窥探语言运用之隐逸美

时间:2024-12-26 14:27:45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广西玉林,有一位农耕退休的老人陈国南,人们见到他――“吃的是素,穿的是破,住的是陋”。为远近乡亲效劳,“一不收钱,二不收物,三不吃一口饭”。初看俨然一穷困安分的底层老人。且慢,这只是表象,退休二十一年,他奔波乡野,探查出有效水源四万多个,资助打井,破解水荒;用退休费的绝大部分资助贫困者逾百人。人们称他为“人间水神”“散财老人”。正是,寒酸的表象下隐逸着华丽的人生。

社会如此,文海亦然。文坛高手,将寻常词语巧妙铺展,在波澜不惊的文面下,隐藏意念的珍奇,涌起情感的涟漪。

大师鲁迅在《藤野先生》中这样写道:

从东京出发,不久便到一驿站,写道:日暮里,不知怎地,我到现在还记得这名目。其次却只记得水户了,这是明的遗民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仙台是一个市镇,并不大,冬天冷得厉害,还没有中国的学生。

这一文段,篇幅短,不足百字,用语平,不见华丽词藻,文面上只看到“日暮里”“水户”“仙台”三个名目,那深蕴的文意在哪里呢?

东京至仙台,行程不算短,迤逦而行,一路上不乏触目的扶桑名胜、异国风情,但这些在ค作者脑海中不留波纹,惟日暮里“不知怎地,我到现在还记得那名目。”查生平,作者去仙台是1904年,写作本文是1926年,22年时间长河的冲刷,竟然还记得这一小小的驿站名,何也?作者明说“不知怎地”,其实大有就里:鲁迅远渡重洋,只身来到日本,是为了探寻救国救民的真理,身在异地,而心在祖国,爱国思乡之情时时萦绕胸间,猛见到“日暮里”三字,能不联想到唐诗中的思乡名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忧国忧民之情由此一触即发,几十年后仍不忘。

再窥“水户”。水户是“明的遗民朱舜水客死的地方”,当时羁留在日本的朱舜水是不屈服于清朝统治、以一身硬骨而著称的民族先贤。作者不忘“水户”,就是不忘朱舜水,就是对“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民族骨气的推崇、继承与发扬!

再说“仙台”,仍然是话中有话,言外有意:

“是一个市镇,并不大”――偏远集镇,迥异于出发前的繁华之都东京;

“冬天冷得厉害ด”――气候十分恶劣;

“还没有中国的学生”――大批赶时髦,图享受的清国留学生,是不屑也惧怕到这里来的。

为了学有所成,救祖国同胞于水深火热之中,鲁迅却毫不犹豫,毅然来到仙台,且表情坦然,处险不惊。好一个铮铮然中华好儿郎!

寥寥三个地域名,牵起几多赤子情。

在戏剧领域也不乏这样的隐逸之笔,往往是出口平平,但诉诸听觉,让人们在音乐台词的烘染中,尺水兴波,收获丰饶的情致。现尝鼎一脔,惊其腴美:

临行喝妈一碗酒,浑身是胆雄赳赳。鸠山设宴和我交朋友,千杯万盏会应酬。时令不好风雪来得骤,妈要把冷暖时刻记心头。小铁梅出门卖货看气候,来往账目要记熟。困倦时留神门户防野狗,ง烦闷时等候喜鹊唱枝头。家中的事儿你奔走,要与奶奶分忧愁。

李玉和滔滔不绝,家常用语连篇而出,敌特们听来茫然无计。这一隐逸唱段俨然是面对突如其来的顽敌,向亲人发出的隐秘战斗的动员令。

时下的网络上,通俗报刊中,更有依仗语言的隐逸功力,亮出形式独特的怪味篇章,别有一种快意美感。且嚼一粒怪味豆:

莫氏家族为政

鉴于莫言的巨大成功,大家希望由莫氏家族出任政府要职。有民间组织部长给出了具体名单:外交部长莫软,国防部长莫怕,财政部长莫贪,国税局长莫愁,组织部长莫卖,宣传部长莫吹,交通部长莫堵,教育部长莫愚,文化部长莫左,新闻部长莫造,司法部长莫黑,发改委主任莫涨,证监会主任莫跌……你……莫笑!

这篇奇形短章,抓住诺奖得主莫言的姓氏字义,先是推出一串看似寻常的人名,然后分别冠以官职,萌生出爱憎分明的意念,再进一步将名单整合,形成了一张理想的民意政府构成图,从中渗透出对不正之风的批判、抵制,对反腐倡廉的支持与期盼。此短文无人物,无情节,无场面,却很有读头,正是聚焦寻常人名词语,一吐心中块垒,直抒民众心声✘。

总而言之,语言的美丽与功力呈现为立体式,全方位,有荡漾于文面见ツ之于形的,也有潜滋暗长于语言内里,生成于词语与词语之间的微妙联系(比况,双关、移位、置换、替代、呼应等)的,从而见出丰富可人的意蕴来。沿着这个路子走,当能一显语言运用的曲致之趣、隐逸之美。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