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年鉴出版更快更好

时间:2024-11-10 14:54:49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摘要]年鉴要提高影响力,就要提高编纂出版时效性。而要提高时效性,就必须压缩编纂周期,制定并严格执行编纂计划,实现组稿渠道多样化,并对年鉴编纂流程进行再造。

[关键词]年鉴;时效性;思考

年鉴作为一种媒介,时效性应是其品质之一,增强年鉴时效性,是年鉴工作的永恒主题,也是年鉴工作者不懈追求的目标。现在是信息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很多,也很快。尽管年鉴信息更加权威,经积淀后也更厚重,但如果与读者见面过迟,便会觉得有点脱离当下,不合时宜。《地方综合年鉴编纂出版规定(试行)》第43条要求,“年鉴应逐年编纂,做到在出版年度的上半年出版”。即使不能在上半年完成出版,也不能拖到年底甚至下一年出版。那么如何才能在保证年鉴质量的前提下,让年鉴出版更早,增强年鉴时效性,提升年鉴影响力呢?笔者认为必须压缩年鉴编纂周期,优化编纂流程,进行流程再造。

一、制定并严格执行编纂计划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年鉴编纂也不例外,若没有一张科学合理的编纂计划表,年鉴如期出版都会变得困难,更不要说提前出版了。每个地方志办公室年鉴编辑人员数量不一,但顶多也就是

5、6个人罢了,而且彼此都非常熟悉。因而会觉得没有必要制订一个严格的计划,只需相互之间传达下即可;或者制定了时间安排表,却没有形成制度,缺乏约束力;又或者形成了制度,却没能严格按计划行事,流于形式。尽管多数年鉴编辑人员责任心强,但也不排除个别编辑有等米下锅或者应付了事的想法;不少供稿单位做事拖沓,也需要编辑不时的催促,甚至登门催稿;还有部分资料供稿单位无法提供的,则需要编辑自己想办法收集。有一个清晰的计划时间表,各位编辑才能做到心里有数,对不同内容采取不同的组稿方法,按时序进度完成征稿、编辑任务。制订一个科学合理的年鉴编纂计划,并严格执行之,是实现年鉴及时出版的前提。

二、多种渠道组稿

组稿工作是年鉴编纂工作中的一项基础性、关键性工作。组稿工作的优劣,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年鉴的质量;组稿工作的快慢,直接决定着年鉴编辑进度。年鉴组稿工作通常的做法是由政府发文,要求各单位安排专人负责,规定供稿要求、供稿时间,然后编辑等待来稿,不停催要稿件。这种方式保证了稿件内容的权威性,也基本保证了年鉴内容的全面性。但是总会遇到一些单位不太配合,交稿时间太迟的情况。并且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政府职能从管理转为服务,政府部门掌握的信息也不再完备,一些新兴行业,比如多种娱乐服务行业,根本没有主管部门能够提供详细资料。此时,如果仍固守原来的组稿模式,完全依赖政府组稿渠道,不仅耽误年鉴出版时间,还会影响年鉴内容的系统性与全面性。

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扩大组稿渠道、增加信息来源。网络是年鉴信息的一个重ษ要来源。地方政府以及各政府部门基本都建有自身的网站,政府和部门年度主要工作在网站上都有反映。通过对政府和部门网站的关注,可以从宏观上把握该地区和该部门全年发展动向,也可以掌握一个地区、一个部门的大事、要事、特事。由于部门供稿多为年度总结的翻版,因此综述性强,专题性条目记述不够,对网站单条信息的关注,正好可以弥补这一不足。新闻媒体的报道题材虽然与年鉴不同,却也可以加以应用,特别是对某件热点事件的连续报道,可以重新编辑加工,为我所用。事件经过很长时间沉淀,记载在年鉴上,记述会更加客观公正。也可以向一些没有设定供稿人却又具有代表性的企业、店铺、民间组织、行业协会发出组稿邀请,请他们提供相关信息资料,经过鉴别整理,加以录用。对于一些无处着手的信息,还需要编辑人员自己☼编写,可以开展调查访问,经筛选后,去伪存真。有的年鉴编辑部门为此还申请了记者证,的确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三、提前一步行动

年鉴既然要早出版,จ工作就应该提前一步。首先,计划制订要提前一步。在综合考虑编目调整、组稿、编辑、校对、出版周期等因素后,确定一个紧凑可行的时间表,既保证年鉴出版时效性,又具有可行性和操作性。每年年鉴编辑部门还有一个培训新撰稿人的任务,这项工作也必须提前一步,在每年的元月完成。

再次,报出版社提前一步。年鉴出版前都有出版社审核一关,这个周期通常要1个多月。如果等到校对完成、彩页就绪再向出版社寄送稿件,无疑会拖延时间,失去掌握出版时间的主动权。因此,我们觉得,在稿件完成编辑并进行了电

子稿校对和第一轮纸质稿校对后,即将稿件发送出版社。这样,出版社审校与我们自己

二、三轮纸质校对同时展开,待到出版社审核稿反馈回来时,我们也差不多完成了校对工作。在对出版社意见进行吸收后,便可以着手准备印刷事宜了。

四、再造年鉴编纂流程

各家年鉴编纂流程大体是一样的,都要经过组稿、编辑、反复校对的过程。这三个程序是否一定要依次进行呢?这倒未必。由于组稿进度不一,可以采取边组稿边编辑,边编辑边校对的方式,后项工作提前介入。由于组稿工作前期比较清闲,我们有足够的时间对来稿先行编辑,并能够保证编辑的质量,节省后面校对时间。收到供稿后,意见反馈一定要及时,这就要求编辑人员提前了解自己负责的类目版块总体情况。我们可以把自行收集到的资料与单位供稿进行整合,并根据收集到的材料线索,有针对性的向供稿单位提出补充或修改意见,保证各行各业年度性主要工作、特色工作记载不缺失。

在部分稿件完成编辑后,开始相互交换校对。首轮校对互校电子稿,每两人一组,通常是一个办公室的,方便交流、讨论、解惑以及及时补充资料。这样操作,在年鉴稿件收集几乎齐全时,首轮校对也差不多完成了。这时候大约是4月或5月。经过编辑和首轮校对后,稿件已基本成型。接下来的校对就 シ应该校对文字稿了。文▲字稿更容易发现错误,也能更好地了解稿件质量和编辑们的校对质量。校对轮次的多少取决于稿件质量和出版时间要求,个人觉得不应该少于3次。

尽管采取了上述措施,但由于受统计数据出炉时间的限制,6月前出版年鉴难度不小。在保证年鉴质量的前提下,经过认真计划,精心组织,紧张工作,8月出版年鉴是可以做到的。我们也将朝着这个目标努力!

参考文献:

[2]赵志刚.增强年鉴时效性的三条途径.年鉴信息与研究,2002

(2)

[3]朱静.不要忽视年鉴的时效性.年鉴信息与研究,1995

(1)

[4]许建香.增强综合年鉴时效之管见.中国地方志,2000

(1)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