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手实验,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摘 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通过切实把握“精心设计”“过程有序”“语言表达”这几个要点,能够有效走出动手操作的误区,提高动手实践的实效,深化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动手实验;数学思维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有言:“儿童的智慧在他们的手指尖上。”小学生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动手操作活动能够有效引导其深入思考,发展数学思维。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曾提出:“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由此可见,适当的动手实践活动能够显著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当代教师应当善于通过组织学生动手实验,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一、精心设计,富有逻辑
教师在组织动手实验活动时,应当注重结合教学目标与内容,精心设计操作方法,避免进入“浮于表面”的误区。动手实验活动虽然没有统一的模式与要求,然而合乎逻辑的操作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过于花哨的操作方法则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造成学生只动脑、不动手的现象,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在上述教学活动中,笔者通过精心设计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操作方法,不仅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而且促使学生通过实验加深了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过程有序,综合概括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思维处于无序思维向有序思维的过渡阶段。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动手实验活动时,应当注重实验过程的有序性,有意识地训练学生思维的条理性,促进学生能对实验过程形成清晰的思路,提高自身的思维能力。
比如,笔者在对《简易方程》这一节内容进行教学时,为了引导学生学会利用等式的性质求解简单方程,笔者首先应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活动探索等式的性质,促进他们形成深刻的理解与认知。笔者将学生分成了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都分发了天平以及砝码。紧接着笔者分四步引导学生展开实验活动:第一步,在天平两端分别放置一个20克的砝✎码,学生可⌚以观察到天平的ฏ两端是平衡的,这说明两边的砝码一样重;第二步,在天平的左端加一个10克的砝码,学生可以观察到天平向左端倾斜下去了,这说明天平左端放置的砝码比较重;第三步,在天平右端加上一个10克的砝码,学生可以发现天平又恢复了平衡;第四步,同时拿走天平两边放置的10克的砝码,学生发现天平仍然保持平衡。随后笔者引导学生对实验的四个步骤分别列出了数学关系式:20=20,20+10>10,20+10=20+10,20+10-10=20+10-10。最后在笔者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分析与讨论,综合概括出了等式的性质: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
在上述教学活动中,笔者通过设计有条理的操作^程,促进学生的思维随着操作进行下去,有利于引导他们形成清晰流畅的思路,提高了思维的条理性,高效实现了教学目标。
三、语言表达,揭示联系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概括和间接的反映,是借助语言来实现的。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动手实验活动时,应当注重发挥学生的语言功能,通过语言揭示动作与ง直观材料之间的联系,深化学生的数学思维。
比如笔者在对《观察物体》这一节内容进行教学时,为了让学生能够分辨较复杂物体不同角度所观察到的情况,笔者引导学生进行了动手实验活动。首先笔者让学生每4到6人自由结为一个小组,每个小组4个正方体。随后笔者引导学生分组展开了实验,用4个正方体摆出不同的形状,摆好后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并记录 ☹下来。待各小组实验结束后,笔者让学生对实验过程及结果进行了口述,例如某学生一般操作一遍叙述道:“将4个小正方体组成这样的形状,从上面看是水平方向连放的3个正方形,从正面看是水平方向上连放两个正方形……”
在上述教学活动中,笔者通过引导学生用语言完整复述实验的操作过程,促进了外部活动的内化,提升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小学数学教师在实施教学时,务必要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点,善于通过动手实验活动,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与质量。
参考文献:
[1]邵秀莲.浅谈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5
(18):71.
[2]安波.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研究[J].新课程(小学),2017
(7):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