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著名大学本科生能力培养的研究
摘 要 大学本科生能力的培养已成为教育界普遍关注的问题,然而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尚不充分,需借鉴国外的经验。比较美国著名大学的本科生教育,我们可以从中得出启示:我国需要培养大学生在学术科研领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需要增加人才培养的层次与维度,进一步加大国际交流力度,努力为本科生的能力形成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关键词 美国著名大学 本科生能力 实践
目前大学本科生的能力培养在我们国家仍处在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完善、不断发展的阶段。加强大学本科生的能力培养是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有助于我国本科教育的改革与完善。美国的高等教育实力雄厚,自1636年哈佛学院创建之日起,至今已有360多年的历史。在这期间,美国的大学从当时寥寥可数的几所发展到今天的3300多所。与此同时,办学方针、办学方式也从以前的单一模式发展到当今的多元模式。美国的一些著名大学成绩有目共睹,如:哈佛大学先后培养出7位美国总统、37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全美500家最大的财团中有三分之二的决策经理毕业于哈佛商学院。耶鲁大学是盛产政治家的摇篮,其人文科学的骄人成绩享誉全球。美国大学本科生在能力培养方面,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1 美国本科生能力的培养
(1)注重学生的选拔和自主专业选择。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各著名大学十分重视招好学生。哈佛大学校长曾对全校师生说:“我们宁可愿要老鹰的蛋,放在鸡的巢中孵化,也不要鸡的蛋放在老鹰的巢中孵化。”在坚持“宁缺毋滥”的原则下,不以一次考试作为录取的标准,而是采用多方面考察选拔的原则。录取新生时,大学既要审查高中时学业成绩,又要考虑入学考试成绩,同时还要参考入学申请书和推荐信等材料。在学生入学之后,大多数高校实行“通才”教育,为学生设置了相当灵活的课程选修范围,让学生在兴趣与需要的基础上选修课程,再确定专业。如哈佛大学从核心课程计划入手,先让学生了解各学科的基本研究方法与初步知识,然后确定专业。着眼点是向学生传授不同领☣域的各有特色的思维方式,而不是灌输知识,目标在于培养善于观察,勇于思考与探索的“通才”。
(2)创造浓厚的学术氛围。美国的著名大学里的学术气氛十分浓厚,经常邀请国内外著名学者办各种学术讲座,组织大学生和有关专家定期座谈,让研究生给本科生介绍他们自己搞科研的体会,许多学院还为学生从事科研活动创造条件,如向学生提供必要的科研经费,让学生免费使用计算机系统,实验室每天24小时向学生开放,以激发大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兴趣,鼓励他们开展各种科研活动。有些大学十分强调学术的地位,从而采取“教授治校”的方法,教授会里几乎绝大多数是著名学者和资深教授。通过发挥教授们的决策作用,明显提高了学校的教学质量。因此,美国大学尤其是一些名牌大学的校长,几乎无一例外是教授出身。学校创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有助于学生的学术能力得到较好的培养。
(3)培养机制的多层次与多维度。美国的许多大学,普遍建立了多维度的培养机制,包括多层次的培养目标、多维度的培养模式等。有全日制、半日制、短期研讨班、进修班等等,其中学生的背景也不大相同,种族多元☢化,男女生比例趋于均衡。这样的宽容性,使大学生的思想趋于多元化,更有利于活跃学习氛围。
另外,学校也不怎么强调分数,不提倡死读书、读死书,反对呆板的学习方法,提倡轻松灵活的学习方法。每周的课程,由学生自己选择时间安排学完,剩余时间自行安排,即学生有很大的自由度,但是在美国进了大学不等于进了保险箱,如哈佛大学每年大约有10%的学生得不到“良”以上的成绩,3%的学生要被迫退学。
(4)强调开放性的学习。美国是一个高度开放性的社会,其高等教育也是如此,开放性主要表现ด在以下两个方面。①广泛开展国际和国内的交流,加强与国内外同行的合作。美国自建立高等院校之后,就十分注重与国外高校的国际交流。通过互派留学生和客座教授,通过科研合作和联合办学等方式,美国高等院校与国外大学开展学术、技术和人才等方面的交流,使人才和知识得到最有效和最充分的使用。与此同时,美国国内的高校与高校之间实行跨学科、跨院校的横向联系和合作,大家互通有无。美国高校这种发挥群体智慧和提倡团队精神的做法,在当今“信息时代”已显示出其无比的优越性。②美国的大学虽历史短于欧洲,但是高等学校与社会,乃至与企业界的联系与合作,却始于美国。长期以来,美国的高等院校注重把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起来,高等学校在美国既是教学中心,又是科研中心;既是学习人类知识的殿堂,又是了解社会动态、关注社会进步的窗口。耶鲁大学现任院长理查德,总是让学生用自己在学术、艺术等专业的成就为社会作出贡献,为人类生存条件改善而工作。这种思유想贯穿了耶鲁300年的岁月,并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果。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建立和多媒体的日益普及,美国高等教育的办学方式和教育模式,将变得更加开放,教育空间也将随之变得更加开阔。
2 美国的高等教育给我们的启示
我国的基本国情和人文观念均同美国有着较大差异,但是,在本科生能力培养方面,应该取之所长,为我所用。
第一,注重考核学生在高中阶段的综合素质。中国如今是高分数决定一切,一个人的命运往往在一场考试中决定。不少学生“因一时之疏”而影响终身,也培养出不少善于考试的“应试虫”。因此,应扩大高校自主招生权,在招生时,不应以一次考试作为录取的标准,而应全面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具体地可以将学生在高中三年的各科成绩进行汇总,再现结合学生的“档案袋材料”作为高考的一个重要依据,这样,就能够将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学生选拔到理想的大学。
第二,不要急于让学生定专业。我国大学生的专业往往在高考之后的填志愿阶段就完成了,学生当时对自己所报的专业并不了解,往往听从父母意见或倾向于一些热门专业,而不是出于自身的兴趣,有的学生往往刚刚进入学校上课,就又后悔自己的所报专业。为避免这种“反悔”现象,可借鉴美国的“核心课程计划”,发掘学生的兴趣所在,然后再决定专业流向。
第三,多安排专家与本科生接触的机会,鼓励学生的科研活动。目前,我国的本科生与专家接触的机会不多,并且在学习研究遇到困难时,往往不能得到及时的帮助,因此,要注重多给学生安排与专家接触的机会,比如各种学术讲座、定期座谈等等。另外,我国本科生的研究经费投入很少,公共的科研资源(如计算机系统、实验室)开放时间不足,导致学生科研热情不足,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得不到挖掘,因此,政府应考虑加大本科生研究经费的投入;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有助于学校学术氛围的培养,有利于学术的繁荣。
第四,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前三年,都要以基础课的教育为主,学完三年基础课程后,可以提前一年,让学生到专业对口的单位去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学校可定期将学生召回,形成“理论――实践――再理论”这样的循环教学。目前,我国本科生只有到大四才有一到两个月的实习时段,往往体会和感受并不是十分深刻,更谈不上对自身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反思,不利于学生适应社会竞争。
第五,促进大学教育的国际化、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我国高等院校教育思想建筑在优秀的传统观念之上,ย只有与国际上不同文化、不同意识形态、不同价值观之间相互碰撞、矛盾与融合,才能够不断完善、不断发展以及不断提高。因此,我们既要尽快使本国高等教育思想与国际教育思想发展的总体趋势相符合,也要注意不可崇洋媚外,盲目照办,要考虑到中国的实情。
参考文献
[2] 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编.国外教育调研报告.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1.
[3] 胡国铭著.大学校长与大学发展研究.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5.
[4] [美]何学良,李疏松,何思谦编著.美国名牌大学介绍.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3.8.
[5] 李雪飞.美国大学创新人才培养与课程改革之路――一种历史的视角.全球教育展望,2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