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智慧“点亮”数学课堂

时间:2024-11-10 14:17:42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在数学的课堂上,教师总想让课堂教学的进程能按教师所设想的“套路”进行,能一直处于老师的控制之中.教案象一只“无形的手”,我们的老师始终挣脱不了它的束缚,学生则总也跳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当学生的回答与教师的预想一致时,教师会兴奋不已,迫不急待地进入到下一环节,教师很少有时间和耐心去倾听学生的真实想法;当学生“节外生枝”时,有的教师便千方百计、努力引导学生直至达到预定答案为止,有的教师却显得束手无策,只能视而不见……特别是公开课,那是更不能“出半点差错”,甚至,有些教师课前对学生进行“彩排”……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成了课堂上最理想预定教案的演绎.这令人触目惊心的一幕幕,不得不让教育一线上的工作者陷入深思:这样的课堂教学有价值吗?这样的课堂教学有生命力吗?这样的课堂教学会精彩吗?

对于课堂教学中的生成资源,我们的老师是怎么处理的?是束手无策、视而不见,还是采取巧妙回避?或者是有效利用?又该怎样有效的利用呢?教师要学会观察,学会倾听,随时捕捉新信息,选择有效的信息及时转化为教学资源,¢调整预设的教学环节,进行生成性教学.

一、耐心倾听,学会捕捉

《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因此,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课堂教学,有交流才会有价值.当学生出现教师所预设以外的答案时,当教师不明白学生的回答时,请不要急于否定,给出正确答案,请你把机会£让给学生,让他来解释,而♚教师则仔细、耐心地倾听.倾听学生的想法,倾听学生的发言,抓住学生发言中的不一样的想法,捕捉“亮点”资源,有效利用有价值的生成资源,因势利导,从而发掘学生的智慧.

案例一 一位教师在教《倒数的认识》时,在学生理解了倒数的意义后,教师让学生同桌互相说倒数,其目的是让他们自己发现求一个数倒数的方法,学生兴趣浓厚,说了许多,这时,一个学生说:我说6/8,他的同桌说:我说12/9.这时,老师说:这两个分数是最简分数吗?学生齐答:不是.教师为了更快引出求倒数的方法,急着问:你们把它们化简,再与上面的几组题比较一下看看能发现什么?学生附和道:一个是3/4,一个是4/3,正好分子分母调换位置……

“6/8和12/9互为倒数”这对吗?这位同学又是怎样想出来的呢?肯定不是将分子分母调换位置,或许是运用分数乘法的法则,或许是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那这些方法跟书中介绍的求倒数的方法比较,哪一种更快、更简洁呢?一个多好的生成资源呀,而我们的教师却没有给孩子解释的机会,却没有耐心去倾听学生的想法,却没有捕捉稍纵即逝的生成资源,为了尽快地完成教学任务,将这一宝贵资源白白浪费了.

苏霍母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作出相应的调整和变动.” 课堂中学生的回答往往会不经意地出现一些亮点,这些信息“价值不菲”,那可能是学生学习的顿悟、灵感的萌发、瞬间的创造.我们必须用心倾听、及时捕捉和充分肯定,从而激活其他学生的思维,迸发智慧的火花,让智慧闪耀光芒!

二、灵活调控,学会点化

课堂上学生往往会出现错误,有些错误是预设的,而有些错误却是“非预设”的,如何来对待错误呢?有的老师拒怕错误,当课堂中出现时,只是以对错判断,然后另请他人,没有加以引导,整堂课展示的都是学生正确的回答,这样,学生的思维、表达能力都不能得到很好的提高.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这样和那样的的问题和错误是正常现象.教师不要害怕学生出错,更不要将错误藏着、捂着,或轻描淡写一笔带过,而要利用“错误”这种宝贵的教学资源,从学生的错误想法出发,进行引导点拨,通过分析、比较、学生自我探索、自我体验等方式,灵活调控,学会点化,把错误化为一次新的学习,让错误发挥其潜在的教育价值.

该怎么办呢?那么多的同学都赞成这种做法,这可不是我预设的错误呀!我该如何利用好这一错误资源?我又该如何促成更有效的生成呢?

这时,我突然灵机一动,何不来一个现场“模拟实验”呢?我让两位同学上台,每人拿5支粉笔,举着,接着,我又叫另4人上台,平均每人拿2支粉笔,举着.现在,要求他们6人平均每人拿几支粉笔,怎么求?

方法一 (5×2+2×4)÷(2+4)=3(支)

方法二 (5+2)÷2=3.5(支)

我还是没有急于评价,而是问:哪种方法是对的,你能通过哪些方法说明你自己的想法?

注视着台上六位同学手中的粉笔,学生心中已经一目了然,并争着要述说此时自己的想法.其中有一位同学说着说着,就上来把台上六位同学的粉笔移多补少分了个均匀,全场报以热烈的掌声.

我没有就此“刹车”,而是趁热打铁,引导学生发现,如果人数一样多时,方法二就是对了.

至此,全班同学都恍然大悟,一致感受到了方法二的局限性与特殊性,对它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一个教师即使有再精彩的设计,但如果不会调控课堂,这样的课堂依然是一团死水.在该案例中,我虽然预设了学生会出现这种错误,但我根本没想到学生会这样“错中坚持错”,迟迟不能“领悟”,更没想到对的廖廖几个同学竟说不出自己的理由.于是,我抓住了课堂上的这一非预设的“错误”资源,针对学生出现的困惑为他们搭建了一个舞台,做了一个小实验,开放生成的空间,学生在这种开放的课堂中真正地探索了新知,有了深刻的体验,当学生说知道了当人数相同时,方法二也是对的,这是多么好的发现,多么令人振奋的创造呀!当他上台把自己的设想演示完后,他的情感将会得到多大的满足呀!这样的教学,富有生命灵性,真正形成一个动态的、生成的、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共同体”.

三、适时引导,巧妙衔接

课堂上出现的生成资源,有些是没有利用价值的,我们教师不能在此大绕圈子,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我们不能为了顺应学生,而迷失了自我.但,有些是有利用价值的,虽然,表面上看去,它和你所预设的答案不一致,是无效的,可它们却有相通之处,教师可将它们引到“正路”上来,教师引导的艺术非常重要.

案例三 一位教师在教学三年级《认识周长》一课时,让学生想办法测量一个圆的周长.

生1:可以用一条绳子将圆的周围绕一圈,再量出绳子的长度.

(老师微笑着点头,并演示了一遍.)

生2:可以用尺子沿着它的周围慢慢地一边转动尺子一边量.

(教师有点不高兴,因为这不是他要的答案.教师演示了一遍,得出这样很麻烦.)

教师再次追问,还有别的方法吗?全场无语.

(教师还在极力寻找他心中预设的方法“将圆片绕着尺子滚动一周”.)

最后,教师只好自己拿出刚才演示过的尺子和圆,将圆绕着尺子滚……

本课中,学生2的回答围绕着“尺子的转动”,可是老师为什么不能将学生所发现的“尺子的动”与“圆片的动”联系起来呢?尺子一点一点地转动很麻烦,那就换一下,让圆来动,圆不是滚得很快吗?教师来个“换一下”,同样是尺子和圆,第二种方法不就慢慢显现了吗?这位教师就缺少这样的引导,使学生发现的“智慧之光”渐渐暗淡.

可见,当学生的回答不完整、不准确,偏离你所预设的答案时,作为教师,应适时地引导,巧妙地将学生的想法和你预设的答案衔接起来,为学生架起一座桥梁,让学生的回答由“偏”转为“正”.只有教师坚持在教学活动中的引领作用,该说的要说,该引的要引,有效的课堂才会有一个基本的保障.

课堂教学需要教师充分发挥“信息重组者”、“学习指导者”等作用,充当活动信息向教学资源转化的“催化剂”,进行合理ย、有效的利用,实现师生生命在课堂中的真正涌动与成长,“一切皆有可能”,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这是课堂的理想,也是理想的课堂,是课堂教学理念对传统的超越,更是新的追求!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