学生心理卫生》课程为例,详细介绍体验式教学模式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具体实施方法。

1.对象选择。为了使研究结论满足统计学意义,采取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从我校开设了本课程的大一医学类与非医学类专业各抽取两个班,将其웃中的一个医学班、一个非医学班作为实验组,其余两个班作为对照组。实验组138人,对照组139人,每组男女人数比例大致均等。

2.课程设计。采取创设教学情境交流分享体验体验内化应用三阶段模式,通过游戏、心理短剧、角色扮演、情景模拟、讨论沟通、行为训练、心理测试、电影音乐等方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心理知识。实验组以班为单位开展体验式教学,围绕适应与发展、自我的发展与认同、就业与学习、情绪管理、人际交往、两性心理、压力管理与挫折应对等7个专题进行(见表1);对照组也采用班级教学,主题、课时安排、授课教师均相同,但以传统专题讲座的方式进行。对比教学前后的学生症状自评量表(SCL-90)统计测评数据,对教学效果进行测评。

症状自评量表(SCL-90)采用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组织修订的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该问卷由90个ฏ项目组成,分为9个因子,分别是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每个因子评分为五级(04),采用因子分析法进行分析,得分越高则表明心理健康水平越低,反之则表明心理健康水平高。教学实验前后测试结果见表2。

3.效果分析。根据表2数据分析可以看到。教学前实验组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说明两组学生心理健康状态处在相似水平,实验样本满足统计学要求。

经过一学期的心理健康教学,无论是实验组还是对照组,9项因子均发生了良性变化。但实验后,两个组的SCL-90变化差ษ异在躯体化、敌对这两项上达到显著水平(P0.05),实验组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且达到显著水平;强迫、人际关系、忧郁、焦虑、恐怖、偏执这六项达到非常显著水平Ⓐ(P0.01),实验组得分非常低且达到非常显著水平。实验组数据明显优于对照组。这也说明,体验式心理教学模式可以ฝ有效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减少抑郁、焦虑和其他消极心境的产生。宽松但不失严谨的教学环境让大一新生很快适应课堂,普遍反映人际交往的很多问题得到了解决。同时,体验式教学模式良好的教学氛围和融洽的互动教学环境,让大学生变被动为主动,自觉参与到学习中来。

三、结语

经过教学实践验证,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运用体验式教学模式是可行的。相比被动接受知识的传统教学模式,体验式教学更加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而运用三阶段模式的体验式教学设计,让学生在蕴含丰富体验和感悟的环境中获得心理健康知识,也有效提升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质量,改善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教学效果较为显著。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