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钢铁产能过剩化解对策
[摘要] 钢铁工业是河北的支柱产业,但严重的产能过剩不仅影响了行业竞争秩序,也严重影响了京津冀区域的环境质量。本文分析了河北钢铁工业现状,指出其产能过剩的特点和严重性,从宏观经济形势、产能扩张机制、政绩评价机制和受京津地区影响等方面分析了产能过剩的原因。提出化解河北钢铁工业过剩产能问题的关键是生态环保,必须充分考虑河北环境容量与钢铁产能的关系,从政府、产业和企业三个不同层次全面推进生态创新。
[关键词] 河北省 钢铁工业 产能过剩 生态创新
[基金项目] 河北省十三五前期规划重大课题“十三五河北省化解过剩产能对策研究”(DRC13-14)。
河北是钢铁大省,产能占全国钢铁行业1/4,出现了严重的产能过剩,其污染排放是影响河北和整个京津冀区域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如何兼顾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是河北面临的重大挑战。
一、河北钢铁工业产能过剩现状
2013年河北粗钢、生铁、钢材的增长率并不高。从纵向时间维度来看,河北钢铁行业近年来产量增长迅速,由于多重因素的影响,不同年份之间增长率的差别较大。
当前河北钢铁产能过剩是一种严重的结构性、长期性过剩。钢铁行业的产能利用率非常低,距离合理水平差距较大;低端产品产能过剩,高端产品产能不足;产能过剩持续时间较长。目前河北SO2排放量有26.6%出自钢铁产业;烟粉尘排放量中来自钢铁产业的占比高达40%。
二、河北钢铁产能过剩主要原因
当前河北钢铁产能过剩是多因素综合影响而形成的,既有宏观经济方面因素,也有钢铁产业自身发展的原因,还有经济因素之外的、更深层次的体制性问题。
1. 宏观经济发展由强刺激、快速度转入“新常态”,三大需求下降
为缓解2008年金融危机带来的困难,我国出台了“4万亿”投资和宽松的货币政策等扩张性的刺激政策,给钢铁行业带来了巨大的需求,拉动了钢铁行业的投资和产能产量的大幅度增加,积压了大量过剩产能。但随着经济发展由高速转入中高速的新常态,工业投资增速回落,消费需求方面的增速也在平稳下降,工业出口增长处于低水平状态,因此依靠快速经济增长来化解钢铁过剩产能几乎不可能。需求减少加上以往累计下来的库存压力,导致河北钢铁产能过剩情况严重。
2. 缺乏经济、技术、环保约束,企业很容易扩张产能
从企业角度看,要素成本与技术、环保等方面的标准是影响钢铁产能形成和扩张的重要因素。当前河北生产要素市场不健全,定价机制不合理,造成资源要素价格扭曲,缺乏在技术、环保等方面的约束标准,造成企业很容易进入钢铁行业,产能很容易实现低成本扩张。
河北钢铁行业中,国有企业的资本、产能、产值比重最大,相比非国有企业能得到更多政策方面的扶持优惠,政府支持和资源的获取更为便利,即便经营不善,通过政府的扶持也不会被淘汰退出。这种软约束状态增加了钢铁企业过度投资的倾向。
总体上河北钢铁工业在产能扩张过程中缺乏技术标准约束。进入行业不设置技术壁垒,导致一些技术水平低,甚至不具备经营能力的企业进入,造成投资猛长;企业缺乏创新的意识,技术水平低、创新能力弱使企业间竞争主要依靠资源投入、规模经济和价格竞争,形成技术落后――企业产能低水平扩张――产能过剩这一结构性过剩形成机制。在环保约束不强的情况下,很多企业往往基于自利性角度忽略环保责任,偷排漏排。环保不达标的企业不会遭到淘汰,而且在趋利性的动机促使下继续进行产能扩张,以通过规模经济追求更大的利润。
河北省内一般大型国有企业(首钢、邯钢等)在环保投入上力度都较大,环保设备较齐全,超标排放污染物的情况较少。但很多中小型钢铁企业没有完全安装脱硫、除尘等环保设备,或者尽管安装却将其闲置°或仅供应付检查临时启用。许多地方环保部门执法不力。
3. 以GDP为导向的政绩考核体系的影响
钢铁工业是河北的支柱产业,有的地方政府往往从政策等方面予以支持,尽一切可能扩产能、上项目,利用低价工业用地、税收优惠等政策措施鼓励产能继续扩张。为追求政绩,政府会对高污染、高能耗、不符合政策和环保标准的项目放宽标准,更为严重的甚至与企业共谋规避政策和环保约束,以达到提高GDP、提高税收水平和扩大就业等有利于提高政绩的目的。 4. 环绕京津,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受京津辐射带动作用明显不足
河北具有全国独一无二的环绕京津的区位特点,这给河北带来的既有京津辐射带动的好处,也有由于京津虹吸作用带来的压力。河北高科技人才、创新企业等优势资源被北京、天津吸引而流出的情况有很多,而这也都是河北自身所缺乏的。优势资源的流失增大了河北产业结构优化的困难,能够留住的资源更多地还是集中在传统的钢铁等工业领域。
不仅如此,河北还要承接着京、津两地由于产业结构优化而外迁的一些制造业①。河北钢铁工业产能过剩在一定程度上与京津产业结构优化过程中的企业外迁有关。搬迁企业一方面能够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和发挥带动作用,但从产能角度必然也会增加钢铁行业的产能。如果当地产能已经过剩,搬迁会使钢铁产能进一步过剩。
三、河北化解钢铁过剩产能的对策建议
♚ 针对当前河北钢铁行业面临的形势,应全方位从政府、行业、企业三个角度,以生态创新为手段,推进河北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和实现产业转型。
(一)政府视角:增强生态环保理念,加强环境管制
从生态创新的视角看,应主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理念的创新。政府宏观决策要以生态环保理念为导向,制定与化解钢铁过剩产能的各项政策时,都要以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为原则,根据资源和环境承载力等指标,界定河北钢铁产能总量合理区间范围,将产能标准压缩到经济发展与环境清洁能够结合最佳的“度”,达到控制钢铁产能数量和质量的双重目标。要改变政绩理念,把能源资源消耗、大气、水、土壤污染等生态环保指标纳入政绩考核体系;树立开放的生态创新理念,将承接京津钢铁产业转移与生态技术创新和企业重组结合起来,将化解过剩产能与抓住“一带一路”战略机遇结合起来,实现钢铁产能资源在更广泛范围内的有效配置。
第二,对钢铁行业实行恰当而严格的环境管制,优化钢铁产能结构。波特假说(Porter & Van Der Linde, 1995)提出了对环境规制作用的积极看法,认为环境规制如果是严厉而恰当的,会激励生态创新行为(弱波特假说),引导企业积极设法提高资源利用率,通过先发优势实现减少企业成本,或者提高销售收入从而建立竞争优势(强波特假说)。与其他创新相比,生态创新更容易受到环境规制的影响。政府要对钢铁企业进行严格的环境管制,对钢铁行业能耗、资源消耗,废气、废水、废弃物、噪声等排放等方面,制定约束标准并严格贯彻实施,给企业创造一个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对于超过能耗限额标准、社会贡献率低、环保废物排放高的企业通过专业性的排名压减淘汰。让企业切实承担起环境成本,从企业层面加强生态创新的动力。
(二)产业角度:打造高品质生态产业链,优化行业空间布局
产业层次属于中观层次的生态创新,钢铁工业是重化工行业,耗能高,污染排放大,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比较大。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应积极发挥作用,为行业在节能环保方面的技术交流提供平台,鼓励行业整体的生态创新,鼓励钢铁行业在节能减排、生态环保等方面的竞争,在规范行业秩序的同时促进产品结构的优化。
钢铁行业产业关联度高,河北钢铁集团应发挥大型企业的优势,整合产业链资源,与上游采矿、能源工业、交通运输业和下游的房地产、机械、汽车、装备制造等行业,以生态环保为导向,结成战略合作关系,基于高效率的供应链管理打造高品质生态产业链。
产业空间布局要充分考虑钢铁行业对城市环境的影响,减少对市区的环境污染和节约运输成本,尽快推进钢铁退城搬迁。要充分利用河北地理位置上的临海优势,向沿海临港地区或有资源优势的地区布局钢铁产业,并充分考虑与京、津二市的互动与互补。
(三)企业角度:从理念到技术、体制与机制的全方位生态创新
作为微观经济主体,钢铁企业的行为是行业生态创新和解决产能过剩问题的基础。钢铁企业生态创新应从如下方面推进:
首先,最重要的是理念的层次的创新。钢铁企业是传统资源型企业的典型代表,企业经营理念必须体现生态环保思想,与企业战略制定、企业文化建设、社会责任管理等方面实现高度融合,切实承担起企业在生态环保等方面的社会责任。要加大节能环保方面的投入,增强企业的生态创新能力与发展后劲。
第二,积极推进生态技术和工艺流程创新。结合企业实际进一步推广应用钢铁行业领先的节能技术,对钢铁生产过程全工序产生的煤气、热能进行回收,并对工业用水和固体废弃物进行全回收和再利用,实现资源循环使用和建立“绿色制造”体系。 ϟ
第三,体制机制创新。有了理念的导向与技术支撑的基础,企业还需要从体制和机制进行根本性创新,才能实现企业向生态、节能、环保理念的转型。管理体制方面,企业应设立专门负责生态环保方面规划和具体业务的部门,配备专业的环保技术人员,制定与生态环保密切相关的具体制度体系。管理机制方面,钢铁企业要真正建立起以生态环保理念为导向的激励机制,通过利益引导、政令推动和心理导向等手段,形成环保理念和行为的动力机制;对违背生态环保理念的行为进行约束。
[参考文献]
[2] 刘志彪,王建优. 制造业的产能过剩与产业升级战略[J].经济学家,2000(1).
[3] 薛维君. 化解过剩产能的河北思考[N]. 河北日报, 2013-11-06.
[4] 吴艳荣. 为了“脱胎换骨”,不惜“伤筋动骨” [N.] 河北日报. 2014 -03 -11.
[5] 河北省统计局. 河北经济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0-2012.
[6] 陈文玲.化解过剩产能需要新思路和新突破[J].经济研究参考,2014(7)94-96.
[8] 皮建才. 中国地方重复建设的内在机制研究[J].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8(4).
[9] 杨振.激励扭曲视角下的产能过剩形成机制及其治理研究[J].经济学家,2013(10)48-54.
[10] 产业信息网.http://www.chyxx.com/data/ .
[14] Porter, M E & Van der Linde C ツ, Toward a New Conception of the Environment Competitiveness Relationship [J].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1995b, 9(4): 97-118.