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思考和实践

时间:2024-12-25 02:47:17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摘 要]信息化教学设计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一种探究性学习,是运用系统方法,以学为中心,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以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信息化教学设计中,教师关注的重心应该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以实现一种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本文以北京市商务科技学校的《物流业务信息处理》课程中“编制公路运输计划单”任务为例,谈谈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思考和实践。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设计;学习过程;学习资源

1 引 言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主的信息技术迅速渗透于社会的各个领域,尤其是教育领域。教育信息化是指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一种全新的教育形态,它成为网络信息时代最显著的教育变革,它给传统的教学模式带来深刻的改革。2012年4月,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当前几项重点工作》的通知中指出,实现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推进农村中小学宽带接入与网络条件下的教学环境建设;推动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普遍应用;推进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建设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加大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能力的培训力度。同时,刘延东副总理在关于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中,也确定基于“三通两平台”模式的教育信息化发展导向,即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教学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加强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平台的建设。国家对于教育信息化建设方向的政策和指引明确了未来方向,同时也对我们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在教学中将信息技术与教学很好地进行整合,做好信息化教学设计,才能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

2 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

信息化教学设计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一种探究性学习,是由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提出的,就是运用系统方法,以学为中心,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以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应用信息技术构建信息化环境,获取、利用信息资源,支持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优化教学效果。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由于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

2.1 “情境”

学习是真实情境的体验。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该理论认为只有在真实世界的情境中才能使学习变得更加有效。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懂得某些知识,而且要让学生能真正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现实世界的问题。这就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就是说,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

2.2 “协作”

学习是一种合作协商的过程。协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搜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成果的评价直至意义的最终建构均有重要作用。在学习过程中,学习主体之间、学习小组之间、学习者与社会之间要开展合作、会话与协商交流活动,以促进学习者形成稳健、完善的知识结构。

2.3 “会话”

学习是一种会话商讨的过程。会话是协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会话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此外,协作学习过程也是会话过程,在此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智慧)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因此会话是达到意义建构的重要手段之一。

2.4 “意义建构”

学习是一种意义建构的过程。这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所要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

由以上所述的“学习”的含义可知,学习的质量是学习者建构意义能力的函数,而不是学习者重现教师思维过程能力的函数。换句话说,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3 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

信息化教学设计是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支持,但“信息技术的支持”仅仅是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表面特征,它还有两个更为重要的、更为根本的特征:一是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二是关注学习过程。这两大特征渗透到学习过程的各个要素中,形成了更具指导意义的设计原则。

3.1 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

明确“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习者学习能力的培养。这一点对于教学设计有至关重要的指导意义。教师是作为学习的促进者,引导、监控和评价学生的学习进程,至于如何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建构主义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努力:要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能体现出学生的首创精神;要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将知识“外化”);要让学生能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实现自我反馈)。以上三点,即发挥首创精神、将知识外化和实现自我反馈,可以说是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三个要素。 3.2 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

为了支持学习者的主动探索和完成意义建构,在学习过程中要为学习者提供各种信息资源(包括各种类型的教学媒体和教学资料)。利用这些媒体和资料并非用于辅助教师的讲解和演示,而是用于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式探索。对于信息资源应如何获取、从哪里获取,以及如何有效地加以利用等问题,是主动探索过程中迫切需要教师提供帮助的内容。

3.3 以“任务驱动”和“问题解决”作为学习和研究活动的主线,在相关的有具体意义的情境中确定和教授学习策略与技能

以“任务驱动”和“问题解决”作为学习和研究活动的主线,“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是指以若干个具体任务为中心,学生通过完成完整的任务,以探索问题来引动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去学习,在完成具体任务中建构知识与能力,能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作出决策并最终解决问题,使学生逐渐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能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的能力。任务对学生就是一个兴趣,一种“催化剂”,驱动学生主动学习。任务驱动教学是职业教育教学中一种十分有效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符合现代创新教育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3.4 强调协作学习

这种协作学习不仅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协作,也包括教师之间的协作,如实施跨年级和跨学科基于资源的学习等。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即对知识意义的建构)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这是建构主义的核心概念之一。学生们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起讨论和交流,共同建立起学习群体并成为其中的一员。在这样的群体中,共同批判地考察各种理论、观点、信仰和假说;进行协商和辩论,先内部协商(即和自身争辩到底哪一种观点正确),然后再相互协商(即对当前问题摆出各自的看法、论据及有关材料并对别人的观点做出分析和评论)。通过这样的协作学习环境,学习者群体(包括教师和每位学生)的思维与智慧就可以被整个群体所共享,即整个学习群体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而不是其中的某一位或某几位学生完成意义建构。

3.5 强调针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评价

信息化教学设计是以学为中心,注重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培养,并强调教师是作为学习的促进者来引导、监控和评价学生的学习进程的。在这种理念下,学生处于一个全新的信息化环境中,能够自觉主动地接触新事物和新信息,善于用信息的观点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为学生信息素养的形成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前提条件。同时,信息化教学设计强调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生的学习,这就为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利用信息教学设计展开的教学过程,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各种教学媒体资源,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教育信息,学生能够全方位地感知和认识学习对象,让学生在获取信息资源时,对这些信息资源进行加工和处理,并学会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4 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实践

下面以笔者所任教的《物流业务信息处理》课程中“编制公路运输计划单”为例,谈谈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思考和实践。

4.1 教学准备

4.1.1 分组

根据“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课前对学生进行分组,分为5组,每组6人,设置岗位角色分别为发站调度员,取货员、司机、客服等,并指派一名组长,形成一个职责分明的工作团队。

为保证教学效果,让学生提前进行预习,在网络上搜查运输公司使用的公路运输计划单的样式,了解公路运输计划单的各项内容,以及编制公路运输计划单单证的规范格式要求;各小组根据老师布置的项目要求,一起讨论,组长分工进行拟定制作方案,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大家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意见,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利用各种信息化手段和技术搜集、整理公路运输计划单的相关素材,培养学生信息的搜集、处理等能力。

4.1.3 建立素材库

教师课前将师生收集的素材整理汇总,建立素材库,同时准备好多媒体网络机房、网络教学平台、多媒体教学课件等教具学具。

4.2 教学环节

4.2.1 创设情✘境,布置任务

首先,笔者以图片、文字、动画等多种媒体形式向学生布置工作任务,以北京金祥物流有限公司运输调度员收到了客服发来的两单货物运输作业指令,需要在现有运力下,根据货物情况、车辆情况、客户的收货时间等情况编制公路运输计划单,提出要求,让学生以调度员的身份完成编制公路运输计划单的工作任务,并总结在编制公路运输计划单时都应该考ห虑的影响因素。其次,给学生下发任务单和公路运输计划单空白表格。通过多媒体进行创设情境,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联通,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对今天的工作性质和工作内容有初步的了解。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过程中,尽快进入工作情境中,站在运输企业调度员的岗位上考虑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后续工作做好准备。

4.2.2 分析任务,引入新知

在分析任务过程中,笔者利用图片展示公路运输计划单的样式,同时提出问题,启发学生进行思考:①公路运输计划单的内容有哪些?②编制公路运输计划单的影响因素有哪些?③公路运输计划单的作用?④如何正确编制公路运输计划单?学生观察老师展示的公路运输计划单,以组为单位,通过老师提供的多媒体课件、课前搜集的相关学习素材、书籍等材料,分析公路运输计划单的内容、影响因素以及正确的填制方法,通过问题的思考与回答,将各种知识建立起内部联系。教师适时利用网络电子教室软件演示讲解相关操作关键步骤及注意点,学生总结出在填制公路运输计划单时要将货物的体积和运输车辆体积要匹配,货物的重量要和车辆的核定载重量相匹配,以及车辆的行走路线要与客人的收货时间匹配等知识,这一过程解决了学生完成工作任务所必须具有的陈述性知识,找到完成工作任务的思路和方法,为完成工作任务作好坚实的准备工作。 4.2.3 体验探究,完成任务

这一环节是整课堂的重点部分,各组学生在组长的带领下,根据自己设计的方案,综合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明确运输调度员的岗位职责,综合考虑运输计划单的影响因素,分工协作完成编制公路运输计划单的工作任务,体验成功的喜悦。有疑问时可通过查看多媒体课件学习相关技巧、分工协助、通过网络教学平台交流沟通、咨询教师等多种形式寻求帮助,并填写工作任务书。教师巡回指导、各组辅导、集体点评等多种指导方式,并及时对学生的闪光点予以表扬,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创造力。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在编制公路运输计划单的活动中,加深对运输计划单内容的理解,掌握了编制运输计划单的方法,从而实现本节课的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小组分工合作,自主探究式学习,加强学生的团队合作以及为客户提供专业化服务的意识,实现情感目标。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和活动的体验中,进行自主分析,自主获取过程性知识,习得技能,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突出了学生主体性地位。

4.2.4 评价总结,反思提高

各小组将填好的公路运输计划单上传至网络教学平台,实现交流共享。每组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通过网络电子教室的大屏幕进行展示、讲解本组完成的公路运输计划单及填写的过程,反思本组填制的单证有无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有无知识的疏漏的地方,回顾总结完成本次任务的收获;其他组的学生进行欣赏、评价,促进共同学习、共同提高;借助网络教学平台进行评价,并实时反映结果及评价意见,提升信息的鉴赏能力和评价能力,同时激发学生的求胜欲望。教师组织学生登录网络教学平台,完成“学生自评表”,及时反馈教学情况,了解学生的想法,为日后教学的调整建立第一手参考资料。

4.2.5 认识升华,知识拓展

经过以上环节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编制公路运输计划单的方法,为使学生达到对所学知识深入理解,我特别设计了第二个教学环节,引入中职全国物流技能大赛单证中的考题、考评标准,让学生进入物流单证比赛系统软件进行小组PK技能大比拼,让学生掌握技能大赛对运输调度员的岗位标准和能力要求,巩固知识提高技能。最后物流单证比赛系统自动进行打分评价,分高者为优胜者。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举一反三,将所学知识迁移、深化。

5 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几点体会

5.1 成功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借助信息技术优化学习情境,学生参与的热情很高,课堂气氛融洽,学生学习轻松,发现问题能主动相互讨论,创新思维活跃。学生学习轻松。借助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通过老师的引导,配合丰富的网络学习资源和互动性强的网上讨论功能,学生的学习探究过程比较容易。学生经过自己多动手操作、主动探索的学习模式,在完成任务的过程和活动的体验中,进行自主分析,自主获取知识,习得技能,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突出了学生主体性地位,体现“做中学、做中教”的职业教育教学特色。

5.2 信息化教学设计对 ツ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教育信息化成为网络信息时代最显著的教育变革,教育的信息化不但给传统的教学模式带来了深刻的变革,同时也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将信息技术与教学很好地整合,才可以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因此,我们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教师要转变思想,应该意识到信息技术对于教学应用的优势,改变过去习惯的教学模式。改变“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方式,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来为教学服务;第二,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教师能够有意识地将信息技术作为一个重要的因素放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这种意识将带来教学环境、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巨大变革。第三,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和开发能力,教师能用计算机、网络以及各种软件来处理教学内容,具备各种演示、制作能力,为学生制作各种教学资源,还能够实现与学生的信息化互动。第四,教师还要有很强的信息化教学评价能力,能对设计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教学评价,利用反馈的结果来修正自己教学存在的问题。

5.3 信息化教学设计对学校的师资培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现代信息技术向人类发起的挑战,使得整个基础教育界都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促使传统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体制、教育模式、教育内容和学生学习方式都随之发生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课改之关键所在的教师,其职能、角色的定位,也将逐渐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设计者、指导者、组织者、帮助者、学习资源的管理者及研究者”。这种新型教师的职能转变,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学校应不断加强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的师资培训,培养出适应教育信息化的新型教师,使得教师们在信息化教学方式、信息技术的掌握以及网络资源的利用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提高,不断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我校领导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学校已经不惜重金初步建成信息化资源平台,引进和完善了信息化教育教学活动所需的教育信息资源,建成了不同专业的实训室。加强教师队伍的培训工作,开展教育信息技术的培训工作,切实地转变教师职能,只有这样才能将我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推向一个新的高度,为我校的快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才能在新一轮的课改中走在前列。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