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民族高等师范教育与民族基础教育的衔接

时间:2024-12-26 14:51:42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一、民族基础教育与民族高等师范教育的特殊社会性

在青海省民族教育体系上,民族基础教育和民族高等师范教育成为塑造合格民族人才、推动民族地区经济进步、社会发展的两个关键时期。因此,探讨两类教育体制的内涵及其衔接点,对于推动一个地区的教育水平、发展地区经济水平、改善地区文化层次提供了理论铺垫。

(一)民族高等师范教育的特殊性

民族高等师范教育即以各类少数民族成员为对象,采用正规和非正规的方式而实施的中等教育程度以上的各种高等师范专业教育,各类高等师范教育机构设置的各类普通师范教育课程计划所提供的教育和培训,以及在各种传统少数民族文化机构所进行的有关民族文化的高层次传授和研修活动[1]。从民族高等师范教育的内涵中可以发现其独有的社会价值和教育价值,以此揭示民族高等师范教育自身的独特性。

1.管理体制的多元性

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和民族事务部门实行统筹规划和宏观管理,根据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求,合理安排民族高等师范教育的布局和专业结构,协调少数民族高等师范教育与全国普通高等师范教育、少数民族高等师范教育之间的关系。

2.服务于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和少数民族

服务于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是民族高等师范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师范教育的显著特点之一。为少数民族教育服务是民族师范高等教育的基本任务之一,就是为了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的发展、提高少数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

3.以少数民族为主要教育对象

以少数民族为主要教育对象是民族高等师范教育的主要特征之一,这一特征决定了民族高等师范教育的主要教育对象来自不同民族,其语言、心理、文化特征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差异。

4.科技和文化专业教育内容유的特殊性。民族高等师范教育设置有少数民族传统科技与文化专业教育和适应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的专业教育。这是民族高等教育的主要特征之一,是由少数民族高等师范教育的办学目的、任务所决定的。

5.科学研究体系的民族问题。民族高等师范教育承担了对少数民族教育规律和少数民族教育问题的主导型研究,对促进民族教育发展、提升民族教育质量提供了理论指导和高层次研究。

(二)民族基础教育的独特性

民族基础教育即在党和国家统一方针指导下,结合民族特点和地区实际,采取特殊政策与措施,对少数民族地区青少年与儿童进行的基本素质教育,为全面普及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提高民族素质,为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各级各类教育发展培养各种人才,为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2]。在民族基础教育的影响下,可以结合其自身所具有的民族特点,深抓民族基础教育的发展,为高层次教育提供教育保障[2]。

1.民族基础教育的局部性

民族基础教育是基于本地区民族特点的基础之上,以民族地区适龄儿童和青少年为招收对象,在教育教学中注重民族地区的儿童的特点,使民族基础教育具有极高的民族性和区域性。

2.教育环境的特殊性

民族基础教育是以服务于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需求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民族基础教育的内容、方法要适应民族地区的文化环境背景、民族习俗背景,所以民族基础教育的环境氛围是特殊的。

3.语言文字的差异性

在受教育者自身民族语言背景的基础之上,采用双语或多语教育模式,既可以强化民族学生母语的水平,又可以提升民族学生对汉语以及其他多种语言的接受与吸收的过程。

4.学校布局的适度分散性

民族基础教育受民族地区地域差异性的影响,在部分农牧区设置寄宿制基础教育或基础教育的流动点的形式,保障民族地区的儿童及时方便接受基础教育,在这种条件的制约下,使得民族地区的基础教育在学校设置中比较分散。

5.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性

民族基础教育在保障民族地区基本教育的基础下,受到地区条件的艰苦性、基础教育设备的不完善性、教育环境的恶劣 ﭢ性等多重不利因素的影响,民族基础教育的发展水平具有地域差异性,以及儿童发展阶段的差异性。

(三)民族高等师范教育与民族基础教育的相互性

1.民族基础教育水平影响民族高等师范教育受教育者水平

民族地区综合国民素质水平的提升首先应该从基础教育抓起,基础教育水平的高低、基础教育质量的差异性对后期向民族高等师范教育输送合格基础性人才产生极大的影响。

2.民族基础教育内容的全面性、实用性带动民族高等师范教育专业课程的变革与发展

民族基础教育课程设置注重知识内容的基础性、全面性和实用性,力求通过基础教育促进儿童和青少年群体在自身发展的早期获得所需的基本文化知识和基本生活技能,为培养全面发展型人才起到铺垫的作用。

3.民族高等师范教育为培养输送合格的民族基础教育师资队伍提供保障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为了保障民族地区教师队伍的建设与培养,在少数民族地区创建民族高等师范学校,以及通过在发达地区的高等师范学校开设民族班的形式来满足少数民族地区各级各类学校对合格教师队伍的需求。

4.民族高等师范教育职能的特殊性为提升民族基础教育的❤办学理念提供理论指导

民族高等师范教育的职能除了为社会输送合格人才,教书育人之外,还需要承担对各个地区、各级各类教育的研究,通过实践分析、理论研究,提出社会发展进程中教育的现实需求和未来发展轨迹,为各级教育提供了翔实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基础。

二、青海省民族地区师资队伍建设成为搭建青海省民族基础教育与青海省民族高等师范教育的衔接点

(一)青海省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教师队伍的发展状况

1.青海省民族基础教育教师比例的不均衡性

青海省民族基础教育以六州农牧地区藏族基础教育为例,其基本状况为:每州设置完全中学1-2所;初级中学每县1-2所,少数半农半牧区人口较多、较集中地县设有完全中学;寄宿制完全小学每乡1所,偏远地区、人口分散地区两乡或两乡以上联办1所。在校教职工与在校学生比例,小学为1:8.9至1:17.6,平均1:13.2;中学1:5.1至1:12.2,平均1;8.9.在许多偏远的牧区和农牧区,教师的比例不能完全满足一所学校在教育教学中的基本需求,教师数量严重不足,无法实现基本的教学任务.

2.青海省民族基础教育教师学历水平的不健全性

在青海省的民族基础教育中ก,我们依然以六州农牧区的基础教育为例,小学教育教师学历水平为:专科26.7%、高中45.7%、初中10.6%、小学16.9%;中学教育(以初中教育为主)教师学历水平为:本科4.7%、专科62.8%、高中30.5%、初中1.9%。从中可以体现青海农牧区教师综合素质水平的不健全性。

3.青海省民族基础教育教师专业知识技能水平的不全面性

青海民族高等师范教育的课程设置以分科课程为主,注重专业学科的精细,忽视了专业学科的广博,所以在对师范生的培养中没有注重在基础教☤育之中的学科设置的全面性与实践性。

4.青海省民族基础教育教师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知识的缺乏

青海省民族基础教育的教师在接受教师培训或者早期的师范教育中,因为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只注重了专业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作为师范教育人员的基本师范技能知识的学习,有许多任职教师没有学过或者没有系统学过相关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的知识体系,在基本的教育技能上存在很大的缺口和不完善性,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

(二)立足青海省民族基础教育之上的师资队伍的建设

1.青海省民族师范高等教育对师范生培养的重新定位

(1)民族师范生专业知识培养的广、博、精

青海省在近几年基础教育改革中,改变传统的以分科课程为教育内容的教育过程,开始注重中小学教育中的综合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开设比例,通过课程变革,力求在中小学教育中培养具有全面知识技能的灵活型个体,让中小学生会读、会做、会用、会领悟,从死读书、读死书向活学活用转型。

(2)民族师范生语言技能的发展

由于民族地区教育的特殊性,民族教育推行双语多语教学模式,让民族地区的中小学生在自己母语学习的基础上,熟练运用汉语,甚至能够达到多种语言技能的基础教育。因此在民族师范生的培养中要求民族师范生能够熟练运用民族语、汉语、其他语种进行交流和教学,将双语教学模式或多语教学模式顺利运用于民族基础教育,培养合格的双语人才。

(3)民族师范生基本心理健康教育和教学技能的培养

为了普及心理健康教育,民族高等师范院校应该立足基础教育的实际状况,加强民族师范生心理健康知识的培养,获得系统的心理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知识体系,提高民族师范生的心理健康辅导技能和教学技能技巧。

(4)民族师范生现代化教育手段的培养

随着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的不断运用,掌握基本的现代化教育手段成为师范生的基本技能,作为推进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现代化的主力群体民族师范生的现代化教育手段的掌握也势在必行。

2.继续教育为强化青海省民族基础教育任职教师水平提供保障

综上所述,民族基础教育与民族高等教育在本质上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对促进个体的发展、培养合格人才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青海省作为一个多民族省份,将民族基础教育和民族高等师范教育通过对教师队伍的建设,寻找到有机的衔接点,将民族基础教育与民族高等师范教育有效结合,共同促进青海省教育的长足发展。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