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同化论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作用
【内容摘要】对于高中理科生而言,高中生物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传统的生物课堂教学存在很多的弊端,使得学生的学习缺乏效率,不利于学生的生物学习。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就“认知同化论”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希望能够对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起到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认知同化论 高中生物 课堂教学
“认知同化论”指的就是,教师在课堂上让学生以整体思维看待所学内容,帮助学生看到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但是就现阶段的高中生物教学而言,教师在课堂上很少与学生相互交流,使得学生学习热情不高。并且教师虽然知道生物知识之间的联系,但是却很少有意识地在教学中向学生灌输这一点,使得学生在学习生物知识时不能注意到这一点,不能从整体的角度看待所学内容。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应该结合新课改的相关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注重“认知同化论”的运用,帮助学生把握所学知识,提高生物教学的有效性,并且帮助学生加强学习的兴趣。
一、有效结合所学知识,提高生物课堂的有效性
生物教材中涉及到很多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之间多多少少是相互联系的,学生在学习生物知识的过程中应该看♒到这一点,从整体上看待所学知识。传统的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很少看到知识之间的联系,虽然教师也会根据模块来进行教学,但是很少联系原本学过的知识进行教学。学生在这种情况下进行学习,很难认识到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性,从而在学习时觉得困难。对于这一情况,教师应该结合高中理科生的认知特点,从新课改的要求出发主动在课堂教学中有效结合所学知识,从而提高生物课堂的有效性,是学生的学习变得简单。
比如在进行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
(一)第四章“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中“光合作用”这部分的知识点的学习的时候,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有效结合所学知识。教师在讲解其中“物质和能量的传递和转化”时,可能会使学生不能马上进入学习状态。这时候,教师应该首先帮助学生温故一下“光合作用”的内容,使学生从“光合作用”入手,结合这部分知识进行学习。由于“光合作用”和“物质和能量的传递和转化”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教师通过这样的讲解,就会使学生激发学习兴趣,从而主动学习接下来即将学习的内容。由此看来♪,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发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使学生真正掌握所学内容。
二、多在教学中应用范例,加深学生的理解
高中生物知识涉及到很多抽象理论,要是不结合相应的例子进行讲解,就会使学生不能够真正地明白这些理论的内涵。传统的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虽然也会涉及到部分例子的讲解,但是这些例子仅仅只是书本上的内容,事实上这是远远不够的。根据新课改的相关要求,教师应 ☹该从生活实际出发,结合高中生的实际情况,在课堂教学上应用范例,使学生能够通过例子理解那些抽象的理论知识。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使学生真正地了解所学知识,提高他们的生物水平。
比如在进行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
(三)第二章“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这部分的知识点的学习的时候,教师应该多在教学中应用范例。在起初接触“内环境稳态”的学习内容时,学生很可能会这一新概念感到茫然。事实上,教师应该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让学生拿温度计测量体温,然后汇报给教师。教师这时候应该将学生的测量值录入一个表格,然后让学生看看数据的波动情况,学生就会发现人体的正常体温只会在一个微ฆ笑的范围内波动。教师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进行教学,可以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加深他们对于“内环境稳态”的理解。
三、归纳总结生物知识,提高学生的掌握程度
由于高中阶段的生物知识较为丰富,如果在学完一部分之后就将其放在一边,下一次再碰到类似内容时还是不知道知识的真正内涵。传统的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没有对学生的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同时也没有向学生传授这样的意识,使得学生的所学知识不够扎实。教师应该从新课改的相关要求出发,在课堂教学中对生物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从而真正地帮助学生加深对于生物知识的掌握程度,使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如鱼得水。
比如在进行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
(一)第四章“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这部分的知识点的学习的时候,教师应该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总结。这部分的教学知识涉及到“ATP和酶”、“光合作用”以及“细胞呼吸”三个部分。教师在讲完全部的知识点之后,应该让学生进行总结,将相关的知识点按照相应的要求进行总结,这样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于“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的印象,同时还能够使他们形成更加系统的认识。
综上所述,传统的高中生物教学存在很大的弊端,教师应该结合新课改的相关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注重“认知同化论”的运用,帮助学生把握所学知识,提高生物教学的有效性,并且帮助学生加强学习的兴趣。首先,教师应该有效结合所学知识,提高生物课堂的有效性;其次,多在教学中应用范例,加深学生的理解;最后,归纳总结生物知识,提高学生的掌握程度。
【参考文献】
[2] 黄玮. 认知同化论在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中的应用,《生物学通报》,2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