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与青少年素质教育研究

时间:2024-11-10 16:28:46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少年强则中国强,青少年的各种素质和能力据定了未来国家发展的高度和后续力,但据调查,青少年的素质近年来呈明显的下降趋势。根据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调研结果显示,中小学生耐力、爆发力、速度等指标已连续20年持续下降,与此同时,肥胖人数在近10年里却上升速度逐年递增,这些数据都显示中国青少年的身体素质令人担忧。其次是综合素质,主要表现在自理能力差﹑实践动手能力弱,自我认识能力差,特别是对美与丑﹑是与非的辨别能力不够;在社会交往方面,过分强调自我,轻视别人,淡薄社会,个人功利思想严重;明显缺乏协调合作能力和抗挫折的心理准备;历史、哲学、中文基础和写作能力很差,这与中国传统文化对青少年的要求相去甚远。

一、青少年素质教育现状

(一)青少年素质教育的根源和趋势。

青少年素质教育的下降和缺失的原因有很多。首先素质教育的缺失是一种历史的积淀。中国近现代教育是受西方功利教育思想的影响,强调科学知识的学习,以传授知识和技能为实用目的和功利目的。学生的学习目的只是为了今后的饭碗,加上各种学校之间的教学比赛,大学的等级和父母的颜面等问题,是学生和教师、家长们只注重学生的成绩,且通过各种方法、途径,甚至不惜放弃学生的休息时间,让学生学习,从而陷入严重的应试教育误区。试想:学生的时间是有限的,把大量的时间用在学习上,就没有时间去从事其他的素质教育了,殊不知,人的良性发展需要的不单是知识,甚至知识之外的很多素质才是决定青少年成功与否的标尺。从大的教育方向来说,很多教育都放弃中国传统文化以人格品质为首的那种厚重﹑那种"天下为公"的高端生命取向的教育思想,由来已久。没有为青少年教之以洒扫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修身立志为学苦心之理﹑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中正和谐"的传统美德和智慧;没有为青少年教之以如何做人﹑如何求知﹑如何生活﹑如何审美﹑如何强身健体的为人处世之道;没有教给他们对美与丑,对与错、是与非的辨别能力。以分数﹑成绩和升学的应试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占主导地位几乎已成共识。文凭成了唯一的追求目标。

(二)学校素质教育未发挥应有的作用。

有人说,现在是幼儿园学小学的课程,小学学中学的课程,中学学大学的课程,大学毕业,研究生毕业却要学习红灯停,绿灯行,不要乱穿♡马路,靠右侧通行的交通规则,却要学不要随地吐痰,坐车给老人小孩让座等等;这些问题,虽说有点夸大,但是也是现实的一种写照,折射出学校教育的问题所在。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之所以把传道放在首位,结合现在的教育实际,就是说,育人应该放在教书的前面,其作用更为重要。但事实呢,由于学校现在只重知识和技术传授,所以也基本不要求教师对学生的人格品质教育尽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家长与学生之间,除教室中讲课时间之外,几乎不讨论人生﹑理想﹑价值观,相互讨论的只是分数﹑成绩,这样培养出了的青少年将来前途堪忧。

(三)家庭素质教育缺失对子女教育的负面作用。

在中国式家庭里,作为家长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本无可厚非,但其愿望、作法却南辕北辙,现在我们有很多家庭是把孩子当成"宠物"来养。在青少年整个受教育阶段,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直至大学,家长们都是排除一切干扰,车接车送、陪读,调动一切因素,只为能多为孩子们挤出一点学习的时间。孩子们没有时间听自己喜欢的音乐,没时间去球场上打篮球,没有时间和同学们交流人生。作为家长,衡量孩子只有一个标准和任务:学习。

教育是应该使每一个受教的人做一个人,做一个士,还是培养把饭碗作为唯一的目标的人,这难道不应引起家长,学校,老师及一切关心祖国未来,关心孩子未来的人深思吗?不是应该马上行动起来给青少年素质教育一个重要的位置吗?只要有明天,就有青少年素质教育的必要,亡羊补牢未为晚矣。

二、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平台,提升青少年综合素质的途径

(一)弘扬传统文化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

2004年云南省教育厅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读经教材《中国传统文化导读》(十一册)由云南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其后中国教育学会十五规划课题实验用书、全国儿童读经评比活动统一读本《中华文化经典基础教育诵本》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这是国家教育部下属机构首次正式出版儿童学经教材。

(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格精神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2003年12月10日,温家宝总理在美国哈佛大学发表题为《把目光投向中国》的演讲: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从孔夫子到孙中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它的许多珍贵品,许多人民性和民主性的好东西,比如强调仁爱,强调群体,强调和而不同,强调天下为公。特别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待人之道,吃苦耐劳,勤俭持家,尊师重道的传统美德。所有这些,对家庭、国家和社会起到了巨大维系和调节作用。

(三)层中国传统文化与青少年素质培养的关系。

1.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理念。

中国古代蒙学的教育切合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在少年儿童模仿性极强,心理暗示接受能力和可塑性很强的4岁开始到15岁期间,主要是通过声音的模仿、跟读、默读、朗读和诵读把所需学的历史地理,道德礼仪,生活知识,经典著作统统记到脑子里,并借助字形记忆得到强化;儿童在5-15岁,记忆力特别强,但理解能力很弱,从十四五岁开始,理解力不断增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通过ป背诵和练字潜移默化地将历史地理,道德礼仪,生活知识和识字阅读能力结合在一起来学习母语,使青少年在读诵的过程中语言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从根基上自然生长获得语感语境。于此同时,将历史地理,道德礼仪,生活知识等教育潜移默化融入其中。

2.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基础是德育。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以立志做人为首要目标,以生活常识地理历史道德伦理行为规范为主要内容,强调榜样示范作用,注重良好习惯养成,讲求知行合一的实践性﹑综合性教育。简要地说中国 シ传统文化教育有四大特征:

(1)注重思想品德人格教育。

所有的蒙学教材都有思想品德教育内容,如《三字经》中的励学"犬守夜,鸡司晨,苟不学,曷为人,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朱子治家格言中:"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为艰"。《三字经》中"尔小生,宜立志。莹八岁,能咏诗。尔幼学,当效之。勤有功,戏无益。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这些思想品质和励志与生活的教育通俗易懂,处处体现。儿童在背诵的同时,记忆到心中。思想道德教育内容渗透到每一个字中。形成春风润雨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2)注重接人待物,为人处事的生活习惯和人生哲理教育。

如《弟子规》中"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千字文》中"罔谈彼短,靡恃已长。知过必改,得能莫忘。信使可覆,器欲难量"。还有"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人道谁无烦恼,风来浪也白头。"大量的名言警句,通俗易懂.

(3)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智慧与能力。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五千年文化的精髓,体现着中华儿女的生命历程。其中饱含着先哲们的智慧结晶、文化信仰哲学思想、处事立身之道等等,这些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最宝贵的财富,也是我们当代人获取智慧与能力的重要渠道。诸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会通之学来说,其意思为其善于集各种不同流派的思想、学说,从而丰富和完善自我。《易传》中的天下殊途而同归,百虑而一致,就是会通之理的体现。又如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就是要告诉今天的青少年在学习各种文化知识的时候应该汲取的智慧,即学习不能仅仅局限于专业领域,更要拓宽视野,广泛涉猎多种知识,学习的知识越多,自身的文化底蕴就会越来越深厚,同理,就会减少犯错误甚至是重犯错误的可能性,解决实际问题的智慧和办法就会越多,当面对大的挑战时也会更沉着,更有信心。特别是面对当今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社会人生百态时,就能从传统文化中获取经验,青少年在应对一些复杂的事情,就会从容、理性的为之。

(4)传统文化的学习,有助于提高青少年的修养。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良好的德育教育理念、崇尚德风的传统,而且德育在中国传统教育中有着显著的地位,可谓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基本构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无不体现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奋斗精神和彰显气节、操守的崇高精神境界,突出忧国忧民的思想,意识对社会的责任感,强调集体意识与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以及修己安人的思想等,形成了一整套完备的教人如何做人的观念和行为规范。其中,人的内省和慎独这两点尤为重要,体现了主体的内在道德功能和自觉性。故中国先哲们在教育方面重视对人心灵的启迪,归根到底要告诫人们某种社会与人生的哲理。其中,儒家所提倡的思想更能说明这一点。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可谓是主流思想,依据儒家文化思想,个人如果是道德的,那么由道德的人在一起组成的社会也是道德的;不论是个人还是国家都要要服从道德。所以,儒家处事原则就是道德高于一切。儒家思想文化理论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是历史长期积淀的产物,其中的道德伦理观念、为人处世哲学等对于塑造、培养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综合素质和人文精神等方面都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3.青少年素质教育应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

近年来,以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的活动经常出现在学校的活动中,甚至成为学校每天必学的内容。例如,在很多幼儿园和小学,都开设有《三字经》、《弟子规》等内容,且每天都要进行学习;又如,在学校里面举办以国学为主要内容的比赛活动,开设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课程和讲座等等。总之,中国传统文化已经引起大多数国人的重视,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国学的学习和传承中来。这些现象都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功能。作为青少年更应该把平时的学习和素质的۵提高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完善自我,使自己成为一个合格的、具有较高素质的人。齐放的状态。

三﹑结束语

《百家讲坛》于丹教授的著作《论语心得》出版量为1200万册,创造了建国以来个人出版数量的记录,同时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的专门栏目,收视率一直在飙升,出现这一现象说明什么? 2008年是中国历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一年,雪灾、汶川大地震显示的中国人的民心和凝聚力;奥运会上开幕式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展示,三千弟子齐诵论语,数千子弟齐演太极,印刷术、指南针、水墨画到火药烟花展现给全世界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辉煌;展现的是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展现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文明的贡献;展现的是中国人对自己传统文化的自豪和骄傲;展现的全世界所有华人传承、发扬光大中国传统文化的信心和决心。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积累的丰富的人生智慧,是我们宝贵的精神家园和精神财富,弘扬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是塑造青少年人格品质重要途径,同时也是青少年素质教育的目标﹑宗旨和历史使命的必然要求和选择。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