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华裔文学所蕴涵的中国传统文化
美国华裔文学所蕴涵的中国传统文化
小说《鬼节夜》讲述了在一个华裔家庭中,母亲因病去世,大女儿艾米莉责怪父亲不愿用西医治疗而导致母亲的死亡,于是对父亲耿耿于怀,父女两人经常争吵, 艾米莉十八岁后便离家出走,直到父亲死后才回来,而就在鬼节夜,艾米莉看见了父亲的灵魂。“鬼节”本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对死去的亲人进行祭奠的仪式,对传统文化义无反顾的反抗,而抛弃后要承受的却是对传统更加的畏惧和愧疚。艾米莉在鬼节夜里看到了父亲的鬼魂是中国传统文化“神✡灵精神”的再现,是对反叛潜在的谴责,艾米莉的恐惧证明了传统文化在人们心目中已经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三、家族精神 wWw.LWlm.coM家族是以血统关系为基础而形成的社会组织,包括有统一血统的几辈人,亦可称为家属。家族是国家的缩影,国家则是家族的扩大,家族是维系我们民族生息的根基。可见,中国传统文化是从家族观念上筑起的,家族才是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柱石,而且在家族内部,最核心的精神情感就是“孝”。
孝的最基本要求是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和服从。在小说《鬼节夜》中,与姐姐艾米莉的反叛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妹妹劳蒂亚的孝敬。姐姐艾米莉出走后,善良懂事的劳蒂亚一直守在父亲身边,还劝姐姐回家看望父亲,对父亲的理解和关心也使她能坦然面对鬼节夜;而艾米莉与父亲的争吵及后来的离家出走都是对中国传统中“孝”道的挑战,心灵上的惩罚增添了姐姐艾米莉守灵时的惊恐。从两姐妹的不同态度和结局,可以看出反叛和拒绝似乎并不是明智的做法,传统的孝道才是真正应该提倡的。 “作品采用乖巧的妹妹劳蒂亚的叙述视角,对父亲的后悔和姐姐的反叛进行真诚地旁观,同时也寄托着对父亲的同情、孝敬和对姐姐反叛的谴责。”家族精神在小说《渴望》中同样得到体现。大女儿安拉像她母亲明一样渴望有个和睦的家庭,渴望得到父母的爱。她五六岁时开始练琴,为了取悦父亲,再苦再累也从不抱怨,从不要求停下来休息,而最终因父亲认为她缺乏天赋而终止学琴,所有这一切都是听从父母安排,这正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rd。quo;。后来在露丝离家出走和父亲病逝后,安拉获得了硕士学位,就在其准备离开家去外地攻读博士学位时,母亲被确诊患有癌♫症,她毅然放弃去外地求学的计划而选择留下来学习以陪伴母亲。安拉所做的一切不正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道”吗?
在另一短篇小说《琵琶的故事》中, 琵琶生活在弥漫着中药味道的环境中,母亲每天喋喋不休的祈祷也给她的生活带来了紧张和恐惧。琵琶的母亲是整天熬中药的神秘巫☭婆形象,琵琶不想生活在母亲的阴影里,想到别的地方生活。临走前母亲给她梳头念咒语,叫她到名叫“文”的人那里去上班,还要她带一块石头埋在那人屋子的“心脏”,她不信,认为文很好,可好友梅兰被文打跑了,她有点相信母亲的话,后来还梦见母亲了。神秘的中药和母亲成为女儿逃离的理由,而母亲的正确却终结了女儿的反叛,梦见母亲则是女儿理解母亲之后对亲情的认可,是对家族的回归,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结 语
美国华裔文学生长于美国土地上,从以上的论述中我们能够体会到华裔美国文学或多或少、或隐或现地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说明了中国传统文化在海外,尤其是在西方语境中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因为 “文学是有根的,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文化传统,根不深,则叶不茂”。尽管美国华裔文学创作于美国,但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因此,美籍华裔作家要取得更大的发展,必须在吸收美国现代文明及其他优秀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弘扬中华民族的神灵精神、家族精神、群体精神和奋斗精神才能有新的突破,才能在世界文化中树立自身的形象。参考文献: [2] 廖洪中, 陈红霞.美国华裔文学的文化渊源初探[J].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1).
[3] 陈江风.中国文化概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 陈红霞. 美国华裔文学中的中国价值观[J].华文文学,2009,(04).[5] 张立文.传统学引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6]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7] 魏全凤.在象征中触摸原乡——评美国华裔女作家张岚小说集《饥饿》[J].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10).
[8] 金岱.世纪之交:长篇小说与文化解读[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本文为天津市艺术科学研究规划项目F10017系列研究成果之一
作 者:俞宝红,天津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英美文学与英语教学研究;李军花,天☣津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英美文学与英语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