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战略下滇西边疆地区基础教育发展的挑战
一带一路战略下滇西边疆地区基础教育发展的挑战 我国边疆民族地区多数处于一带一路战略的核心地带或重要节点,担负着为一带一路战略发展培养人才的重任。教育也是实现民族地区脱贫致富、边疆安定的核心因素。但是,因为历史、地理及政治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地区的基础教育整体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边疆民族基础教育面临新旧问题叠加带来的诸多挑战。
一、封闭办学必须融入开放包容的一带一路发展模式
一带一路强调高度开放的❥、无绝对边界的国际市场体系,各国的各种市场要素在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下可以自由参与一带一路价值链的构建。这种开放包容的经济发展模式为重新考量民族地区的基础教育的办学体制呈现出全新的变革空间。长期以来,我国民族地区的教育的办学体制呈现出封闭化特点,政府既是投资者又是管理者,在职业教育权力结构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处于决策调控的核心位置,而企业、社会力量或者国际化投资者相对缺席,不但导致民族职业教育的融资渠道狭窄,還因为办学主体责、权、利的界限模糊而导致办学自主权的缺失。一带一路战略要求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打破封闭的办学体制,结合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特点,积极开展与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之间的合作,不但要在人才培养、专业建设和师资队伍等领域进行合作,还要在教育资源、文化交流与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方面进行合作。
二、教育的不均衡发展必须容易全面均衡的一带一路发展模式
边疆贫困地区学前教育相对发展滞后、教师队伍数量不足、结构不够合理幼儿教 ت育发展不均衡等问题较为突出。以镇康县为例幼儿园11所,其中民办7所。教学班137个,学前幼儿3757人(含民办幼儿园在园人数1351人,学前班人数1236人);园内外46岁幼儿6160人,入园率60.99%。且主要分布在城区½和镇政府所在地,对于幼儿教育的发展存在很大的制约。办学体制机制、基础条件、教育观念等与加快教育发展还不相适应。尤其是撤点❣并校后,由于多在山区,给山区边缘地区上学增加了很大难度。由于学习习惯与学科方面基础知识的欠缺,学生们学习持久性低,对于新知识的接受能力较差,遇到重难点往往消极应对,甚至产生逆反心理,极易陷入厌学的恶性循环。加之学生自身对未来的规划与目标不明确,学生学习不积极自主,往往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难有成效。一带一路战略要求对于沿线地区的发展要朝共同的防线和共同的目标。对于边疆贫困地区的教育必须在不均衡的发展方向上朝均衡的方向发展,关系到未来边疆地区能否跟上一带一路发展的潮流。
三、对本名族文化的认同要融入一带一路的共享文化
一带一路是一个外向型国家战略,民心相通彰显的是这一战略的文化维度。一带一路战略既要充分发挥中国文化的辐射力,又要吸收域外的优秀文化,才能为政策畅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夯实基础与提供保障。因此,一带一路战略涵盖的地区历来就是多民族文化富集区,这必然会形成个异质文化共存的文化生态环境。我国边疆民族地区的基础教育形成了十分稳定的民族文化认同,文化认同蕴涵着个体或族群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情感,并成为一种民族性格,在某种程度上还具有一定的排他性,而异质文化共存的文化生态环境会引发民族职业教育对自身文化定位或文化身份重构的思考。同时,民族基础教育还具♋有传承民族文化的职能,在文化选择过程中如何既保持对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热爱与珍视,又尊重、理解和接纳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成为我国边疆民族地区职业教育面临的新挑战。
在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下,发
展好边疆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要做到以下四点:探索符合边境落后贫困地区教育快速发展新途径,促进边境地区教育健康正常发展,全面提升边境地区对国家政策的认同感;寻找全方位青少年素质培养新方法,为后小康社会可持续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为边境贫困地区发展留住人才提供保障;摸索义务教育、乡土教育、民族传统文化教育融合新模式,为中华民族文化传承提供新思路,增强青少年民族自豪感和优越感;探寻边境地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新形式,激发边境地区青少年爱党爱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