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台传播如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对台传播如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瑰丽灿烂,是维系两岸同胞民族情感的精神纽带,也是维护中华民族团结和谐与国家统一的重要精神支柱。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要“加强同台湾的各种形式文化交流,共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①对台宣传领域的媒体扮演着沟通两岸民意、增进两岸理解的重要角色,在两岸文化交流中发挥着主力军和先锋队的作用,应抓住有利时机,在内容、形式和渠道建设上狠下工夫,大力推动文化入岛,增进台湾民众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认同,提升祖国大陆的文化吸引力和凝聚力。
在内容上,提倡“三个重视”重视挖掘和提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p> 重视展现中华文化在台湾根深叶茂的景象。文化是一个社会所遵循的生活方式、代代相传的传统,也是信仰、风俗以及思维模式、行为准则的总和。两岸文化同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均具有鲜明的中۵华文化特色。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台湾文化具有融海岛文化、移民文化、外来文化于一体的自身特色,且经过岛内“台独”势力的反复操弄,“政治化”“本土化”色彩浓厚。对此,既要通过对两岸共同历史遭遇的深入宣传来逐步纠正岛内社会存在的错误、片面历史观,增强两岸民众休戚与共的民族认同;也要积极肯定台湾对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作出的努力和贡献,充分反映“中华文化在台湾根深叶茂”的历史和现实。这样,既能展示祖国大陆的博大胸襟与中华民族延续五千年文明的自信,也有利于激发台湾民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归属感和自豪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与共同价值的感应。
重视塑造祖国大陆客观正面的文化形象。两岸关系长期的疏离和六十多年的政治对立,再加上近代以来分别走上不同的发展道路,深深影响了两岸民众的民族情感。台湾民众普遍认同“西式民主政治”,在文化上自视“优越”,自认“唯♪有台湾最有条件成为中华文化的领航者,”③对大陆社会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不甚了解且抵触心理很深。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文化心理尤其是政治文化心理上的隔膜是现在及未来两岸关系向前发展的障碍。为此,要善于利用“中国模式”影响广泛的生动事实,讲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性,增进台湾民众对祖国大陆政治制度的理解和认同感;通过鲜活生动的人和事充分说明,祖国大陆文化领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我们党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进一步丰富大陆形象的文化内涵;尊重台湾受众的接受心理,降低论述基调,客观报道自身不足和缺点,使大陆形象在文化上更具亲和力、感召力。
在形式上,做到“三个善于”善于讲好文化故事。中华传统文化“沉淀于历史的长河,又升华于现代社会”,④既依存于经典之内,也蕴藏于百姓的生活里。如果只讲文化的抽象原则和道理,即使其导向正确,观点精辟,也只能是曲高和寡。把中华文化精髓融入有人物、有情节的故事之中,以台湾民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传播,才能扩大其影响范围,达到弘扬的目的。在讲“故事&rdqu ﭢo;的时候,“要突出人的位置与分量,关注人的权利、人的生活状态、人的精神追求等”;⑤善于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话语,如同心同德、尊老爱幼、团结奋斗的优良传统,不畏艰险、共御外侮、自强不息的英雄气概,和衷共济、与人为善、顺时应变的人文精神,诚实守信、讲究公德、精益求精的优良品格等;通过细腻的描述,让台湾民众看得进,听得懂,能接受。 ッ
善于体现时代特色。在全面认识中华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只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中华文化才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在对台宣传中,面对心理特点和接受习惯与大陆有着诸多不同的台湾受众,更需鼓起创意的翅膀,将挖掘和阐发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与融入时代性元素统一
起来,提升文化宣传的吸引力、感染力。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中国馆内会“动”的《清明上河图》震撼全场。其后这幅巨型电子艺术作品接连在台北、台中等地展出,累计吸引超过130万人次岛内民众参观,充分说明了创新观念、手法和方式不仅能够展现中华文化的特质,而且能够赋予其新的美感和魅力。两岸民众是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力量,越深入生活、贴近大众,就越能体现时代特色。因此,要更多地用通用的、大众的表达方式,积极报道两岸各阶层民众真实的生活状态、审美趣味和思想情感,大力宣传现代社会中体现中华文化精神的真善美,利用媒体平台开展丰富多样的民间民俗文化推广活动,使优秀文化传统更好地渗透和融入到两岸民众的日常生活之中。
善于打造独特品牌。近年来,文化宣传更加注重挖掘、利用大陆丰富的中华文化资源优势,集中力量打造了一批独特的文化精品,为广大台湾民众所喜闻乐见。如福建广电集团主创的“妈祖之光”文艺演出活动,主题鲜明,特色突出,亲情乡情浓郁,在岛内影响逐年增大;华夏经纬网以独特的海峡视点和丰富的区域性涉台资讯吸引了不少台湾网民。但必须认识到,当前,大陆宣传入岛真正形成广泛影响力的文化品牌还很少,特别是媒体在岛内的竞争力还比较弱。面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要求,对台媒体要以争取p>在渠道上,抓好“三个开拓”
开拓新媒体传播手段。受政策和技术等因素的影响,当前对台媒体的入岛落地面临诸多制约,大陆优秀的报刊和广播电视节目资源在岛内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广泛普及。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媒体具有穿透力强、互动性好、信息量大、自由度高等特点,成为能够突破海峡天堑的媒介“利器”,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与此同时,岛内的网络普及率相当高,网民占岛内总人数的70%以上,影响力仅次于电视,青少年的网络接触率更是高达95%以上。因此,大力开发新媒体、新技术,能够大大提高文化宣传入岛的覆盖面、影响力。要重点办好对台门户网站,积极推♫动对台传统媒体的技术升级和媒介融合,提供多样化的新闻信息和多媒体的文化产品,增强服务功能,使大陆图像、声音、视频、文字、信息更广泛地传播到岛内各地,进入千家万户。要积极利用在岛内具有较高人气的商业网站推广中华文化,主动提供更多适应年轻网民口味的音视频特色文化产品,突出民间色彩和时尚气息,借其平台扩大宣传影响。探索开发专门对台的网络电视台,利用商业手段整合各方片源,将大陆优秀电视片源源不断输入岛内。开拓岛内舆论阵地。随着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不断推进,近年来,包括报刊、广电、出版、网络在内的两岸媒体纷纷展开各种形式的合作交流,比如,联合采访,互相提供节目和稿件,合作直播节目,举办各种研讨会、论坛和联谊会等,为宣传和文化入岛提供了更多的渠道和平台。台湾媒体对大陆的报道也持续加强,相较以前更加全面、立体、客观、真实。但总体来说,大陆宣传入岛的规模数量尚小,两岸媒体采访常态化尚未实现,台湾媒体对大陆和两岸关系的报道仍难以摆脱“泛政治化”倾向,特别是以三立、民视和《自由时报》为代表的绿色媒体,经常对大陆进行刻意的偏见报道和歪曲解读,很大程度误导了台湾民众对大陆的全面客观认知。出于市场竞争和商业利益需要,台湾媒体与大陆交流合作的内
驱力越来越强。在推动两岸新闻交流正常化的过程中,要转变观念,把握机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借力岛内媒体;要以更加积极的姿态邀请台湾蓝绿媒体采访大陆重要政治、文化活动和特色文化路线,主动设置议题,做好服务协调,引导台湾媒体对大陆进行客观正面的报道;要通过固定的业务合作和专项的交流活动,拓展两岸媒体交流合作的领域,提升层次,策略性传播大陆文化信息;要积极利用商业手段,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文化企业和中介机构,拓展台湾文化市场。开拓民间宣传渠道。岛内社会蓝绿对立严重、族群分际鲜明,台湾民众思维方式活跃、价值取向多元。对台宣传也需要讲究层次,分众宣传,逐段争取。既要重视媒体层次的筹划和传播,也要鼓励和支持民间组织、智库、文艺界人士和普通民众的积极参与,发挥各自特色优势,通过丰富多样的渠道加大文化入岛的广度和深度,形成立体多元的文化传播格局。特别要对广大网民、自由行观光客、赴台团体和民间交流人士进行有意识的规范引导,促使他们在与台湾民众的接触交流(含虚拟空间)中传播“两岸一家人”“两岸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展现富于时代气息的文明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