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拉康与弗洛伊德的镜像理论

时间:2024-12-27 15:46:34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1拉康的镜像理论

1936年,拉康提出镜像理论。拉康认为意识是发生在新生儿的懵懂期的一个瞬间,这就是所谓的镜像阶段。之后进入弗洛伊德所说的自我,本我,超我阶段。儿童的自我意识与它完整的意识就此出现,拉康认为镜像阶段是建立在生理上的。6-18个月的婴儿在镜子中可以认出自己,虽然婴儿无法控制身体则需♫要旁人的照顾但是拉康认为婴儿却可以认出自己镜子中的样子从而意识到自己身体的完整性!拉康选臭拉康的镜像理论主要有三个过程,首先是镜子前婴儿的分析,使婴儿发现一个完整的自己,但是这也是一种幻影,把破碎的身体形象转变成一个完整的形式。还有一方面当婴儿想要摸到镜子中自己的影像却碰不到从 ☹而发现这个影像并不存在,所以便出现了镜子中的自我和自我的对立关系,拉康把这种对立关系认为是自我的异化,婴儿在镜子中的影像是接触社会和语言之前的理想的自我,也可以说是虚构的自己。其次是这个不一样的自我将要面对社会语言。也就是说婴儿开始学会一些动作,看着镜子中的自己随着自己的动作开始变化,这种掌控的☿感觉使婴儿感受到快乐。所以婴儿会迷恋这镜中的幻想,也就是与我们会常常迷失在美好的事物是一样的。最后,拉康认为自恋的本质也可以说是镜子中自我的影像,从拉康想法中,主宰自己的并不是自我,我们想要找到自我,当我们找到它的时候,它并不是属于我们的,而是一个独立的存在。拉康还有一个重要镜像理论的逻辑是由形象意象想象为基础的伪先行性论。于是,我不在而他在,他在即伪我在。拉康之后说的镜像和他人的影像都具有这种先行性。无论是镜子中的我,还是大家看到的我,其实本质都是以某种形象出现的他者的模糊意象,拉康说:主体历史在发展中多多少少的典型理想中所认同的想法代表了最纯真的心理现象,因为它们从本质上体现出了意象的功能。最后,拉康与其镜像理论当中表明:笛卡尔式的主体不完全能决定自己的生活的自由,反之,这种主体反而受制于主体无法控制的外部力量。

2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

弗洛伊德在心理思想和人格结构的逻辑上不一样的观点。弗洛伊德认为:人格应该是一个整体,包含了三个部分,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是指最开始的我,是天然和自然的我,本我是我存在的心理前提基础。在我们的理解上可以把他想象成天性、本能、自然思维规律等等。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体系中,认为本我是想要快乐和没有痛苦的,是无计划的我。例如,婴儿在饿的时候会哭,想要吃饭,这就是本我。通常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会把本我理解成本能。所谓的自我,指的是自我的意识,是人类自我探寻的初衷。而当一个婴儿刚生下来的时候是只有本我没有自我的,但是当他们有寻找我是谁这种想法的时候,他们才开始成为一个人。例如,当我们渴了的时候就会想要水喝而不是碰到任何东西就拿过来喝,这就是自我。在我们的生活中自我是成立在本我和超我之上的。由本我产生各种想法,因为超我进行了限制,不能在生活中立刻得到想要的满足,需要在生活中去学习该怎样去满足需求,最后达到的这种状态就是所谓的自我。超我是站在道德、伦理角度中的我。如果要把本我变成我想要那么自我就是我可以要,而超我则是我应该要。形成超我需要的是外部环境,特别是道德规范和社会取向等等一系列作用于本我的结果。所以说超我是追求完美的本性得到了满足。

3拉康对弗洛伊德理论进一步发展

拉康的镜像理论其中的一个来源是弗洛伊德无意识学说的过程,这种很强的抗拒力是需要不断的去克服的,从中可以看出,弗洛伊德从无意识到意识转变的过程中主要是经过主体来克服无意识的阻力才可以慢慢的完成。拉康提出了回到弗洛伊德理论上的口号,在大多数的情况下他成功的做到了,但是回到弗洛伊德不等于完全认同弗洛伊德的想法,而是在弗洛伊德的理论基础上去研究。如果弗洛伊德的这个理论从生物学的某个角度来说是以个人内心世界对主体意识进行研究,那么拉康的理论就是从语言学和社会学的角度上体现的,以外部世界对个体塑造自我意识为重心来研究主体的,二者的不同之处可以分为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产生和形成的自▲我意识,在这个方面上,二者从出发点上就产生了根本的不同,弗洛伊德构建了本我、自我、超我的结构,这里的我从一开始就不复存在的,这里的我实质上是由外部反射回来的镜像,而在拉康的镜像理论中体现镜子阶段就是个人悲剧的开始,他取消了弗洛伊德的自我意识的观点,将所有的自我概括为一个理想中的我。第二个方面,就是对外面事物和对别人的态度。在这个方面上拉康放弃了弗洛伊德以自我存在为前提和基础,而取消了自我的拉康则是将这种自我进行了新的解析。第一是先认识到镜像中的我和外界回来的我都是虚假存在的,那么他们就是不同于主体的他者而不是真正属于个体的我。拉康将它叫做小他者。

长久以来,思想家和哲学家都在研究我是谁这个问题,也给出了很多不同的结论,从总体上可以概括为一点,就是我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拉康以他的镜像理论展示了我的存在,弗洛伊德则从一开始就说我就是不存在的,他们给我们的启发是:我们如何来证明自己,实质上对自己身份的认同来自他人。对于这种理论的认识是需要辩证思维和方法的,因为如果人一直将自己沉浸在某一镜像中不能自拔,便无法正确认识自己,最终结果一定会被社会所淘汰,从此迷失自我。人在社会这面大镜子前要不断进行自我完善,自我成长,不断适应社会,向利于自身发展的方向去努力;调整自己的过程就是自我不断发展、提升的过程,适应了这种调整,最终认识到我是谁,而不是我成了谁,社会是我们参考的大镜子,如何树立这面大镜子也是由我们决定的。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