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社会学视域下的《额尔古纳河右岸》

时间:2024-12-26 04:15:13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工业革命后,特别是上世纪以来,在工具理性价值观的引导下,人们开始掠夺式开发自然资源。由此带来的结果就是人类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物欲得到极大满足,但人类的居住和生存环境却受到严重威胁,随之而来的生态环境恶化逐渐引起人们的注意与反思。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①(以下简称《右岸》)一书则以描写游猎民族――鄂温克族丧失传统的生存家园而不得不搬迁定居为题材,重申了环境问题的紧迫性与社会性。

本文以《右岸✄》内容为索引,用环境社会学的视角从微观与宏观着手分别解析鄂温克人的精神生态,继而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以此来说明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是相互依存、共生共存、不可分割的整体。

1鄂温克人的日常生态

《右岸》中讲述的传统鄂温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究其原因是他们世代传承的日常生态观,主要体现在日常生活的以下三个方面:

1.1萨满

“萨满”一词是“跳神之人”的专称,也被理解为这些氏族中萨满之神的代理人和化身。鄂温克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萨满,生病时,需要萨满跳神治病;驯鹿群生瘟疫,需要萨满跳神驱邪;婚礼或丧礼,需要请萨满主持;部落迁移,需要萨满选择时间地点;发生自然灾害,需要萨满来跳神除灾。萨满将鄂温克人的宗教和社会联系在一起,它是社会对个体的道德权威和绝对权力的表现,也是集体意识作用于个体意识的方式。也正是通过这种方式民族的生态环境意识和团结感得以强化,在世代传承中起着教化子孙的功能。

人们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多持“人类中心主义”,而面对人与社会关系时又持“个人中心主义”。然而,鄂温克族流传着一句古老的谚语:“你出门是不会带着自己的家的,外来的人也不会背着自己的锅走”,于是就有了“靠老宝”这样一个类似于“公€共的物品供应站”的地方。几乎每个乌力楞在山中都建有“靠老宝”,人们在搬迁的时候会把非必需或不方便携带的东西放在里面,如衣服、皮张、食品,以备需要的时候来取。而这些“靠老宝”ช是不上锁的,即使你路过的不是本氏族的“靠老宝”,如果确实急需东西也完全可以自取。“靠老宝”反映出鄂温克人“循环利用”的低碳思想,是鄂温克人精神生态的重要表现方式,亦是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处的标志。

1.3希楞柱

家的意义不仅仅是建筑,还有它周围的自然环境。那用青砖红瓦搭起的小屋不是鄂温克人的家,他们的家是山坡、是土地、是溪水、是风,他们的家是那整片整片的山林,他们的家是与大自然相连通的伞状的希楞柱。希楞柱的顶处有孔,不仅可以用来排烟散热,还可以当作夜晚观星赏月的窗口。这些世代居住的希楞柱为鄂温克人提供了生命的宁静。而林业工人和铁道兵的出现打破了这里的宁静,使得这种传统聚落形态消逝。当红瓦白墙的房屋竣工时,鄂温克人传统的精神生态观却坍塌了。

2鄂温克人的自然崇拜

环境社会学所理解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以系统论基础的,在生态价值观的引导유下认为世界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在这一整体中所有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每一物种都有属于自身的价值,也都有生存的权力,生态系统内部各物种之间的平衡达至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传统鄂温克人恰恰相信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灵魂的,所有的事物都是相互依赖、相互依存的,因此要热爱所有的生命形式,任何一种伤害行为都会波及大家。大自然不仅是鄂温克族赖以生存的家园,而且成为他们生命的一部分。在这种系统论的环境思维模式下,鄂温克人的行为方式、生存方式和感悟方式都自觉地带有一种自然崇拜。

鄂温克人对自然怀有一份敬畏之心,许多自然之物在他们眼中都笼罩着神性的光辉。他们崇拜火神,营地的火从不熄灭,他们认为火中有祖先,有时还会淋一些动物的油到火上,因为据说祖先神喜欢闻香味;鄂温克人在狩猎时“得一兽即还家”,他们并非把野生动物当做赚取金钱的资本,无节制地获取生存需求以外的自然资源,而是以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观点,表现出对动物的关爱和对生命的尊重;对植物他们同样充满了敬畏,因对婚姻不满而寻死的金德是选择一棵枯树吊死的,“因为他知道,按照我们的族规,凡是吊死的人,一定要连同他吊死的那棵树一同火葬”。金德临死也不肯伤害一颗生机勃勃❅的树,于是他选择在一棵枯树上结束自己的生命。《右岸》中的人与自然是完美的结合在一起的,人是生命的呈现,而自然是人生命形态的呈现。

鄂温克人既敬畏大自然,又亲近大自然,与大自然相互依存,并使自己成为自然的一部分。这些自然崇拜在无神论的今天看来似乎荒诞不经,然而正是这种信仰崇拜使鄂温克人时时刻刻对自然存有敬畏之心,不会像被现代文明浸染过的人们那样目空一切,唯吾独尊。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