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学体育教育的人文关怀
摘 要:本文立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从大学生体育健康着手,通过体育教育的途径来探索提高大学生身心健康的理论与方法。本文阐述了大学体育教育与人文关怀有机结合的内涵、作用及意义。本文通过理论分析等方法,证实了在大学生体育教学中融入人文关怀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对大学生成长成才有积极影响。
关键词:大学生 体育教育 人文关怀
人类的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进步,从而使人文文化和实用主义在我们的生活中成为了不可或缺的部分。同样在体育教学中,作为一名体育教师不仅要注重技术的传授,还要重视人文素质的培养。但在当代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仍存在忽视人文教育的现象。因此,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渗透人文关怀成为当前高校体育教育过程中的关注点。
一、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人文关怀的概念
人文关怀,“人文”与人的价值、人格、人的生活及其生存的意义、人的理想与抱负、远大志向等密切相关的。 体育的人文关怀就是在体育教学中,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和谐、友爱、真诚、理解。在教学中,老师对学生的态度宽容、仁慈、耐心、细致,学生对老师尊重、支持、积极、主动等,这就要求体育老师了解学生的运动能力、运动技术掌握的快慢及程度,然后用平和的心态去引导学生,才能使人文关怀更好的体现在教学中去。体育教师的人文关怀,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并运用,对新课程体育教学有促进作用,并把新课程的理念更好的贯彻到教学中去。
二、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人文关怀的实现方式
1.关注个体差异,注重教学过程。
在体育教学中,每个人的身体素质、运动能力、运动技能的接受能力是不一样的。运动技能的掌握与熟练程度掌握的快慢,是与运动的感知能力、身体素质密不可分的。有一些运动项目是有利于掌握的,也有些运动项目不利于掌握的。也有少部分同学,对运动技能的感知与接受能力很弱的,别人多次练习就能掌握的,而这些人,往往就是不得要领,掌握不了,这与大脑的平衡、感知与运动能力有关系,是先天性遗传的。在新的形势下,重视教学过程,那就要有平和而安然的心态。在对学生的评价上,应针对每个同学的个体差异尊重理解每位学生,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位学生体会到体育教学是一门充满情感、活跃身心的课程。
2.精选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引起学生们的喜爱从而营造良好的氛围
✄每个班级学生喜爱的体育教学内容不一样。女生一般喜爱排球、跳绳等,也有的女生喜爱篮球、足球运动项目。篮球氛围比较浓的班级里,在篮球教学的时候 ☻,无论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刻苦性、纪律性方面,学生表现的都比较好。因为这个班级有良好的篮球氛围,学生在网络、电视转播中对中国的CBA联赛、美国的NBA篮球赛,看到、听到,在同学之间讨论,久而久之,这个班级的对篮球有一种心理情结,一提到篮球、练习篮球的时候,心理就有一种跃跃欲试的感觉,在篮球教学的时候,三步上篮、跳起投篮等,掌握的很快,因为课后他们自己练习。还有,在看电视转播篮球赛的时候,篮球运动员的各种动作技术,在他们的脑海中,已经建立表象的概念,所以老师稍微讲解与示范,学生自己主动练习起来,也不需要老师的督促与提示。足球、排球等在学生的心理定势也是一样的。足球运动,特别是对男孩子来说,有的学生达到入迷的程度,提起欧洲足球的赛事,有时候,我都自愧不如学生。新课标实施以来,给广大ว教师提供了一个施展自己能力与空间的平台,在体育教学中,使学生锻炼好身体素质,在锻炼与掌握运动技术的基础上,使学生心理在体育教学中尽一步完善。综上所述,教学内容的选择,是上好比较完美的体育课的前提。多给他们一些时间,练习自己喜爱的运动项目。
三ย、教师将人文教育融入到教学内容中,联系实际,活跃课堂气氛
体育老师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不仅要教授动作技能、纠正错误动作,还要将动作中的实际运用含义讲解和示范给学生,大学生学习的不仅是技术,他们会问为什么,是什么,怎么用,学习它的意义和作用。如果教师身体力行,与学生打成一片,将人文教育、人文关怀与体育运动技能结合在大学体育教育当中,这样学生就会在实践中学会并且运用到实践当中,在这个过程中,也能够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活跃了课堂气氛,达到了教学目的。
四、小结
人文关怀是教育本身的需要。教育就其本质而言,就是精神传递的过程。教育是一个“动心”和让人“心动”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是通过精神传递来完成的。在学校教育中实施人文关怀,这不仅是一个教育理念问题,更是一个教育本质问题。因此,在大学体育教学中,融入人文关怀是现代高效体育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这有利于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为培养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从而,这就要求高校体育教师必须学会以学生为本,关心学生,实施技能与人文关怀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参考文献:
[2] 孟刚,王瑛.对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基本理念的认识与思考[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1).
[3] 孔红新.高校体ฬ育教育呼唤人文关怀[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6,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