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渤海区域经济增长的人口结构因素分析
人口年龄结构的不平衡、受教育的不平等、人口的过度城市化、人口红利等等问题已经引起了国内外学者广泛地关注。一些经济史的学者通过考察西方国家经济增长的历史,提出了来自人口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绩效影响的经验证据。
环渤海区域经济增长人口结构因素
一、引言
虽然人口转变是ฝ现代人口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与发达国家人口转变的速度相比,发展中国家明显落后一些。发达国家先于发展中国家进行了人口的转变,并且又先于发展中国家进入了普遍老龄化的社会,不断增长的老年人口需要大量的劳动人口来抚养,劳动力负担不断加重,同时这些发达国家的财政负担也因此加重,已经成为阻碍其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人口年龄结构的不平衡、受教育的不平等、人口的过度城市化、人口红利等等问题已经引起了国内外学者广泛地关注。一些经济史的学者通过考察西方国家经济增长的历史,提出了来自人口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绩效影响的经验证据。比如,威廉姆森(Williamson)(1997)分析了1870-1913年间欧洲和北美等17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及人口年龄结构数据,指出新大陆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较之旧大陆要高出0.☪47个百分点,而该增长率中大约90%甚至全部的差别都可以归结为新大陆在人口年龄结构上的优势,也就是说新大陆主要利用具有年龄选择特点的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提高了该地区人口结构的生产性。
二、人口结构变化的演变特征及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环渤海区域人口结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演变特征。下面具体对2000年以来北京、天津、辽宁在人口年龄结构、城乡结构、文化结构、产业结构、失业结构和性别结构等方面的变化轨迹及其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展开分析。
从人口城乡结构看,新中国成立以后,城乡差距逐步扩大,使我国成为二元经济结构的典型国家。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入,城市化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通过两种机制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一是城市化带来的集聚,加速了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等要素的积累,从而促进经济增长;二是城市化使剩余劳动力从农村向城市转移,优化第一产业,促进非农产业的发展,同时城市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加速了产业结构升级,从而促进经济增长。根据2002―2011年环渤海区域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该时期环渤海区域城镇人口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北京的城镇化水平最高,其次是天津,辽宁最后。中国的城市化发展正在对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世界产生深远的影响。
从人口文化结构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人力资本投资越来越受到各界的关注。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迅速,普通高校数量逐年不断增长。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路径主要是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学者们在理论和经验研究上大都认同人力资本的积累对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本投资是经济增长的源泉而且是效益最佳的投资。2000年以来,经济发展较快的环渤海区域的人口教育结构进一步优化,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比重持续上升。人口的整体文化素质不断提高。2002―2011年环渤海区域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口比例明显增加,从整体上看,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呈现快速上升的增长态势。这与近年来人们的教育意识强化、国家更加重视教育培养密切相关。
从人口的失业结构看,根据宏观经济学的奥肯定律,失业率与经济增长率具有反向变动关系。也就是说,经济增长促进就业,从而失业率下降。环渤海区域的失业率总体上呈现下降的趋势。2000年以来,北京先降后升再降,失业率的变化规律不完全符合奥肯定律。2000年以来,天津市失业率的变化规律符合了奥肯定律。辽宁省也基本上符合奥肯定律。北京市不完全符合奥肯定律的原因可能在于由于奥运会的举办,大量的农民涌入北京寻找工作机会,❥使这一期间的城镇失业率迅速上升。也可能是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
从人口产业结构看,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服务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断加大。以北京为核心的环渤海区域已经从第二产业为主导转型为第三产业为主导,产业结构不断优化。2000年以来,环渤海区域第三产业就业人口的比例呈逐年上升的变化趋势。其中北京上升最快,其次是天津和辽宁。作为东北重工业区的辽宁省,其产业结构模式也在不断地变化,第一产业的比重略有所下降,第三产业的比重在逐步上升。新世纪以来北京加快现代化建设的步伐,第三产业将成为北京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第三产业就业人口也继续扩大。相比而言,辽宁省的第三产业发展比较缓慢,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增加也较慢,这与该地区的产业发展格局密切相关。
从人口性别结构看,性别结构受多方面因素影响。既有自然生理因素,又有社会经济文化因素,而且还有历史的烙印。而性别结构一旦形成反过来又会对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产生重大影响。2000初,从统计的数据显示,环渤海区域人口性别结构差异不是特别显著。近几年来,我们也可以从数据中看出,人口的性别结构开始慢慢地变得显著。 三、模型构建与实证检验
1.研究假设
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A1:劳动年龄人口越多,越有利于该区域经济的增长;
A2:失业率与经济增长负相关,失业率越高,经济增长越缓慢;
A3:人口的受教育程度越高,越有利于该区域经济的增长;
A4:第三产业结业人口越多,产业结构越合理,越有利于该区域经济的增长。
2.数据来源
3.模型构建
从表一中我们可以看出,F值的概率为0,表明模型整体显著很强。自变量人口的年龄结构、人口的失业结构、人口的文化结构、人口的❤产业结构对因变量人均地区总产值具有明显的显性相关关系。从表2我们可以看到,根据调整后的R2在将近80%的水平上,能够证明这个模型拟合得较好。
表3的结果显示,从总体上看,人口在文化、产业等方面的结构变化对环渤海区域经济的增长起到了促进作用。人口的年龄、失业等方面的结构变化影响不确定人口结构变化对北京、天津和辽宁的经济发展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从年龄结构看,表3中年龄结构所对应的系数均为负,说明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对环渤海区域经济增长产生了阻碍作用。表中也显示了人口的年龄结构与区域GDP的相关性不显著。从人口的失业结构角度看,人口的失业结构与区域GDP负相关,但是相关性不显著。从人口的文化结构看,文化结构对于区域人均生产总值的增长具有促进作用,与预期的比较符合。从表3中可以看出,人口的受教育程度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较为显著,人口受教育程度水平越高,越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增长。人力资本理论指出人口素质的提高人力资本的投入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会产生积极影响。当前劳动力的知识水平和技能♋水平对经济层次的提升和增长方式的转变发挥着越来越明显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讲,高素质劳动力是推动经济转型发展方式转变的基础资本和稀缺资源。2000年以来,环渤海区域高等教育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逐步提高。从人口的产业结构看,表3的人口产业结构也明显地显示了人口的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人口产业结构的调整,人口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有利于推动区域经济的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