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韦庄词中的思乡情结

时间:2024-12-26 03:24:53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摘 要 晚唐至五代时期出现的花间词派中,韦庄独以清新简雅著称,鹤立《花间》,可谓一代词宗。极富飘逸感的文风之下,韦庄词中始终蕴含着强烈而真挚的情感,尤以思乡词为代表。乡愁自古而来一脉贯穿整个中国文学史,韦庄在反复吟咏间,继承并深化了这种中国文人士大夫所特有的情结,一咏三叹,余韵悠长。

关键词 韦庄 词 思乡 情结

On the Homesick in Wei Zhuang▲9;s Poetry

Abstract Huajian School appeared in the Late Tang to Five Dynasties, Weizhuang only with fresh simple but elegant known, stood in "Flower Room", described as a case of pronouns. Under very elegant sense of style, and Wei always contains a strong and sincere emotion, especially as the representative words homesickness. Since ancient times, from a nostalgic vein runs through tคhe entire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Wei Zhuang among repeatedly chant, inherited and deepened the Chinese literati of this unique complex, a chant three sigh, lingering finish.

Key words Wei Zhuang; poetry; homesick; feeling

韦庄(863-910),长安人,为唐初宰相韦见素后人、韦应物四世孙。虽出身名门,但一生处于唐朝末年的大分裂动乱中,青年时期屡试不第,无缘仕途,家境贫穷。中年以前为求食求仕而不断奔波南北,艰难困顿,尝尽人间悲苦滋味;然他大器晚成,晚年为西蜀王建相,富贵显达。如此跌宕起伏的人生阅历赋予了韦庄独特的创作风格,他创新风,树楷模,鹤立《花间》,与温庭筠齐名,然风貌异之。在韦庄今存的四十八阙作品中,虽然题材广阔种类繁多,但占最大比重的仍是思乡和怀恋故国之作,饱含着韦庄浓郁炽热的情感和愁绪。

1 缱绻苦闷的思归抒情

韦庄生活于唐末动乱的年代,求生存于农民起义和统治阶级内部自相斗争的夹缝中。现实错综复杂、尔虞我诈的政治斗争,风雨飘摇、民不聊生的生活状况给予他悲悯世人、怜惜自我的感情基调,并在词作中表现出来。虽然他多以自己的口吻来抒发思乡的悲苦和惆怅,但这种独特的自我表现往往又蕴含着为时代和人民发出呼声的意义。

例如,韦庄从中原流落到江南十年之间写作的一组《 ツ菩萨蛮》(五首)。这组词,皆是抒发作者远在江南,思归不得的惆怅心绪,抒情的手法随处可见。谭献在《复堂词话》中评价:“亦填词中《古诗十九首》,即以读《十九首》心眼读之。强颜作欢愉话,怕断肠,肠亦断矣。项庄舞剑,怨而不怒之义。”如“其一”(红楼别夜堪惆怅),辞别中是强颜欢笑,难述离殇,何况分别之后。家中一位“人似花”的美人等待着自己,自己必是极度渴望着“早归家”的。但无奈世俗繁事缠身,无法归乡,此中的感情只好被转化成凄怨,渐而生出悲怒来。看起来这只是一首普通的男女诉情之词,实则表达了韦庄对意中红颜的牵挂与思念,更是表达了一种对故乡的执念。进一步分析这首词,可理解成是韦庄对故国的眷念。“美人”的指称自屈原之后,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被喻为“君主”的比比皆是,韦庄在此处亦是昭示了一种对如烟往事的眷恋,对故都、故乡不可言传的悲哀与怀念。个人情怀和国家、民族的大背景结合起来的时候,更能够刻画出那个大时代下文人骚客以及平民白丁的无奈和辛酸,以整个辽阔的大时局作为忧怀的创作背景,同时辅以个人脱离不了这种大环境的个人遭遇,使得韦庄的思乡之作被烙上时代痛苦的痕迹,显得更为悲楚无奈。再如,“其三”(如今却忆江南乐),韦庄也大量展现了他这种曲折婉约的抒情表达。谭献曰:“意而不尽而语尽。”词评甚精,正是话语有尽而意无穷,言辞之外的脉脉情思能被读者细细揣摩回味。

韦庄词作许多,无一不有深厚的情蕴。这种缱绻的、欲罢不能的情感将作者的个人情感与当时的家国天下、时局背景通通联系在一起,从而形成一种超越个人因素的巨大忧伤,这种情怀无论在哪个朝代,哪怕时至今日都能激发起读者心底稳稳沉淀的爱国济世之情,有着经久不衰的审美价值。

故而在江南流浪的十年里,抒情成为韦庄吐露个人思乡情感的主要创作特色。韦庄身世坎坷,羁旅异乡,在思乡大方向的指引下,词中往往流露出依惜、缱绻、惆怅的色调,渐而形成他独有的情感特征。惆怅的心情不是一蹴而就,这种如影随形、无孔不入的乡愁并非完全是个人的感情,更代表平民、士人在动乱时局背景下故国逝去,此恨绵绵无绝期的悲凉情感。

2 “似直而纡,似达而郁”的风格

文学创作中,创作个性有待外化,形式化到具体作品中才能形成风格。韦庄词在花间派中独树一帜,一扫浮华糜艳,加之乡愁始终贯穿于在词人的生活之中,故而总体风格清新淡雅,哀婉悱恻,形成其独有的行文风貌。这种风格的最终形成与他朴直白描的语言组织和表现感情千转百回的手法是分不开的。

韦庄作为花间词派的首推代表,其文风温婉清新,又注重的感情抒发,文笔疏淡晓畅,渐而形成一种清扬洒脱的文风。另一方面,韦庄怀才不遇,报国无门,为求食求仕,大半生飘泊羁旅,直到晚年还流寓于西蜀,有着满腔无法言说的漂泊无依的失落感,这种失落感衍生出对亲朋好友无限的思念以及对故国的深深眷念之情。故而形成陈廷焯所称“似直而纡,似达而郁”的创作风格――清新旷达、简明达意的文风下所郁结的厚重绵长的情感。韦庄早期流落江南时所作的词,如《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和《归国遥》(春欲暮,满地落花红带雨)。前一首最是典范,不但遣词造句精美,字里行间更是透出一种欲说还休的情义和韵味,表现出深沉绵长、底蕴丰富的个人情怀和对故土欲归又不忍归的惆怅感情。后一首,“早晚”表明了自己要回乡去的决心,但又恐“归无双翠羽”,无限惶惑悲戚。前一首词看似是作者抒发自我对江南水乡的依恋之情,实际上却是在表达对漂泊难归的身世的感伤。中原沸乱、欲归不能,所以才说未老不还乡的。这种欲说还休、又把话反说的表现手法则将作者心底最沉痛、缱绻的情绪表达得淋漓尽致。而一首后词则先诉说回乡之心的热切,但何时才能回乡,又要耗费多少年月,“南望去程何许”?皆不知晓,从而衍生出迂回惆怅的心绪。这两阙词看似直接,其实万千迂转。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评价说:“韦端己词,似直而纡,似达而郁,最为词中胜境”。再如,韦庄晚年为蜀相之时所作的《浣溪沙》(夜夜相思更漏残)。作此词时,韦庄已高居川蜀丞相之位久矣,然骨子里仍是一个多情词人。辞藻的拟用婉转忧伤,怨艾清凭栏望月浅低唱,然而感情的浓烈则不可忽视――夜夜相思,凭栏望月独自心,只因无限思念故人――想君思我锦衾寒。李冰若在《栩庄漫记》中评述:“想君思我锦衾寒”句,由己推人,代人念己,语弥淡而情弥深矣。可见语淡而意深,教人不忍多读。通过这种独特的语言组织和独特风格,外化出韦庄创作中所表现出的“似直而纡,似达而郁”的风格,总是千曲百转,笔触灵婉,看似豁达,实则内心犹有盘旋郁结的情感。这种悲苦感情又不便与人道,惟有己自知,吟哦在心间多时,不断积淀,由此可以想见作者的乡愁之切,惆怅之深了。 3 审美意象寄寓感伤情怀

所谓意象,是专指一种特殊的表意性艺术形象或文学形象,一种表现审美理想充分的意象,即审美意象。它往往具有哲理性、象征性和荒诞性,暗示、预兆着某种即将发生的场景,或是起到渲染气氛、营造氛围的作用。最后创造出具有求解性和多义性的达到人类审美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为诗词的氛围描摹添上不可忽视的一笔。

韦庄行文清丽灵动,哀婉孤绝,对思乡之情的表现和衬托总是手到擒来。但也绝不能忽视他在词作中大量创作运用的意象,这些抒发个人愁绪情思的载体为他的行文烘托出更为鲜明有力的艺术感染。其中,“月”意象成为韦庄词中最为广泛出现的文化符号。中国传统文学中,“月亮”以一种强大的文化载体存在,它千里与共,能够寄托亲朋好友之间的思念牵挂;它阴晴圆缺,暗示人生变化莫测,劝人珍惜时光。月华皎洁清凉,一泻千里,能够带给人无限遐想和超脱的慰藉,能够满足古往今来一切文人雅士所要寄托的所有情怀。苏轼的《水调歌头》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描述亲友之间的思念和美好祝❅愿;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体现了明月的圣洁、光辉,令人不禁心生敬畏而顶礼膜拜。而“月”意象在韦庄词中则经常表现出一种沉寂而落寞的忧伤,“夜夜相思更漏残,伤心明月凭栏干。”(《浣溪沙》)“惆怅梦余山月斜,孤灯照壁背窗纱。”(《浣溪沙》)“月胧明,东风吹断紫箫声。”(《小重山》)除此之外,韦庄词中的意象还有许多,它们都是作者特定时期的有效文化符号,传达着他的忧思难忘的乡愁情结。又如《清平乐》:

野花芳草,寂寞关山道。柳吐金丝莺语早,惆怅香闺暗老。罗带悔结同心,独凭朱栏思深。梦觉半床斜月,小窗风触鸣琴。

全词呈现一种阴冷晦暗的感情基调和深切悲楚的凄恻情感。陈廷焯在《云韶集》卷二四中称其:起笔冷,清艳孤绝。细细研读词中的字句:野花、寂寞、关山、惆怅、暗老、斜月、独凭,这些带有灰暗色调的词汇一一出现,给全词营造出了一种冷艳凄清的感觉。继而巧妙安排词的结构,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感同身受,从而产生出一种如作者一般的惶戚戚的感受来。其实这些都是意象在发挥着潜在的作用,“野花”是随生随死,不知何时将会落去也令人惆怅不已;“关山”实“难越”,而辗转漂泊的作者本身就是一个失路之人,更显愁闷;“斜月”即将西沉的月亮,隐喻美好的事物不再。

此外,还有落花、杜鹃、雨等意象,象征着词人客居他乡,相思之情浓郁而真切的表现。 ッ“满院落花春寂寂,断肠芳草碧。”(《谒金门》) “梦觉云屏依旧空,杜鹃声咽隔帘栊。”(《天仙子》)“斜倚银屏无语,闲愁上翠眉。闷杀梧桐残雨,滴相思。”(《定西番》)这些意象本来都是自然界之中,本身并不具备什么内涵,但在文学作品创作过程中被打造成固定的审美意象,融合了作者当时的心境、感受和体会,更别具一种饱含情意的审美价值和审美情趣。

综上,韦庄早期颠沛流离、晚年则否极泰来的生活经历和他至真至情的人格特性使得他在大量的词作中留下思乡和怀恋故国的文墨。俞平伯说:“端己之词,表面看是故乡之思,骨子里更是故国之思。……更进一步说,不仅有故国之思,且兼有兴亡之感焉。”正是韦庄生平漂泊,深受战乱之害,故把这些人生挫折和寥落与梦绕故土、追念故国的情思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意气恳切,语淡而悲的词调,与一般香浓艳影、男欢女爱的花间词不尽相同。韦庄思乡词辞藻清新婉致,常常白描浅笔,然意蕴绵长深厚。同时,韦庄擅长对词文切磋的先抑后扬,迂回曲折,扣人心弦。他那犹如一江春水滚滚东去的浓烈真挚的情感,因为真情方示肺腑之意,实意昭显文章千古不朽。韦庄冠冕花间,他的思恋故土、牵念故国的情怀影响了后世的许多文人雅士,他也将千古不朽。

参考文献

[2]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4] 韦庄.韦庄集笺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