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建设研究
[摘要]在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建设中,我们有必要对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置以及教学模式进行适当的调整,将专业知识教学与职业能力培养两个目标有机结合起来,进而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凸显高职教育的特征与优势。
[关键词]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教学模式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存在着诸如专业定位有欠准确、培养目标不甚清晰、能力结构较为模糊、就业岗位不够明确等问题,由此导致了能力培养相对不足、社会认可程度不高、就业竞争优势不彰等后果。相对于行政管理专业本科学生注重理论功底的扎实性而言,更为强调实践应用性的高职教育,理应以实际应用为重点、以能力培养为关键、以就业发展为导向,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置以及教学模式上适当调整,进而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一、人才培养的目标
高等教育的基本任务之一就是人才培养,而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培养人才,则是高等教育发展必须回答的两个基本问题。在这两个基本问题中,培养目标的定位,即确定培养什么样的人才问题,是人才培养中首先应当明确的方向性问题,而作为制定培养计划和选择培养手段的基本依据,这一问题也是高等学校学科建设、课程建设所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1998年国家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对行政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这样界定:“本专业培养具备行政学、管理学、政治学、法学等方面知识,能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管理工作以及科研工作的专门人才。”这一界定对行政管理专业的特色以及培养目标的规定,以及该专业学生所要达到的知识和能力结构要求均显十分模糊、空泛。为凸显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的特征与优势,拟将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公共管理者和公共服务者,即培养树立现代管理理念和服务意识,具备坚实的行政管理专业相关知识和通晓现代科学技术方法,以及具有较强实践能力,能在党政机关、非政府组织的公共机构、企事业单位和私人部门的公共方面等从事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的复合型、应用型专门人才。
一方面,虽然从行政管理专业的发展趋势来看,其管理性质、技术性质将逐步增强,但这决不意味着它的“公共”属性可以淡化,否则将丧失其本身的专业特色。
新公共管理要求政府官员及其他公共部门服务人员由“官僚”向“管理者”、由传统的“行政”向“管理”和“治理”转变,提倡“顾客”导向以及回应性服务的提供,以服务质量的提高满足公众的愿望和要求。对于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只有坚守了作为第一层次的“公共性”价值理念,才能在进行第二层次的“社会问题的分析”时拥有正确的维度,并且在第三层次的“问题的实际解决”中进一步提升综合能力和专业素质。这要求行政管理专业人才首先必须具有强烈的服务意识、公众至上意识和公共责任意识。为此,针对未来公共管理者和公共服务者素质的要求,我们有必要从他们的思想、观念、道德、品格、知识、文化、心理、能力、方法等方面予以强化训练,使他们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应成为掌握行政管理基本知识体系与技能结构的复合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
从目前就业市场来看,在具备扎实的行政管理知识和过硬的实务管理技能的前提下,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有两大培养目标½可以拓展:一是着重培养乡镇、城市社区和街道等基层行政管理部门,以及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地区、山区所需要的行政管理人才,这些人才也可为上述地区的行政管理人员提供理论培训和其他专项培训。二是着眼于社会对文员、行政助理等管理类人才的大量需求,培养具有行政管理相关知识,掌握文员、行政助理岗位所需基本技能和方法的在企事业单位从事行政管理相关工作的应用型人才。从全国范围来看,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应倾向于培养企事业单位行政管理人员,重点培养学生熟悉当前中国的基本管理体制、现代企业制度和变革中的事业单位管理模式,掌握沟通、协调技巧,善于运用办公软件、财务和统计软件,熟练处理文件、报表等相关事务,能够作为得力助手有效地辅佐领导实现科学管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当前及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相对于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等而言,就业市场对于企业行政管理人员的需求量非常大,这注定了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将更多地以企业需求为导向。
二、课程体系的设置
课程设置是专业建设中带有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由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是通过课程设置体现出来的,因此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着专业的基本取向和教育质量。从目前来看,国内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在培养学生专业行政能力与技术技能类课程过少,这种重理论、轻实践的课程设置使得人才培养缺乏专业特色与学科优势。为加强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核心知识,提升他们的职业能力,拟在课程设置上调整和优化其核心课程,并加大实践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所占的比重。
1、调整和优化学科体系的核心课程,增强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科优势与专业特色
与传统的公共行政以威尔逊、古德诺的政治一行政二分论和韦伯的科层制论为其理论支撑点不同,勃兴于20世纪80年代的新公共管理以现代经济学、私营企业管理理论和方法、工商管理学等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行政管理的专业建设应适应这种发展趋势,在课程设置上以职业能力的提高为导向,侧重于管理技术和政策分析因素的训练,构建起“宽基础、活模块”的核心课程体系。
在通识类课程上,通过行政公文写作、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电子政务技术、量化分析技术与SPSs软件应用、大学英语等课程的设置,着重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外语应用能力、调查研究能力、人际关系能力、法律应用能力以及现代信,息处理能力等。
在专业基础模块上,围绕政府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及企业行政管理开设多种职业方向类课程,加强实务性、技能性训练。在政府管理方向上,可开设政府财政与预算、公共政策与项目管理、政府绩效评估技术、公共关系与政府形象学、政务信息管理与政府网站维护等课程;在公共管理方向上,可开设公共政策学、公共财政学、公共部门绩效评估、公共管理技术、组织流程设计与管理、公共服务市场化技术等课程;在企业行政管理方向上,可开设企业行ฒ政管理、企业协调与组织、企业商务管理定量分析、企业文化与形象设计等课程。
在专业核心模块上,鉴于组织、人事、决策是行政管理的三个关键环节,因而组织、人事、决策方面的课程及其外延课程也就构成了行政管理专业学科建设的核心课程。
在专业拓展模块上,围绕政府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及企业行政管理开设专升本强化学习专题等继续深造相关课程。如在政府管理方向上可设置公务员考试专题、行政职业能力开发专题等课程。
2、为使学生切身感受行政管理的宏观过程和微观要求。提升他们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必须加强应用型实践课程的教学
围绕实践课程加强实验室的硬件、软件建设。如在政府管理、公共事业管理方向上可推进公共管理综合实验室、情景模拟实验室、电子政务实验室、决策分析模拟实验室等建设,并购置相关课程管理、应用软件,积极开展电子政务、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办公自动化等课程的实验教学;又如在企业行政管理方向上可设立相关实验室,围绕行政事务管理、办公事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产会计管理等开展相关实践课程的学习。
大力推进岗位实习、挂职力度。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可在挂靠院办的校内公共管理实习基地进行实习,校内公共管理实习基地可由党群、行政和各教学单位等部门组成,根据校内各部门的工作性质和学生自身特点实施针对性实习;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而言,可在校外实习基地进行实习、挂职,校外实习基地可以是乡镇、城市社区和街道等基层行政管理部门或事业单位,也可以是非政府组织的公共机构,还可以是♡涉及面更为广阔的各类企业。通过岗位实习、挂职,使学生真正接触到实际的行政管理工作过程,启发学生自觉运用行政管理相关知识去认识和解决社会现实中的问题,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实效性及岗位的适应能力。
三、教学模式的改革
为适应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的调整,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必须在教学模式上实现两大转变,即教学理念要由“以理论灌输为中心”向“以能力培养为中心”转变,教学过程要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为此,我们必须确立以认知实践增强感性认识、以案例实践培养专业素质、以实验室模拟实践提高动手能力、以基地实习提高岗位适应力的实践教学思路,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创新实践教学方式,完善实践教学环节,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上,各高职院校必须结合学科优势,构建起“案例教学实践ฆ”、“集中教学实践”、“课外活动实践”“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案例教学实践”紧密围绕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社会组织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流程展开,不仅有助于学生对于行政管理过程各环节的熟悉、了解,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集中教学实践”除了包括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政务信息管理与政府网站维护、组织流程设计与管理、企业协调与组织、企业商务等课程实践外,还包括行政管理实践、学年论文、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综合知识的实践,藉此掌握相关学科的实际操作方法和技能,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课外活动实践”则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相关的竞赛、考察、调研以及岗位实习等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在实践教学方式的创新上,以案例教学法为主要教学方法,辅之以理论讲授、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和实习实训等,使学生通过对大量现实的或虚拟的案例学习与分析,习得并累积实际的行政管理工作经验,进而培养和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为凸显高职院校的特征与优势,案例教学法应该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虽然在不同时期对案例的选择上应该有所侧重——前期侧重于认识性案例,中期侧重于分析性案例,后期侧重于解决性案例——以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但是案例教学的核心理念和方法却都是一致的,即以教师精心设计的典型问题为起点、以探寻问题得以解决的对策为主线、以相关专业知识的思索和应用为凭借、以获取知识和培养能力为归宿。当然,为增强案例教学法的有效性,我们必须建立案例教学库,将那些通过有关专家严格筛选和层层把关的具有时代特征、针对性和实用性较强、能启迪学生心智的典型案例归入案例库统一管理。
在实践教学环节的完善上,通过实习实验、模拟操作、现场观摩、案例探索、对抗辩论、方案策划、科研论文写作等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强化,和课余时间演讲比赛、辩论比赛、文体比赛、拓展训练等活动的组织,以及学生活动、社团活动、行政见习、社会调查、社区服务、挂职锻炼等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在分析和研究问题中探讨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最终实现获取专业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机统一。在具体问题的分析和求解过程中,学生由以往的被动接受者变成主动发问者,在特定的情境中观察、思考、分析、交流,最终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观点和思路,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沟通协作的能力以及创新性、批判性思维。
当然,为确保实践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我们必须建立一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一方面,组织教师尤其是专业骨干教师到政府、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等学习或挂职,参与其招聘、培训、考核、薪酬等管理工作,熟悉其管理工作基本流程,从而培养更多的“双师型”教师。另一方面,聘请具有较高理论素养和丰富实践经验的政府官员、专家和企业家担任学生实践指导教师或学校兼职教授。
综上所述,管理学门类以及公共管理一级学科的设置,以及原属于法学门类政治学一级学科的行政学专业更名为“行政管理”并归人公共管理学科,这不仅意味着行政学专业学科归属上的变化,而且还意味着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为此,在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建设中,我们必须立足于高职教育的特征与优势,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教学模式上进行适当调整与优化,从而培养出更多的以相关理论和知识为基础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以满足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对复合型、应用型公共管理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陈振明,从公共行政学、新公共行政学到公共管理学[J],政治学研究,1999,。
[2]王乐夫,行政学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政治学研究,2000,。
[3]陈振明,行政管理专业由传统的学术型向应用型转变的探索[J],中国行政管理,2001,。
[4]郭小聪❣,陈瑞莲,蔡立辉,中国当代行政管理学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分析[J],中山大学学报,2003,。
[5]倪星,付景涛,我国公共行政学教育模式反思[J],公共管理研究,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