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从人文素质教育到通识教育
[论文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通识教育;高教改革
[论文摘要]目前各地实行人文素质教育因为体制性等方面的原因,在应对思政课的缺失方面不能发挥应有作用。思政课的改革方向可以从世界各地通行的通识教育获得启发,国内的通识教育实践更多的应着眼于在目前思政课的框架基础上进行更新重建。
目前,2005年启动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已经全面铺开,这是继98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改革的又一个重大改革。此一改革无疑将极大促进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看出,此次的改革,总结和吸收了过去多年各地各高校人文素质课开展的一些成果,如增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以及明确把选修课列人本课程体系的组成部分。但此改革在基本的目标设定,课程内容,教育体制等大局上都因袭了过去的体 ツ系,继承性要多于创新性。过去的一些痼疾并没有得到有力的解决,反映了大家对高校思政课程的改革方向仍然缺乏共识,我们觉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改革仍有很大的空间,而此改革的方向,取决于目前实践发展所达到的程度和所提供的可能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实践除了主渠道的思政课程教育体系之外,尚有这些年各高校自主开展的“人文素质教育”和“大学通识”教育。今后思政改革的方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如何总结后二者的实践得失。
人文素ย质教育是最近这些年各地高校自主开展的课程体系实践,它是在现有的思想政治课之外另起炉灶,增设一系列伦理、哲学、文学、历史、美学、心理学等人文类课程,规定为学生的必修或选修科目,或采取“人文论坛”等的形式,规定学生必须以何种方式和何种程度参与其中。学生必须完成此类课程的学习达到规定的要求方可毕业。此方式方法的采用,是很有针对性和现实意义的,长期以来,高等教育存在着只重视专才教育,学生视野狭隘,知识结构不合理,在综合素质上不能很好适应时代与实际工作的需要,加☿之面临当代人们价值取向的多样化、多向化、多维化、多层化、立体化的情状,学生普通出现的价值困惑而精神世界面临抉择,而高等教育在此方面的缺失亟需重建,此外,学生面临知识爆炸的时代,如何学会独立思考与发现,培养知性精神,以及在人际关系上培养建立良好沟通能力,健全人格感情,对家庭、社会与国家建立相应的责任感,对社会历史具有相应的理解能力,也成为现代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人文素质教育的开设,为填补这方面无疑做出了很大的成绩,探索了不少成功经验。目前,各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开展的程度不一,有的已经颇成系统,加之有些知名学者参与其问的教材写作,目前可以说颇有起色。这种做法在2005年之前的思政课大改革前夕,因为对改革的前景预期不同,曾经放慢脚步。其后,05方案出台之后不久,各地基于05方案的因袭多于创新,并没有将现有高校的人文素质教育的需要体制化,制度化,因而各高校又陆续恢复人文素质教育。当然,各校的差异性很大。
人文素质教育的拓展,原来人们的预期,可望经过修改成为高校思政的替代方案。o5方案的出台,标志着此一设想不可取。这里面一方面有人文素质教育开展时间短,尚不够成熟,一方面是因为人文素质教育本身的缺陷。人文素质教育从一开始,就决定了它只能成为思政课的点缀与补充,而不能取代思政课。人文素质教育的定位本身即非政治的,这个定位使它不可能参与思政课体系本身的建设性改变上来,不可能与✿思政课体系一起进退,所以得不到思政课体系目前的资源与助力。单就课时量来讲,由于思政课占据了人文类大量的课时,很难再给其他人文类的课程留下空间。最重要的,人文素质课程没有国家体制的支持,意味着没有财力与人力,除非得到相关院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并持续支持,否则很难得以支撑或持续。因而,思政课阵地与其资源的巨大是人文素质课所无可比拟的,而“人文素质教育”,充其量只能从思政课中分得一杯羹。因而,思政课的改革方向还是应该发挥其现有体制的主渠道作用,在现有体制范围内谋取其作用的最大化。在这方面,“大学通识教育”应该是下一步思政改革最可资取的资源。
不过,在大背景缺乏支持的情况下,二校的“通识教育”只能在双轨制的大背景下进行尝试性探索,不可避免的遇到体制性的障碍,比如北大元培计划中规定学生原则上可以自由选择专业,大部分学生集中于少数热门专业,造成选择一些院系的专业的学生人数居高不下,少数院系选择的人数太少,而个别院系无人选择。在此情形,引发国内一些学人对通识教育在国内实施的质疑。应该说,目前我国的通识教育,从北大等几个教育部重点大学的实践来看,其做法与经验都难以普及。不过,通识教育的理念,却恰中当代中国高等教育的肯綮。高等教育除了应该负载专业教育的使命之外,还应该具备为当时代所需要的通识教育的基本职能。但达成通识教育应该本着我们高等教育的实际情况,从既有的资源出发,探索出一条为目前的高等院校所可接受的方式方法。而思政课是最佳的选择方案,如能对思政课加以适当改革,我们完全可以利用现有的课程设置、师资与机构来快捷的建设成适合我国需要的通识教育体系。
在课程设置上,思政课有完备的课程设置体系,只是目前的思政课程偏重于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今后可以在现有基础上借鉴通识教育的课程体系设置,如香港中文大学将课程体系分为文化传承,自然、科学与环境,社会与文化,自我与人文四类,更依据科目之内容划分为不同组别;台湾大学分为人文学、社会科学、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四大领域,台湾清华大学将通识课程分为核心通识课程与通识选修课程,核心通识课程分为七大向度,包括思维方式、生命探索、美感情操、社会与文化脉动、科学、技术与社会,文化经典及历史分析,各向度各设计有核心课程课程,学生须在七大向度中得任选五向度,每向度中得任选一门课,通识选修课程分类则依两项原则,一为依七大向度,二为依人文、社会及自然科学等原始分类。哈佛大学的本科课程体系由核心课程,专业ภ课程和选修课程三部分构成,所谓核心课程,是以问题为核心将几门课程组织起来,构成共同必修课程或共同基础课程。哈佛大学的核心课程订为十类一百多门,包括.夕国文化,历史A,历史B,文学与艺术A,文学与艺术B,文学与艺术c,伦理,科学A,科学B,社会分析十类,每一大类包含10门以上的课程,有些多达加多门。
在师资与机构上,各地实施通识教育的基本上由一个独立的机构。通常是称为“通识教育中心”来负责,该中心大体为系级单位,一般有专任的教师,不过人数一般不多,从七八名到二三十名不等,但是兼任的教师远远超过了专任教师。内部分为若干教学小组,如台湾大学的是国文组、外文组、历史组、宪政组、心理组、电脑组、艺术组及通识组。台湾东海大学,其通识课程“中国研读”部分由本部管理,而“拓宽视野”部分则由不同学院,学系及教学中心开办及管理。香港中文大学除了大学通识教育中心外,在各个书院还设有独立的通识教育管理部门。而现在我们各高校都有负责思政课程的专门机构和专门师资,可以一转手而变为承担包括思政课和通识课的专机构和师资。当然此过程要相应的对机构和师资做相应调整,不过相信问题不会很大。
目前,大家对思政课改革的方向的共识多于改革的必要性的共识,而国内的通识教育实践限于少数的名牌大学而不能为多数院校取法,我们需要加强对境外各地通识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的了解,研究利用现有的思政课资源以改造建立适合时代所需要的新的思政课程体系。随着大家对通识教育的了解多起来,相信大家对思政课改革方向的共识也会多起来,思政课改的走向也就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