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留学生跨文化教育及留学生管理

时间:2024-11-10 20:32:59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

论文摘要: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以及经济的快速发展,来华留学生数量增加,教育规模日益扩大。在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草案中,对国际留学生教育提出了更高的发展要求,提出制定包括扩大政府奖学金在内的多种政策,为国际留学生教育提供了政策的保障等。近年来,北京高校国际留学生人数、国别呈不断增加的趋势。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留学生教育的发展也与这一发展情况相符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不♂同国家的留学生呈出现不同的学习习惯,留学生教育工作者应当在跨文化适应角度总结和探索日常教育教学管理的方法。

论文关键词:留学生;跨文化适应;教育与管理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中国近年来的快速发展,来华留学生的规模不断扩大。据教育部2008年年鉴统计,来华留学生已逾22万人,学生分别来自188个国家和地区。双向跨文化适应是留学生教育不同于其它教育的一个独特之处,关注留学生教育中的跨文化教育的研究不但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而且有利于留学生的管理工作,为留学生教育的不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一、跨文化心理适应的解读

跨文化心理适应的研究始于20世纪初。研究者普遍认为,人从一种文化转入到另一种文化中时,会面临很多变化和冲动,比如生活环境、生活习惯的改变、价值观的冲突等,都会给他们带来压力,从而带来身体和心理上的种种不适表现。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奥伯格(Oberg)称之为“文化休克”现象,也被称为“文化震荡”、“文化冲击”。这主要是指一个人初次进入异文化环境后出现的各种心理和生理上的不适应,这主要是由于失去了自己熟悉的社会交往信号或符号,对于对方的社会符号不熟悉而在心理上产生的深度焦虑。

美国学者拉莱文和马拉·阿德尔曼把文化适应过程分为蜜月阶段、文化休克阶段、初步适应阶段、孤独阶段、融合阶段。而蜜月阶段和文化休克阶段则成为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差异对留学生教育影响的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

二、跨文化适应的理论研究

跨文化适应研究领域的早期经典理论是U型和W型✈曲线,Lysgaard和Gullahorn的研究显示,在初次进入一个新的文化环境后,人们会从最初的新鲜、好奇及拥有的幸福感下滑到压抑、再上升到复原的感觉。

Anderson提出了跨文化适应辩证模式,认为跨文化适应是一个有意识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动态发展的,它与学习过程是紧密相连的。

Taylor也提出了跨文化适应的转换模式,他认为这个转换有10个阶段,包括转换前的状态或前提调节以及转换后的结果体现。

跨文化适应不是简单的“同化”,它是各文化特征间的一种相互依赖共存关系的体现,它包含心理适应和社会适应两方面的内容。

在与其他文化接触时,很多人常常不由自主地产生“文化的自我中心”,以自己的文化作为标准去判断其他文化的行为是否正确或合适 ت,因此容易在与其他文化接触时产生种种冲突,这些冲突影响了他们的适应。只有了解带来冲突的价值观因素,通过学习才能改变认知方式去适应当地的文化,也就是跨文化适应。

跨文化适应通常被认为由情愿、行为和认知三部分组成。其中情感成分是留学生的心理幸福感,行为成分是留学生与当地文化相互作用的情况,认知成分是留学生对当地文化的态度以及对当地价值观的接受程度。

跨文化适应可以划分为两个维度,即心理维度和社会文化适应维度。心理维度以心理健康为测量依据,而社会文化适应是适应当地社会、与当地社会成员的有效接触,以测量学生在当地社会体验到的困难为依据。

三、留学生跨文化心理状态及其影响因素

留学生跨文化心理不适应所表现的状态包括两个方面:即内在的孤独感、思乡感、无能感、无安全感和外部的易怒、抑郁、自我封闭的情绪和行为等。

一般说来,当文化刺激所带来的兴奋随时间而逐渐减弱后,文化差异对心理的负面影响便会显现出来。留学生的情绪会降到最低点,会特别思念朋友和亲人,而且由于原有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得不到认同,自身的价值得不到承认,失落和挫败感会经常出现。 "

留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着不同的种族背景和宗教文化,对此,从事留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的人必须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和接受心理,以包容的心态在跨文化教育中服务好留学生。

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以下简称“我院”)从2004年9月开始招收留学生,留学生的国别包括俄罗斯、印度尼西亚、吉尔吉斯斯坦、日本、韩国、德国、法国和美国,学生中有宗教信仰的占大多数,覆盖了三大宗教。亚洲的学生(除印尼外)以佛教为主,吉尔吉斯斯坦、印尼的学生(非华裔)以伊斯兰教为主,而西方国家以基督教为主。不信教(或者说没有明确宗教信仰的)学生以亚洲发达国家如日本、韩、俄罗斯居多。

四、积极应对留学生跨文化心理适应的教育实践

办学几年来,通过调研发现我院留学生中信基督教的学生,除了在周末会较固定地去教堂参加礼拜活动外,其他方面与中国学生的日常起居习惯没有较大的差别。

但来自中유亚地区信奉伊斯兰教的学生则较难适应中国的生活习惯,尤其饮食起居的习惯。他们习惯晚起晚睡,凌晨才休息的情况较ร普遍,八点开始的第一堂课对他们来说难以适应。晚餐的时间较晚,晚上

九、十点钟进餐的习惯较普遍。无论是学习较刻苦的还是学习上不太积极的学生,这种情况普遍存在,只是程度轻重的差别。 尤其到斋月,白天全天不能进食喝水,日落后学生才能进食,学生半夜才活跃起来是一个很合逻辑的现象。

针对上述现象我院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服务和管理以帮助留学生来适应在中国的学习和生活。

1.强化服务意识,做好留学生的第一站接待,帮助他们尽快熟悉环境

在留学生入学之初,发放学习生活指南,内容涵盖在中国的交通、购物、银行、通讯(手机购买与使用)、就医、安全知识以及北京著名景点的介绍和交通路线。手册中英文对照,加入了有关“文化震荡”的理论介绍以及相关的解决建议。

在发放生活指南的同时,安排中国学生在留学生入校的当天或第二天陪同他们熟悉周边环境,到超市、银行、手机店办理相关的生活保障业务,同时了解教室、图书馆、食堂及留学生公寓的内部环境,将有关居留许可证的申请、管理、办理的内容和在中国生活应注意的安全问题向留学生一一介绍清楚。

2.加强跨文化交际与沟通,关注留学生的心理需要

留学生大都是零起点班的学生,我院通过在公寓配备能说不同国别语言的管理员,使新留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可以尽可能及时得到有效的帮助。另外,还注意组织不同国别的高年级学生参与到新留学生的支持项目中,为他们提供更多更直接的帮助。

不同的社会背景、不同的思维方式与风俗习惯必然会带来一定的误会和不理解,通过采取专题讲座、课外活动等形式对不同国别的留学生进行文化理解和沟通的活动,将文化冲突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3.通过中国学生与留学生结对,帮助留学生提高适应能力

除了每天安排中国学生做课外辅导和口语练习外,还在中国学生中招募志愿者与留学生结对,除了能帮助留学生进行大量的口语练习外,还能一对一为他们提供在生活上的帮助,帮助他们了解中国文化。而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学生也同样得到了跨文化的理解。

4.定期组织留学生文化交流活动

对中国名胜古迹的游览,一方面丰富了他们的留学生活,另一方面也帮助他们分散注意力,减轻思乡之苦。通过交流活动与同是留学生的同学交流和沟通,更能在心理上克服孤独感而更快地完成跨文化适应。

办学几年来,实践证明,在管理国际学生时从以上几方面入手帮助学生进行跨文化的心理适应调整,能够取得满意效果。在留学生跨文化适应中还应当注意以下四方面。

(1)加强对留学生跨文化交流意识的培养。跨文化意识要求个体从自身的文化视角理解自己是文化存在,然后以此为基础在跨文化活动中有效地去解释他人的行为。当然这种培养不能完全消除我们在文化转变过程中的不适感,但它可以提供有效的方式去理性面对跨文化不适经历。

(2)帮助留学生进行自我文化调整。留学生在进行跨文化适应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冲突,要对冲突进行有效调和就要求双方在不同的冲突环境中,能够有效地、恰当地以及富有创造性地与他人交流。

(3)帮助留学生消除自我文化中心倾向。自我文化中心倾向是指人们容易站在自己的文化信仰、价值观和态度的立场来批评他人的文化习惯,这容易使人对群体和文化的多样性做出负面的评估,因而影响跨文化适应的过程。因此,在留学生教育教学过程中需重视这种倾向并及时化解,帮助留学生在教育及生活中避免这种倾向的影响。

(4)提供丰富多样的教育教学及交流活动。除了日常的饮食起居和学习生活外,安排留学生多参加一些文化及社交活动,搭起与本校学生的交流互动平台。鼓励中外学生间的个体交流会对跨文化交流起到正向的推动作用。

总之,跨文化教育和管理是留学生教育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不但是留学生适应留学生生活的重要一环,也是学校留学生工作的重要评价指标,只有这一环节的工作做好,高校的留学生工作才能蓬勃顺利地发展。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