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化与科技的融合

时间:2024-12-26 01:49:55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摘 要:文化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传承的人文精神以及通过物质来表现的各种形态的总和。科学技术是人类在长期生产实践过程中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知识体系及方法手段的总和。文化与科技的融合不仅有潜在的可能性,而且还有内在根据的必然性。探寻两者融合的实现路径,是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繁荣的迫切需要,同时也是推进我国科技创新进步的重要举措。加强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发展,大力实施文化强国战略与科技强国战略,使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文化软实力;文化与科技;融合;可能性;必然性;实现路径

作者简介:张胜旺(1970-),男,太原人,中北大学人文学院讲师,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加强文化与科技相互作用的发展,推动文化与科技创新要素的有机结合,促进文化与科技有机融合创新机制的形成和完善,是当前我们面临的重要工作。[4]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指出,科技创新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引擎,发挥文化和科技相互促进的作用,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使之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促进文化和科技的融合,发展文化新型业态,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议指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对基础性、战略性和前沿性科学研究的支持机制,大力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激发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这表明了我们党在认识文化与科技关系问题上的正确把握,同时也是党在制定文化与科技政策方面做出的英明决断。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现代社会进入新的历史时期的显著标志。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是富有时代性的重大课题,对这一课题的研究探讨,有着现实的启示性意义。

一、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可能性

文化与科技虽然在组成要素、表现形态、运行规律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但并不是说两者就没有任何的关系。事实上,它们都来源于人类的实践活动,都能够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它们之间还具有着彼此关联性。正是由于文化与科技的这些特性,使得它们能够相互融合,共同发展。

科学是通过揭示事物的本质及规律来把握客观世界的特定知识体系。在马克思生活的年代,人类在自然学科领域的重大发现不断推动着科学的发展。由此,马克思对科学有了清楚的认识,他说:“科学这种既是观念的财富同时又是实际的财富的发展,只不过是人的生产力的发展即财富的发展所表现的一个方面,一种形式。”[7]170而这种财富正是人进行生产实践的结果,是“人的创造天赋的绝对发挥”。[7]137人们把科学运用于实践中,逐渐形成了改造对象以达到自己目的的方法和手段,这就是技术。从这个角度来讲,技术就是在实践中连接人与客观事物的中间环节。在由主体、客体和手段构成的实践要素中,手段是最为活跃的要素,一定社会的实践水平高低受多种因素影响,但最终是由实践手段的革新来决定的。马克思说过,客观事物“都是许多属性的总和,因此可以在不同方面有用。发现这些不同的方面,从而发现物的多种使用方式,是历史的事情”。[8]48正是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们在不断探索整个世界的过程中,提高了实践手段水平,直接带来了技术发展的革新。

实践是人类的存在方式,是人类本质力量充分的体现和确证。在改造自然的实践过程中,人类把自己从自然界中提升出来,使得自然界成为自己之外的对象物。在对整个自然界进行对象性的物质活动过程中,形成了人类特有的人文精神及物质表现形式的财富,这就是文化;同时也形成了人类改造自然界的知识体系及方法手段,这就是科学技术。正是由于文化与科技都来源于人类的实践活动,才使得它们能够相互融合在一起。 2.文化与科技都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文化作为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现象是人类长期实践活动的结果,它在人类社会由低到高的发展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由于文化本身的历史继承性特点,使得其世代传承,经久不衰。但是历代的人们在创造他们那个时代的文化时“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而是根据特定的时代条件和在“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9]470-471这种从历史上继承下来的又赋予时代特点的精神文化,往往具有前瞻性,对社会的发展起着积极的先导作用。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那些适合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反映社会合理生产关系的先进文化,不仅对既有的腐朽没落的意识形态进行无情的鞭挞与批判,同时对即将来临的新生事物予以高度颂扬与肯定,激励人们变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而建立新的社会制度。恩格斯曾指出,由政治法律思想、哲学、宗教、艺术等组成的观念上层建筑是受社会的经济基础来决定的,但是反过来它们又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10]668正是由于观念上层建筑中的这些文化形态对社会的经济基础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才使得社会不断地进步与发展。

3.文化与科技相互关联。文化根植于知识,如果没有知识的支撑,那么文化也就失去了生长发展的土壤。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的知识体系,而技术是科学知识的运用,表现为解决问题的方法、技能和手段等。科学的知识体系与技术中具有知识形态的要素一起成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文化与科技存在着密切的关联性。马克思指出:“科学则与前一代人遗留的知识量成比例地发展”[6]82,但又与这些时代“精神生产领域内的进步”[12]96不无关系。这说明科ฬ技的发展也内含有文化的作用。马克思恩格斯很少使用“社会科学”这一包含人文精神的概念,而更多时候用“历史科学”来代替。他们指出,历史可以划分为两个密切相联的方面即自然史和人类史,只要人类社会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14]与此相适应,研究自然史的自然科学与研究人类史的社会科学也是密切相联彼此制约的。马克思还指出,正像关于人的科学包括自然科学一样,“自然科学往后将包括关于人的科学。”[6]194在马克思看来,社会科学(内含有人文精神的文化)和自然科学(内含有技术)在整个人类历史的进程中是相互作用、不可分离的统一关系。

文化与科技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关联性关系源远流长,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它们之间的这种关ช系愈加紧密,愈加显著。现今社会出现的许多复杂问题,如环境保护问题、人口问题、社会经济发展问题等等,单独靠文化或是科技的力量是不能够圆满解决的。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运用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的各种理论和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加以诠释和理解,付诸于实践才能有效地、全面地、合理地解决这些问题。富有人性的文化在构筑起人们休憩的精神家园的同时,也为人们追求内心世界的自由和发展拓展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文化是感性的,但其中也内含着理性的成分和因素。因为文化体系的构成并不是感性经验的积累和堆砌,而是要经过逻辑概括、推理论证而形成。科学技术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它的兴盛与衰微关系到整个社会走向的命运。纵观科技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得出它与特定文化背景是分不开的。中国古代哲学中内含着的理性的自然主义和开明的怀疑主义思想,成就了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辉煌,达到了当时西方望尘莫及的水平。[15]近代西方科技的产生与发展源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需要,但还与欧洲文艺复兴的文化背景有直接的关系。[16]文化与科技的关联性关系,表明它们在任何时候都不能离开对方而孤立存在,它们只有融合在一起才能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

二、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必然性

文化与科技的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任何一种繁荣的文化必然孕育出赋予这种文化烙印的科学和技术,科技发展的兴盛与衰枯都与特定的社会文化氛围有关。同样,任何一种发达的科技都能够催生富有时代特色的先进文化,折射出这个时代人们所崇尚的价值取向和人文精神。没有了人文精神的科技是盲目的,没有了科学精神的文化是虚浮的。文化与科技是相互作用、彼此渗透的。正如列宁所说:“从自然科学奔向社会科学的强大潮流,不仅在配第时代存在,在马克思时代也是存在的。到二十世纪,这个潮流是同样强大,可以说更加强大了。”[17]同样的,在现时代社会科学奔向自然科学的潮流也是强大的。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是它们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

第三,观念文化对科技的导向作用。观念文化由社会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等意识形态来组成,它在整个文化系统中居于支配和核心的地位,而且对科技的发展起着不可或缺的导向作用。这种导向作用是通过观念文化中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对科技应用的影响来实现的。一个社会的科技水平发展状况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社会普遍认同的科技价值取向和这个社会规范的科技运用行为。马克思在考察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的科技发展水平时,认为这“不是纯粹的自然需要,而是历史上随着一定的文化水平而发生变化的自然需要”。[20]52恩格斯在《反杜林论》第二版序言中也谈到:“正是由于自然科学正在学会掌握二千五百年来哲学发展的成果,……它才可以摆脱它本身的、从英国经验主义沿袭下来的、狭隘的思维方法。”[3]17这些都说明观念文化对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何等的重要。当社会上的人们所持有的价值观念与科技的内在精神气质相一致时,就会为科学研究热潮的掀起和技术创新风尚的流行提供浓厚的人文氛围,以此推进科技的进步与发展。反之,就会延缓或阻碍科技的发展。

2.科技对文化的影响。科学技术作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知识体系和方法手段,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作为认识和探索整个世界的思想升ท华,科技以人的精神生产的方式参与了人类文化的创造过程,并且不断推进社会文化由低级及向高级的演化。科技对人类文化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对物质文化的带动作用、对制度文化的推动作用和对观念文化的触动作用。

三、关于文化与科技融合实现路径的思考

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来分析,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是可能的,也是必然的。但在21世纪的今天,如何把两者的融合由理论变为现实,就成为我们所面临的重大课题。中外许多学者就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实现路径做了多方面的探讨,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这些都是我们现在探讨两者融合实现路径的重要参考和理论依据。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结合当前我国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要实现文化与科技的当代融合,应该从以下方面来着手:

2.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并举是实现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关键点。教育作为一个社会的永恒事业,肩负着向社会培养人才的重要使命。就人文教育来讲,它的目的是教人如何做人;就科学教育来讲,它的目的是教人如何做事。当代社会需要的是既会做人又会做事的德才兼备的综合型人才。学校和社会要适应时代的要求,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并举,加强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的有效沟通,是实现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关键所在。爱因斯坦始终关注人文与科学的统一,他曾指出,科学专业知识教育是不够的,还应该关注人本身的发展,关注人奋斗目标的实现,这样的人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30]我国高等教育的历史发展表明,随着自然科学彰显的巨大力量,使得理工学科教育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人文学科则受到冷落而得不到与理工学科同等的重视程度,其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局限。长期以来,我国的人文学科教育和理工学科教育互不关联,各自独立单一化发展。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这种状况有所改变,但并没有彻底解决两种学科教育的统一互补问题。这样,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文学科学生缺乏一定的科学知识和理性逻辑思维能力;而理工学科学生缺乏一定的社会知识和人文精神。为此,需要改变我们现行的教育制度,不再让教育仅仅成为改变学生命运的工具,更重要的是使教育成为每一个学生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手段。[31]所以,学校和全社会通过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兼顾并举,逐渐培养社会成员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这样就会为实现文化与科技的有效融合提供关键性的条件保障。

3.坚持以人为本是实现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契合点。“以人为本”是我党执政理念的核心和灵魂。“人”就是人民群众,是从事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现实的人,是创造历史的主体。“本”就是存在根据和目的归宿。可以这么说,以人为本的远景目标是实现人类彻底的解放和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现实目标就是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谋取利益,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坚持以人为本之所以是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最佳契合点,这是因为在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社会主义事业中,坚持以人为本不仅是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导方针,而且还是进行我国科技创新事业建设的遵循原则。文化的基本功能在于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构建人们心灵休憩的精神家园。我们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目的就是提升人民的思想境界,陶冶人们的情操,赋予人们以人文素养和文化底蕴,使每个人都能够得到精神上的最大满足。科学具有“祛魅”功能,它使人们挣脱迷信和宗教的束缚,获得理性的自由。同时,科学从不献媚于“金钱”和“权贵”,它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追求真理为整个人类服务。我们进行科学上❧的探索和技术上的创新,就是创造丰富的物质财富,使每个人能够得到物质上的最大满足。正是由于以人为本是文化与科技的共同目的归宿,这也就成为实现它们融合的最佳路径选择。

文化与科技同源于人类的实践活动,都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它们之间存在着无法割断的关联性。正是由于文化与科技的这些特点,使得它们的融合成为可能。而它们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影响关系,又使得它们的融合成为必然。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是历史的感召与现实的呼唤的统一,它们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共同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当前,在国际复杂的形势下,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中,积极进行文化与科技融合的理论探索,努力寻求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实现路径,大力实施文化强国战略和科技强国战略,不断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和科技硬实力,逐渐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才能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