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翻译作品中的结构转换

时间:2024-12-26 01:48:42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摘 要:作为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两种语言,英语和汉语因受地域、种族、文化等因素的影响而存在差异性,这种差异性给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带来了诸多困难。在翻译过程中,找到语言结构之间转换的规律,是提高翻译精确度的关键所在。本文拟以杨静远先生的英汉翻译作品《柳林风声》为例,分析英汉翻译过程中的结构转换,总结出结构转换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英汉翻译;结构转换;《柳林风声》;翻译策略

作者简介:

马召攀(1991-),男,山东临沂人,内蒙古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研究生,英语语言文学专业。

王晓利(1977-),女,文学博士,内蒙古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比较文化学专业英美文学方向。

[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

英语和汉语分别属于两种不同的语系,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思维模式使两者具备了各自不同的特点。表达习惯和方式的不同也就相应产生。因此,掌握两种语言各自的特点,总结英汉转换的规律成了翻译的前提之一。

《柳林风声》(Wind in the Willows,1908)是英国著名童话作家肯尼思・格雷厄姆的代表作,也是研究儿童文学的重要作品之一。故事主要描写了一只蟾蜍继承了一大笔家产,却挥霍浪费,不断更换着追求新鲜事物,结果上当受骗,最终在好朋友的帮助下才把家产夺了回来,蟾蜍改过自新,成为了一只好蟾蜍。《柳林风声》具有儿童文学的基本特征,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须采用适合儿童能力的语言来传达出原文的意义。《柳林风声》的译本很多,其中杨静远的译本属于其中的佼佼者。尤其是在结构转换方面的处理,她的译本更加“儿童化”,使其能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儿童读者。

一、《柳林风声》中的结构转换

下面就从杨静远的《柳林风声》译本中选取具体例句,对英汉翻译过程中出现的结构转换做详尽的分析,归纳结构转换的规律以及相应的翻译策略。

1.主题结构的转换

研究表明,英语注重主语,汉语注重主题。英语的主谓结构与汉语的主题述题结构是两种语言最明显的差别之一。主谓结构是一种句法结构,其中的主语同谓语一样必不可少,在一些没有词汇意义的地方经常还借助it或there作为形式主语。而主题述题结构是一种语用结构,可以把汉语的主题句理解成一种句首充当话题,紧跟评论的句型,实为一种“话题+评论”结构。

2、被动与主动的转换

语态属于语法范畴,是描述句子中动词和参♛与此动作之主语之间关系的一个术语。语态可分为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当主语是动作的发起者(或之一)时,称为主动语态;如果主语为动作之承受者,称为被动语态。在英语的表达形式中,被动语态的使用非ธ常普遍。然而,中文的情况与此正好相反,多为主动语态,而被动语态在文中很少用到。✞例(3)原文:“What are you looking at?” said the ¢Rat presently, when the edge of their hunger was somewhat dulled, and the Mole’s eyes were able to wander off the tablecloth a little.译文:“你在看什么?”河鼠问。这时,他俩的辘辘饥肠已多少缓解,鼹鼠已经能够把眼光稍稍移开餐布,投向别处了。例(4)原文:When at last they were thoroughly toasted, the Badger summoned them to the table, where he had been busy laying a repast.译文:等他们完全烘干了,獾就请他们去餐桌吃饭,他已为他们备好了一顿美餐。在上述三个例子中,“was somewhat dulled”和“were thoroughly toasted”两处英语原文都使用了被动语态,而在翻译成汉语之后,为了使汉语译文通顺流畅,译者都进行了语态之间的转换,将其改为主动语态,这样更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易于儿童读者理解。 3、长句与短句的转换

“英语长句较多,从内容上说多为前重心,遵循末端重原则;而汉语小句较多,多为后重心,句式结构灵活多变”(潘平远,赵青燕,2006:4),若把英语句子比作是“参天大树”,汉语句子则是“万顷碧波”。因此,汉英翻译过程中,首先要将英语的长句进行结构划分,然后再按照汉语表达的逻辑顺序重新组合,翻译成汉语的短句。例(6)原文:He was bowled over in an instant by the impatient and contemptuous Mole, who trotted along the side of the hedge chaffing the other rabbits as they peeped hurriedly from their holes to see what the row was about.译文:鼹鼠很不耐烦,态度傲慢,根本没把老兔子放在眼里,一时倒把老兔子弄得不知如何是好。鼹鼠顺着篱笆一溜儿小跑,一边还逗弄别的兔子,他们一个个从洞口探头窥看,想知道外面到底吵些什么。例(7)原文:Encouraged by his inspiriting companion, the Mole roused himse©lf and dusted and polished with energy and heartiness, while the Rat, running to and fro with armful of fuel, soon had a cheerful blaze roaring up the chimney.译文:同伴热情的鼓励,使鼹鼠大受鼓舞,他振作起来,认真努力地打扫擦拭。河鼠一趟又一趟抱起柴火,不多会儿就升起一炉欢腾的火,火苗呼呼地蹿上烟囱。例(6)中,句子的中心成分是“he was bowled over …… contemptuous Mole”,剩余部分包括“who”引导的定语从句和“as”引导的时间状语从句;例(7)中,“the Mole roused himself …… energy and heartiness”作为句子中心成分,另外还有“encouraged”引导的定语成分以及“while”引导的时间状语从句。这英汉翻译过程中,两个句子都相应的分成诸多短句,使得句子意思表达地更为清晰。

4、肯定与否定的转换

在英汉翻译过程中,肯定和否定表达经常发生转换。英语中,否定形式的表达比汉语中更为常见,且英语中含有否定意义的表达形式要比汉语的多。但这并不意味着英语的否定形式一定要转换成汉语的肯定形式,我们应该视情况而定。例(8)原文:It’s quite out of the question, because he lives in the very middle of the Wild Wood.译文:这事根本办不到,因为他是住在野林的正中央。例(9)原文:Fancy a washerwoman driving a car as well as that, the first time!译文:想不到一个洗衣妇开车能开这么棒,从没见过!例(8)中的“quite out of the question”和例(9)中“the first time”在英汉翻译过程中,被相应地译为“根本办不到”和“从没见过”这两种否定形式,这都是典型的肯定形式与否定形式的转换。通过这种转换才使得译文更符合汉语的表达形式,才能更好地表达原文的意图。

二、结语

《柳林风声》作为一部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品,在翻译过程中要与一般的文学作品翻译区别开来,知名儿童文学作品翻译家任溶溶认为儿童文学的翻译原则有三个:童趣、口语表达和创造。要做到这些,译者需特别注意翻译结构的转换,既要忠实于原文的行文风格,又要兼顾译入语的语言特点。杨静远的中文译本《柳林风声》是译作之中的佳作,译者对儿童文学作品翻译中的结构转换更是处理得恰到好处。无论从语句、语段还有语篇上来讲,都十分契合汉语的语言习惯。

注释:

参考文献:

[1]卡特福特.翻译和语言学理论[M].傅雷译,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73页

[3]潘平远,赵青燕.关于英汉翻译中结构转换策略的研究[J].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第37页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