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选数学导学案论文
篇一:初中数学导学案课堂教学论文
初中数学导学案与课堂教学初探
时代呼唤教学实践的创新,教学实践创新的关键在于教师,而要实现教学实践的创新,迫切需要学校开展富有个性化的导学案。导学案以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所面临的各种教学问题为研究对象,着眼于在真实的学校情境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推动新课程的顺利实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因此建立导学案研究的制度和管理模式是教育改革发展和学校特色化办学的必由之路;是创造性实施新课程、提高教育质量的前提性保障;是学校有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手段。
如何进行新教材使用导学案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探究是摆在我们广大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下面本人就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导学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认识:
一、吃透教材,明确三维目标,编写新教材使用导学案,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材的变化促使教师必须走进新教材,必须认真研究、深刻理解新教材的编写意图,切实把握教学的总体目标与阶段性要求;必须认真思考如何发挥新教材在贴近学生现实生活,激发学习兴趣,挖掘学习潜能,调动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有效促进学生数学素养形成和发展等方面的作用与优势;必须准确把握新知识的生长点,教材的重、难点,教材的深度、广度和教材的关键之处。吃透教材还要钻研教材的一字一句、前后顺序和例题习题,只有在吃透教材之
篇二:数学导学案设计和使用论文
“导学案”既是学生自学、交流的学案,也是教师组织教学的教案。在设计导学案时要遵循主体性原则、导学性原则、问题性原则、层次性原则、探究性原则,我们一定要用活教材,用活学案,在注重传统的“双基”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的培养,一切做好充分的预设准备,处理好现场的生成问题。
【关键词】导学案,自学交流,组织教学,预设准备,生成问题 随着课改热潮的推进,教学方式有了质的改变,在教师的讲授为主变为学生的主动探索为主的新课型下,教师的教案也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需求,也要进行改革,而导学案就是顺应时代需求的产物。数学导学案如何设计,主要包括哪些内容,在实际教学中又如何应用,我根据在实际教学中的使用,现简单介绍,有不妥之处还望批评指正。
“导学案”既是学生自学、交流的学案,也是教师组织教学的教案。教师在设计时要注意:
1.“导学案”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根据ม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确定切实可行又不违背教学目标的学习目标。所定的目标要让学生清楚明白的知道本节课所要掌握的知识点和学习方法就行。要浅显易懂,毕竟学生的接受和理解能力有限。
2.“导学案”应为学生提供具有学法指导性的问题串
篇三:论文数学导学案的设计
小学数学导学案的设计
一、基本理念。
“以学定教,同案协作”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明确学生有效学习有赖于教师有效设计。“导学案”的设计,关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关注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关注教师教学的针对性,关注课堂师生共同成长的互动性。其核心是:根据学生的有效学习的需要,以及班级授课的特点,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基本教学策略是:“问题式导学,过程式学习”。在操作过程中强调“学的重心前移”、“教的重心前移”、“管理的重心前移”。 教学中将“知识问题化、能力过程化、情感态度价值观潜移化”,使三维目标落到实处。
二、“导学案”设计的特点。
根据学习目标创设情景,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独立看书、自学、思考、探究,使学生通过课前自学对教材首先有一个初步了解,发现问题,完成第一次学习,然后在课堂上讨论交流、合作探究、分析问题,完成第二次学习。这种设计,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提供了条件和明确的学习任务,使每个学生的学习时间有了保证,思考深度得到了加强。具有目标明、方法优、易操作、效果好、适用广的特点。
三、“导学案”设计的常规要求。
“导学案”不是简单的照搬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学习要求和教材内容,而是以学生有效学习为教学设计的具体要求,设计的常规要求是:
①明确学习目标。
②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
③提供适当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指导。
④提供检测学习效果的适当材料。
⑤注意“教学合一”和学生有效学习。
达到上述常规要求,“导学案”的设计要过☿好两关。一是学生关: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及学习能力,是教师设计教学的出发点,了解学生的学习意向,体察学生的学习情绪,诊断学生的学习障碍,从而确定有效的、切实可行的教学对策。二是教材
观:吃透和挖掘教材的育人因素,立足学生全面发展,解决全面育人问题;吃透教材中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材施教,解决“差异教育”问题;吃透让学生参与知识发生、发展与应用全过程的脉络与布局,把握知识的停靠点,能力的生长点和思维的激发点,解决学生思考、参与、探索的问题。
四、“导学案”的基本环节及设计意图。
“导学案”注重对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进行设计,体现在关注课堂学习的内外联系,关注不同学科的课堂学习,关注所有学习过程等方面。“导学案”的教学设计,始终围绕学生学习的自♡然规律进行全程设计,充分体现课前、课中、课后的发展和联系,常见的环节有:学前准备---探究活动---学习体会---自我检测----应用拓展的基本设计内容。
学前准备的教学设计主要意图:以学生发现学习中的问题为出发点,课前回忆与本节课有关的知识,复习与本节课学习的新知识相关的技能,观察与本节课内容有密切联系的生活现象,要解决掉本节课或者本单元本章学习当中最基础的知识,发现学习中的问题。创设有利于建构本节课内容的情境,为学生探究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
操作建议:1、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明确重点、难点,带着问题对教材进行预习,认真阅读教材文本,思考重点问题,努力完成学前准备内容和部分探究活动内容。2、教师进行适当辅导,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告诉学生“导学案”中哪些内容只要略读教材就能掌握,哪些内容应注意知识前后联系才能解决等等。3、教师应要求学生把预习中有疑问的问题记录下来,让学生善于发现ภ问题,提出问题,带着问题走进课堂。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和正确的预习方法,提高学生自学的有效性。4、课上对学前准备中复习铺垫内容通过课前检查学生预习情况,进行有针对性处理或不做处理。
探究活动的教学设计主要意图:以分析和解决学习中的问题为立足点。课堂上教师不是简单地按知识点顺序进行讲解,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学生课前准备情况,着重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并借助问题的变化和深入供学生进一步思考、探究、交流,引导学生合理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总结学习中的经验,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
能,不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平等合作的良好学风。
探究活动中,学生已经有了充分准备,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学习上的差异,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感受和可能存在的问题,精心设计课堂问题,使课堂教学整合成既有学生自学,又有研讨交流的平台,保证课堂教学时间真正用于学生的有效学习。
操作建议:1、在探究活动这一环节中,关键要让学生明确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使探究具有指向性和目的性。2、要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即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3、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要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带着自己原有的生活背景、活动经验和理解走进学习活动。并通过独立思考,与他人交流和反思等活动,构建对数学的理解,获得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4、指导学生在小组内围绕提出的问题,发挥小组每一个同学的智慧,要面向全体,避免形成一言堂的格局。切实注重实效,避免流于形式。5、在合作探究过程中教师应该做一名参与者、组织者和指导者,从而及时了解学生探究的信息,做到心中有数,以便为接下来的展示交流作好准备。在参与的过程中,对需要帮助的学生进行适时的指导。6、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过程。在交流过程中,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应当成为一个鼓励者和启发者;当学生取得进展时,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的成绩,树立其学习的自信心;当学生取得成果时,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回顾与反思。对于课堂教学中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要适当指导、引领、点拨、讲解。7、教师要对探究活动和结果进行充分估计,尽可能周密考虑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及应对方案,以保证交流活动的顺利开展。8、交流的过程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要参与到交流中去,积极“捕捉”学生真实的思维状况,以便对自己的教学预设作出适当的调整。9、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让学生知道倾听是尊重他人的表现,在倾听中学会思考,在思考中学会质疑。10、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观点,提出不同的解决问题策略。引导学生尊重同学解决问题方法的个体差异,为学生的展示交流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安全环境。11、要引导全体学生投入到探索交流中去,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12、在交流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其主导作用和评价的甄别、激励作用,要注意对学生的交流结果进行梳理与提升,给学生以清晰明确的答案。
学习体会的教学设计主要意图:以总结、归纳的形式明确新知。设计了一、两个针对性的交流问题,(1)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收获。主要是学到什么新知识,也包括学习过程中的经验感悟。再提出自己的疑惑。师生互动交流,教师应该了解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真正走进知识的生成过程,加深理解。(2)让学生通过解决具体的问题检验学习效果,梳理知识的体系,内化新知识。
操作建议:1、引导学生根据课堂学习的内容和活动情况以灵活多样的方式对所学知识进行全面的回顾、归纳、总结、整理和反思,从而达到系统知识的目的。结合学生的探究能力,在回顾知识的同时,还要对情感态度和学习策略进行回顾总结。2、重点应该放在整理上,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形成知识网络。3、这个环节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也可以后移。
自我检测的教学设计主要意图:立足于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和学习要求进行针对性训练。自我检测不是简单的做题,而是根据学生有效学习的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供学生课堂上检测学习效果,突出“学案”的检测反馈功能。
“自我检测”设计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组成:
①基础知识练习,关注本节课的知识点。
②变式训练,形成基本的知识与技能。
③联系生活实际,综合运用解决问题,培养能力。
操作建议:1、要有目的性,要有利于学生巩固重点,突破难点。题目要围绕学习内容设计,着眼于指导思路,有利于方法和技巧的形成。2、要有现实性,要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解决学生身边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在应用知识的同时,体会数学的价值。
3、形式要有多样性,要以新颖多变的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4、要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给学生独立完成的时间,让学生在独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思想和方法,形成技能,发展思维。5、评价要有发展性,对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应用效果要及时进行诊断评价,引导矫正,让学生在评价中发展提高。检测力求当堂完成、当堂反馈、当堂矫正,坚持做到学习目标的“堂堂清” ,努力提高学习效果的达成度。
应用拓展的教学设计主要意图:立足课内、课外相结合,体现有效学习的过程。课堂学习除关注知识结构、学习方法外,还要适度拓展延伸,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应用拓展”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①提供一些综合性和实践性的思考题,供学生课后拓展研究,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②在导学案的空白处指导学生进行方法、规律等的记录。
③在学案的最后写出学后记,简要记录发现、探究、解决问题过程中的点滴收获。 操作建议:1、应用拓展的内容要有一定的开放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3、应用拓展内容不宜多,尽量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完成,切忌占用学生的课间休息时间。4、应用拓展内容不能过难,不能超出《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防止使学生丧失数学学习的自信心。
五、“导学案”使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对学生使用“学案”的要求:
①根据导学案内容认真进行课前预习。所有同学必须自行解决“学案”中的“学前准备”部分,初步尝试“探究活动”,学有余力的同学独立进行“自我检测”和“应用拓展”,碰到生疏的、难以解决的问题要做好标记,第二天与同学交流或在课堂上向老师质疑。要求学生使用“导学案”时坚持三个原则:自觉性原则、主动性原则、独立性原则。
②课堂上注意做学习方法和规律的笔记以便今后复习,学完一课后,要在学案后的空白处写后记。
③每隔一段时间,将“导学案”进行归类整理,装订成册。
对教师使用“学案”的要求:
①上课前一天,下发本节课的“导学案”,认真指导学生使用“导学案”,在上课前必须抽批部分导学案(小班额最好全批),以了解学情再次进行课前备课。
②用“导学案”进行课堂教学时,要努力做到:新知识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课本让学生阅读;重点和疑点放手让学生讨论;提出问题放手让学生思考解答;结论或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