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核心价值观融合进现代文学的研究
【摘要】社会核心价值观主要反映 Ü了社会主义实践要求和内涵价值,社会核心价值观是指导社会工作和ส弘扬传统美德的重要基础条件。现代文学课程融入社会核心价值观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更是社会进步的体现。现代文学作为先进思想传播的载体,通过语言文字交流,集中展现国家传统文化魅力和社会发展动力。本篇文章在此基础上,主要对社会核心价值观融合进现代文学课程方法和意义做出分析。
【关键词】社会核心价值观;融合;现代文学;课程;研究;
社会核心价值包括文明自由、富强民主、法制公正等,积极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家发展的要求。社会进步的标志是文明发展、思想进步。现代文学课程教学与社会核心价值观相融合,目的是通过文化传播和教育教学作用促进社会和谐进步、实现文化大发展。[1]
一、现代文学课程内容和特点
文字是文化的表现形式,语言是思想的载体。现代文学课程中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有利于进一步弘扬当代文化精神,促进社会文明发展。现代文学课程教学中,由于传统教学体制的限制,人们接受文学教学的主要目的已经变为完成应试要求、追去物质生存环境。针对这一点,现代文学设计需要从社会主流思想入手,拓宽人们精神世界,强化对自身和对生命的认识。现代社会发展节奏较快,人们习惯享受“快餐文化”,许多文学作品被改变成电影、电视剧搬上荧幕,人们个乐于观看影视剧而不愿花费更多时间阅读原著。一方面这是由于文学社会影响力削弱,另一方面则是人们忽略文学主题,而法、更热衷于故事情节的阅读。现代文学课程设计需要在时代发展中,结合社会核心价值观,增强文化底蕴,弱化故事性,强化思想性和教育性,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现代文学的产生是在一定历史条件和历史事件的催发下形成的,文学体裁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创新和丰富,包括戏剧、杂文、散文、诗歌、报告等,创作形式多样,内容新颖而富有教育意义。我国现代文学产生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发展于社会主义时期,具有明显的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特色。我国现代文学代表作家有鲁迅、郭沫若、老舍、冰心等,这些作家著作颇丰,对现代文学教育做出重要贡献。现代文学课程教学,在内容和题材选择上注重弘扬社会主义文化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教育特点。[2]
二、社会核心价值观融合进现代文学课程方法
(一)丰富选文
现代文学课程文章内容的选择需要丰富多样,语文教学题材直接关系语文教学最终成果,不同的文学作品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均不同,在选文过程中,需要把握其核心思想,有效融合进社会主义核心思想。例如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爱国、敬业、奉献、诚信和友善,这是社会价值基本取向,同时也是对人基本的道德约束点。针对这些,现代文学课程选材可以参照郭沫若的巨作《虎符》和《屈原》,这两篇著作都结合了一定历史背景,但是弘扬的主题是爱国、奉献,集中体现现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学课程选课中需要积极引入正确的价值观导向,凸显社会主义核心理念,彰显主流文化特色。
(二)文化交融
我国大力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目的是通过社会主义核心思想传播,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地位,体现民族精神,彰显民族魅力。文学传播和课程教育为社会核心价值观建立及完善提供了更加直接有效的传播方式,在价值观与文学课程融合过程中可以通过文化交融的方式促进社会核心思想进步。例如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文学课程文章选用可以是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也可以是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这两篇文章内容和题材均不同,但是都直接表达了一种崇高的道德价值观,即爱国主义精神和自我奉献精神,集中展现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社会核心价值观宣扬和推崇的内容较多,要更加完备的将其与现代文学课程结合,就要保证文章内容、思想深度经得起推敲,同时要通过文化交融形式,使文化差异在比较中得到认同和肯定,突出文化教育意义。
(三)传承与创新
社会核心价值观是在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将马克思社会主义思想内容同现代社会发展要求和特点结合后总结得出的具有时代特性的社会发展指导思想。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要求在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改革,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目标。我国古代文学中“亲贤臣,远小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就是洁身自好高远思想的体现,在现代文学课程教学中,更应该通过文字艺术表现形式将这种价值取向和道德情操予以发扬、传承。传统思想文化的继承离不开内容和形式的创新与改革,推陈出新、取长补短是将社会核心价值观融入现代文学课程的有效方法。文学作品题材和内容的变更并不影响最终的阅读、教育效果,反而传承途径的变更更能代表文化思想发展的历史特点,既易于现代人的接受和学习,又丰♂富了现代文学课程的内涵。
三、结语
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推崇和宣扬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其思想内容和主题形式具有一定人文主义色彩和法制管理要求,主要体现在崇尚人的自由和地位的同时,又要求法治和自我控制。现代文学课程中融入体现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文章内容,不仅体现文化发展的传承性和创新性,更直接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促进人们正确思想道德观的建立,为社会文明和谐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彭正生.恩格斯的“最高标准”与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教学[J].巢湖学院学报,2013:127~130.
[2]何红梅.高职文学课程核心内涵建设的价值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5:151~☃152.
作者:韩春玲单位:朝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