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规格河蟹池塘生态养殖技术要点
一、蟹池条件
蟹池应靠近水源,水量充足,水质符合国家渔业水质标准和无公害食品淡水养殖用水水质标准。蟹池周边环境安静,无工业、农业及生活污染。蟹池呈东西向的长方形,面积以10亩左右为宜,埂宽为3米左右,坡比为1:3,土质为偏碱性的硬质黏壤土。池中间建有养殖平台(“蟹岛”、浅水区),占塘口总面积的70%。在蟹池四周开挖深为60~70厘米的养殖环沟(深水区),占塘口总面积的30%。池中最浅水位为60~80厘米,最深水位为1.2~1.5米,在蟹池四周必须用钙塑板、石棉瓦、塑料薄膜等建造无攀爬支点的防逃墙,严防河蟹“h墙潜逃”。池中应按每亩0.1~0.2千瓦的标准安装微孔增氧设备,并根据塘口实际情况配备相应功率的进、排水泵。
二、营造生态环境
1.清池消毒。11~12月份抽干池水,铲除塘边杂草及废弃物,挖除池底过多淤泥,保留淤泥5~10厘米,冻、晒池底20~30天后,使用每亩75~100千克的生石灰消毒,以杀灭池中的病原体、野杂鱼、寄生虫(卵)等敌害生物。
2.栽种水草。在蟹池中栽种伊乐藻、轮叶黑藻、苦草、黄丝草等复活型水草。每25~30米为一条块,每条块间留出10米左右的“开阔地”,作为生产用船和河蟹的进出通道。伊乐藻栽插的株、行距分别为4米和5米;在伊乐藻的行中交替栽种轮叶黑藻、苦草和黄丝草,使水草覆盖率占全池总面积的50%左右。
3.投施肥料。蟹种放养前7~10天,向池内投施生物有机肥,每亩用量为10~12千克,以培育浮游生物,为日后入池的蟹种☃提供天然适口饵料。养殖期间每隔10~15天,再追施1次氨基酸肥水素,每亩用量为1~1.5千克,以补充营养,促进浮游生物繁殖。
4.投放螺蛳。清明前、后投放螺蛳,每亩投放量200~300千克。7~8月份每亩再ล补投150~200千克。
三、苗种放养
1.蟹种放养。亩放养规格为每千克80~100只的优质蟹种700~800只,时间在2~3月份。先将蟹种放在暂养区内进行强化培育,待水草生长和螺蛳繁殖达到生态养殖要求后,再拆除暂养区的围栏设施,将蟹放入大塘中养殖。
2.“调水”鱼种放养。亩放养规格为每千克15~20尾的鲢、鳙鱼种100尾(其中鳙鱼20~30尾),时间在4月份。鲢、鳙鱼能摄食池中浮游生物,可控制池水肥度,防止池水富营养化,起到调水作用。
3.“环保”鱼种放养。亩放养规格为7~8厘米的细鳞斜颌鲴鱼种120~150尾,时间在5月份。细鳞斜颌鲴能摄食池中的固着藻类、植物碎屑、腐渣腐泥及大型浮游动物等,可起到净化水质、保护养殖生态环境的作用。
4.“生态”鱼种放养。亩放规格为5~6®厘米的鳜鱼种10~15尾,时间在5月底至6月初。鳜鱼可捕捉池中的小鱼(虾),发✈挥“清野”作用,可将经济价值较低的小鱼(虾)转化为市场畅销,售价较高的“生态”鱼。
5.苗种消毒。蟹种与鱼种放养前分别用每升6~8毫克的高锰酸钾溶液和浓度为3%~4%的食盐水浸泡消毒10分钟左右,以杀灭体表细菌及寄生虫。
四、技术管理
1.饵料投喂。日投喂2次,分别于上、下午各投喂1次,以下午投喂为主,占日投饵量的70%。3~6月份,以投喂冰冻鲜鱼为主,辅喂部分蛋白含量为36%~38%的配合饲料; 7~8月份,停止冰冻鲜鱼的投喂,以投喂玉米、小麦、南瓜为主,辅喂部分蛋白含量为32%左右的配合饲料;9~10月份,以投喂蛋白含量为35%左右的配合饲料和冰冻鲜鱼为主,辅喂部分玉米、南瓜等。具体的投饵量应视季节、天气、水质、水温以及河蟹的摄食和生长情况灵活掌控。一般以投喂后2小时基本吃完为宜。
2.水质调控。每7~10天加水1次,每次加水20厘米;每20~30天换水1次,每次换水30%,保持透明度在30~40厘米。每隔10~15天全池泼洒1次生石灰,每亩用量为10~15千克,调节PH值在7.5~8.5之间。适时开启增氧设备,保持池水溶氧在每升5毫克以上。每隔10~15天泼洒1次调水净底威,每亩用量为50~75克,改良水质和底质,保持池水的“肥、活、嫩、爽”。
3.蟹病防治。蟹病防治应坚持“生态预防为主,药物治疗为辅”的原则,严ซ格落实“无病先防,有病早治”的积极防治措施,控制蟹病的发生和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